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核心问题就是要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说清楚: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杨伟民认为,“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同时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我们国家第二个35年的发展开启航程的规划。作为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应该回答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如何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等问题。在杨伟民看来,规划第一个要回答的,就是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他认为,“十三五”规划要告诉市场、企业和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道理和实现路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会探讨“十三五”规划: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好收官规划》,《经济参考报》2015年3月9日。什么是“全面”?什么是“建成”?但主要问题仍然是:“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样的关键性指标能够准确地表达这个概念,不仅得到国内人民的公认,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在所剩的六年时间,如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短板,又有哪些是短板之短板?

本文梳理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做出事后评估;也分析了超过原定预期目标的原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选用什么关键性指标进行了比较;最后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补短板做了讨论。

一、如何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要想实现现代化,没有10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进入21世纪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但是,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历届领导人的认识有关,在不同时期他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都会随着中国实际发展的情况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花了20多年时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20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该目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核心目标。报告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提出了到2020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目标。不过,除了GDP翻两番以外,其他都是定性目标,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与回旋的余地。

为什么要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提法呢?当时党中央的基本判断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例如当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7%,按当时的国家贫困线,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对此,王梦奎解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使所有现在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这样就可以把“总体上”三个字拿掉。《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0页。就小康本身而言,就是在温饱与富裕之间,是走向富裕的必经阶段,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到“高水平的、较全面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自身的进步性、全面性、相对性。

当时公开提出的核心量化指标只有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不过当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也曾提出三个量化指标:一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三是到2020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0页。现在看来,由于2014年GDP为2000年的3.70倍,2015年即可接近这一目标。其他三个指标都已经超过,中国现在已经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将接近或进入高收入阶段,早已超过原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设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当时只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量化指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不过,当时国家发改委还提出了几个量化指标:一是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这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二是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到30%左右;三是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此外,还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但没有说到底是第几位,不过已经提出了到2015年成为第二位。《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3页。现在看来,除了城镇化指标(2014年为54.77%)还没有实现之外,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我国2014年人均GDP已经达到738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美元现价计算达到12490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农业就业比重已降至29.5%


(二)为什么会超过原定预期目标

对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到2020年国家专项中长期规划所提出的2020年奋斗目标,相当一部分已经提前实现,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就业更加充分,主要科技创新、森林增长指标等,均已提前完成;一些指标可以在2020年之前提前实现,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中和大学毛入学率达标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已接近原定的2020年分别达到90%和40%的目标。,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等等;另外一些指标可以如期实现。换言之,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由于超过了初期(2002年)、中期(2007年)的设想,因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水平在不断提高,目标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会超过原定预期目标呢?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目标既务实又谨慎,已经多次超过原定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就提出了最初的现代化“两步走”战略设想,曾考虑:第一个十年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个十年是解决小康问题。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当时提出的经济增长率指标为年平均7.2%,不过采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指标。

当时很少有人相信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到1987年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翻一番,超过了原定的设想。十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此,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当时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2%的量化指标。

到1990年,GDP相当于1980年的2.43倍,超过了原定翻一番的设想;到2000年,GDP相当于1980年的6.55倍,相当于提前5年实现了原定翻两番的目标。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记录,每次党中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都会如期实现,甚至提前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具有极强的国家治理能力。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实际能力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也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总结其原因:

第一,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之一是实现目标治理,这就包括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能力,即清晰地阐明国家战略目标,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确定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纲领,由此动员人民、凝聚力量、引导市场、激发创造力。

第二,保持战略目标的连续性、可预见性,这就避免了许多国家因为政党轮替、政府换届、领导人好恶所出现的“翻烧饼”、“变来变去”现象。比如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的核心目标都集中在现代化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上,即实现小康水平;又比如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的核心目标都集中在第一个“一百年”目标上,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目标奋斗,这在世界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务实主义的“五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大步”,总结起来就是每一个五年(规划)上一个台阶,每一个十年再上一步,迄今为止已经先后经历了七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走了四步:第一步(1981—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001—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四步(201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步都是在新的起点下起步,同时又为下一步奠定更高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论。

