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市场组织形式

建立一个原料市场卡特尔,在地质-矿床方面以及在应用范围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①必须继续保持依靠出口的矿业国家与依赖进口的工业国家之间的分离;②必须把大批量的供货集中在少数几家生产者的手中;③必须使生产国拥有一定的经济储备,以抵制消费者贸易政策的反作用;④那种位于其他国家的、因物价飞涨而可能具有开采价值的潜在矿产储备不可过多;⑤必须限制回收工艺的可能性;⑥必须使原料具有利用的优先权,以便限制替代的可能性。因此,只有为数不多的原料市场(主要是原油、铜、铝土矿和铁矿石)组成了原料生产者卡特尔。最典型的和运作最成功的例子是原油市场的OPEC。

2.2.1 原油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在1959年于开罗举行的阿拉伯石油会议上,委内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部长们建议成立一个生产者联盟。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石油部长们自发地于1960年9月10日聚会于巴格达,就成立OPEC达成了一致协议。不久,又有其他一些原油输出国与这五个创始国结成伙伴。通过接纳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该卡特尔的成员数增加到13个。在多数情况下,OPEC的价格政策总是争议不定的,因为其成员国的利益具有明显差别。OPEC的成员国也经常分化成好几派,如1976年11月,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接受涨价,到了1977年价格体系便出现了分裂。因此,OPEC组成一个“长期战略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78年提出了长期的价格政策。此后,每次价格调整均按照通货膨胀率、美元汇兑牌价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社会总产品的增长率这三项基本的市场要素进行。

1971—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两次物价飞涨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1975年以来,石油价格波动很大(图2-9)。1997年后半年由于石油输出国竞相扩大石油产量(加上伊拉克从1998年1月起恢复石油出口,100亿美元/年),使石油价格迅速跌破17美元/桶,到1998年4月,世界原油市场交货的北海布仑特原油降到10美元/桶的低点。1999年3月OPEC部长会议达成新的保价协议,全球原油日产量减少了430万桶,使油价从10美元/桶涨到24美元/桶。2002年以来,由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及海湾局势的不断动荡,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在2005年8月30日超过70美元/桶。之后,油价在高位波动,2006年2月曾降至60美元/桶以下,2006年4月21日达到75.17美元/桶。

图2-9 1970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PEC)

2.2.2 铜市场

1992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的国际铜研究组由19个铜消费国和生产国组成(包括比利时、智利、中国、芬兰、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秘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铜贸易量占世界的80%左右。研究组的主要职能是咨询和交换资料,评价铜市场形势和展望,考虑解决国际铜经济和市场发展方面现有的和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和困难。

为加强铜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推动上海及周边地区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出席2004年9月23日“上海及周边地区铜业供需企业联谊研讨会”的代表一致同意成立“上海铜业委员会”。上海金属交易所及其周边金属交易市场向全球提供交易报价。

2.2.3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LME的合同分为立时供货与付款的现货交易和三个月之后供货与付款的期货交易。期货价格能指示消费者的价格期望。三个月价格高于现款价格时叫“期货升水”。三个月价格低于现款价格时叫“现货升水”。期货升水明显时,可能出现货源紧缺,物价升高;现货升水明显时则会产生供应过剩,物价下跌。平衡而稳定的市场总会出现轻微的现货升水。许多生产者都习惯如期卖出其产品。这样,他们就能对付可能发生的跌价,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承受一点现货升水,这叫“保险贴水”。消费者也搞期货交易,用现货交易抵制套头交易。抵制套头交易能把价格摇摆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还有一些纯投机商想通过买空“证券金属”从金属涨价上得到好处。

表2-3 伦敦金属交易所当日收盘行情(2004年9月30日,单位:美元/吨)

LME是世界市场的物价指标,因为它的牌价明显而直接地建立在现实的大宗交易基础上,从而使市场更透明,物价变动清晰可见。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其价格附加条款用的都是LME的牌价。LME通过套头交易,不仅限制价格危机,而且减少无规律的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