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颜值与气质:跟上与错过的背后

有些理论被错过是时代造成的,这种原因姑且不论。而由于管理者自身原因错过的理论,多半同理论的“颜值”有关。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但是,只要这种比喻有助于理解文本,就是可取的。时下流行“颜值”和“气质”对峙的戏语,对于理解管理理论的抑扬起伏,不无帮助,暂且借用。

各种管理理论,粗略归纳,无非就是颜重于质、质高于颜、颜值与气质相当、颜值与气质背反几种情况。在颜值和气质之间,常人没有佛祖的定力,也缺乏孔孟的修养,更没有老庄的恬淡,往往首先看颜值。颜值如果上不了台盘,才不得已看看气质。当人们说“首先看气质”的时候,潜台词是对颜值的否决。所以,各种“好看”的管理理论往往沾光。能够形成时尚吸引大众的,多半和颜值有关。例如,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懂不懂管理,看到这种姿色都会眼睛一亮。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本意不在颜值,却占据了实业界的有利地形而显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引来了企业界的注目礼。“蓝海战略”和“长尾理论”,则更是用新型化妆品加工出来的东西。有些学者,为了使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关注,也采取了走T台的方式推出自己的成果,哈默和钱皮的“流程再造”,就是类似时装发布的管理理论造势。正常情况下,颜值高的理论率先被人们接受,当荏苒时光洗去铅华后,人们才能感受到蕴藏的气质之美。

有些管理理论尽管气质极具天分,但颜值并不高,不论中外,都会错过一段时间,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就是这种情况。他纠结于自己没有拿到哈佛毕业证的隐痛,所以要极力显示出理论的精到和高深。他在哈佛卖力地讲演了八次,却未能得到渴望的巴比胺效应,反而因其语言的晦涩、词句的冗长被冷落。朋友们安慰他,强调主要看气质,要仔细品味,于是演讲稿修改为《经理人员的职能》出版,然而颜值并未提升,就连30年后安德鲁斯写的推荐序也说:“尽管作者作了细致的论述,但只有反复阅读其原著才能充分掌握。他的书的最明显的缺陷是表述的抽象性、举例的稀少和平淡无味以及文体的晦涩难懂。”并且委婉地判定“他并不是一位使他的学生带着激情回忆或将其学说加以发展的导师”。如此导致巴纳德的理论长期被冷落,在美国也属小众读物。这本书完整翻译到中国来,已经是初版60年之后。

相比之下,法约尔的著作虽然简短,却非常大众化。泰罗喜欢数学,但文字如同拉家常,尤其是库克执笔的《科学管理原理》,本来就是讲演记录稿整理,通俗易懂。这些著作,都不是为象牙塔写的,而是面向社会。它们既包含有划时代的思想洞见,又照顾到普通读者,所以兼具颜值和气质,谁都不会错过。

颜值与气质背反在管理理论中也有表现,有些看起来非常漂亮的所谓理论,不过是绣花枕头。早期的励志读物和成功学著作,有的就属于这种情况。当今心灵鸡汤遭到嘲讽,与高颜值下的气质不足有关。霍雷肖·艾尔杰(Horatio Alger)的穷小子变大富豪故事,卖出达2000万册,就是这种图书的代表。稍后戴尔·卡内基的人际关系说教,拿破仑·希尔的煌煌巨著《成功法则》,则属于由味精到鸡精的升级版。平心而论,这些鸡汤虽然没有多少新的思想,但还能给人补充热量,并无多大害处。问题在于它们的诞生就是为了谋利而不是为了创见,所以在流传过程中,为了表面上更好看以便赚更多的钱,从二道贩子到N道贩子,不断给其中添加各种色素和调料,从苏丹红到孔雀绿无所不有。机场管理学多有这种货色,不可不防。

进一步,颜值和气质还可以有多种搭配。单就颜值而言,欧美型与东亚型不一样,高冷型与热情型不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是大观园的美女,有人喜欢林黛玉的剔透玲珑,有人却讨厌她的使小性子,还有人在赞美林黛玉的同时,却对王熙凤的手腕计谋暗中佩服。你认为鲍二家的是下三滥,贾琏却就好这一口。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对象那里境遇各异,往往与人们的不同眼界有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应用型理论独占鳌头。而那种学理上的细致分析和严密论证,则往往救不了急赶不上快。说白了,从欣赏角度看,人们赞美冷艳女神,但从适用角度看,人们首选粗使丫头。所以,凡是那种刀下见菜立竿见影的理论,很少被人错过;而凡是那种学术梳理初看无用的理论,则往往遭到冷遇。大体上,那些当下“不打粮食”的理论,基本上在中国没有多大市场。

由于人们对理论的喜爱角度不一,所以相关理论往往要被多次整容。西方引进的,要进行本土化改造;本土涌现的,要与世界接轨。于是,核心竞争力本来是能力而非产品,在我们这里变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拳头主打产品。平衡计分卡本来是战略工具而非考核手段,在我们这里变成最新的绩效衡量方法。组织学习本来是要解除科层组织对个性的压抑,在我们这里变成想方设法使员工对组织做出更多奉献。而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佛学和国家治理技艺,本来是前工业社会的经验积聚,却被学者解释为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方向。革命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动员和管理方式,本来属于“红色管理”,却要用德鲁克的话语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来加以引申。如此等等。诚然,传统习得和本土情境势必会化解相关理论以求互适,然而这种互适的方向有可能偏离原理论的指向。尤其在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这种整容式修正需要引起警惕。把大家闺秀改造为职场女神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窈窕淑女改造为家庭主妇,然后再抱怨黄脸婆只能下厨房不能上厅堂,则会造成真正的理论错失。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和开放度的增加,管理理论在时间上的滞后性错失会越来越少,而空间上的“变脸”乃至“变性”错失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种错过也值得一提,即错位。用刀叉去吃牛排,拿勺子去舀稀饭,这都没问题。但要用刀叉去吃火锅,拿筷子去喝咖啡,就十分别扭。任何管理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边界,纯学术的理论有限制条件,操作性的理论有专用技术,理论一旦错位,或者得不偿失,或者有弊无利。例如,在主打业务中推行颠覆性创新,在知识管理中强化规章制度,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错位,类似情况需要当事人细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