“衣食足,则知荣辱”析

“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命题。

这个命题很受一些自命为“唯物论”者的喜欢。他们往往模仿这个命题的逻辑来论证道德和物质生活的关系。照他们的说法,道德水平低,主要的原因就是穷。因此,教育就没有用,而且也不应该搞——因为那是脱离实际的说教。只有富起来了,生活好了,道德水平自然就高了。

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呢?不是!

我们当然希望富起来。说只有“穷”才能革命,“富”就一定会“修”,那是胡说。事实上,我们的国家,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旧中国那时候,强得多了;我们的社会道德风尚,尽管遭到过很大的破坏,比旧中国还是好得不可比拟。我们还要更富,我们的道德水平也还会更高。这些都是肯定无疑的。

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对于人们在生活上实际存在的各种困难,应当尽可能帮助人们求得解决。但是,如果说只有富人才会有道德,穷一点就一定道德水平低,那就是瞎说。无论是国家或者个人的情况,相反的例子大家都可以举出很多来。在现实生活里,那些追逐糜烂的生活方式的、搞投机走私买卖的、假借权势敲诈勒索的人,有几个是因为缺衣少食?历来的衣冠禽兽,都是酒足饭饱的多!

管仲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他的这句话载于《管子》的开宗明义第一篇《牧民》,说的是怎样管理奴隶。他从他的统治经验知道,如果不让奴隶获得一定的衣食,奴隶劳动力的再生产就不能维持,要使奴隶们接受奴隶主道德的约束更不可能。他所说的“荣辱”标准和我们的道德标准当然不一样。他既不可能有不断提高奴隶们生活水平的打算,也决没有否定动用包括迷信鬼神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手段来束缚奴隶的意思。他在“衣食足,则知荣辱”之后接着就说:“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把他关于道德的观念说成是唯物主义,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是,决不能把物质生活条件简单地只解释为消费水平。费尔巴哈曾经想把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消费水平直接联系起来。恩格斯引了施达克的话来批评他:“关于社会的科学,即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的地带。”说费尔巴哈在这些方面讲的仍旧是纯粹的空话。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他不能真正认识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作用,这是不奇怪的。但是,糟粕毕竟是糟粕,无论是费尔巴哈的或者是管仲的,都不值得我们回过头去再捡起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