第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的执行方式。一旦制定了发展的蓝图,关键在于落实,使蓝图变成行动,使行动变为现实。特别是从“十一五”规划之后,先后引入中期评估、后期评估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促进凝聚共识、落到实处。我们的第三方评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率达到87%,“十二五”时期(2011—2014年)完成率提高至93%。这就不同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只有政治承诺而没有政治行动,或是有政治行动而没有政治结果。

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既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中国十几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是不断创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同样地,我们相信到2020年也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三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特别是首次提出两个倍增的量化指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因此,研究和设计2020年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参见专栏4-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专栏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资料来源: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因此,“全面建成”的核心是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第一个短板,就是在“五化同步”中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核心是“让农业强起来”,一方面农业本身要发展,要加速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靠其他“三化”来帮助农业现代化,使其能够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说“以工补农”,现在要更加明确“以工促农”,加速农业机械化,同时大大地加速农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

第二个短板,就是在“城乡一体化”中补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村美起来”,明显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规划和管理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最主要的是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第三个短板,就是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确保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继续高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医保和社保水平,使农民有效地分享改革成果。

第四个短板,就是在新型城镇化中补“1亿农民工”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工成为市民”。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鼓励各地方创新人口管理和户籍改革,加快从“一市两制”转变为“一市一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常住人口全覆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短板就是那些占总人口比例小、但人口规模大的特殊人群,对他们采取特殊办法、有针对性的做法(包括针对家庭和个人),让他们也能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

第一个是各类农村人口中的贫困人口。核心是在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10年,按照新的国家贫困线标准(2300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567万人,到2014年已经减少至7014万人,已经减少了95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至7.2%,降低了10个百分点。照这样的趋势,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是有可能实现的,从而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第二个是残疾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口。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直接针对8500万残疾人中1230多万农村残疾贫困人口和260万城镇残疾生活困难人口,采取了4项具体措施:一是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机制;二是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三是加强和改进对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个是老区贫困人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含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等。我们估计,这些人口加在一起还会有6000万—7000万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必须在2020年之前根本解决的。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讲到,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强化针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措施,就是要一个人一个人地精准脱贫,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精准脱贫,既不漏网,又要兜底。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们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研究和设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目标。

根据上述主要发展目标,以2015年为基期,共计29个国家最优先发展指标(建议稿),如表4-1所示。

表4-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稿)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2020年数据为预测数据。

注: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 \]内为五年累计数或平均数、平均增长率;③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城市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在1996年基础上,增设了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二氧化碳、铅等浓度限值;④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与年末全国总人口之比;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按城镇就业人数计算。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8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

(一)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

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左右。这体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中高速平稳增长。“十二五”规划曾提出7%的增长率预期目标,实际年均增长率为7.8%。“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要低于“十二五”时期,但也在7%以上,实际增长率可能在7.5%左右。把“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确定为7%左右比较合适,这个“左右”是什么范围呢?在6.6%—7.4%之间,正负0.4个百分点,从相对误差范围看是一个比较小的误差,不足6%。这就为制定年度增长率指标提供了一个比较灵活的选择范围。从经济增长率底线来看,就是6.6%。即使年均增速为6.6%,也能够实现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国家规划经济增速预期指标的作用,首先是对市场主体起着信号引导作用,既显示了中高速增长,又表明了“行稳致远”的预期,为它们提供了可预期的稳定发展前景。其次是对地方政府具有导向作用,它们的增速目标会高于国家目标,但是已经明显低于以往的目标,进入经济“新常态”,有利于引导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调整结构、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等方面。同时也允许地方(如上海市)不再将经济增长率作为核心目标,用人均收入增长率作为核心目标将在“十四五”时期被各地普遍采用,这也是世界大国普遍采用的指标。

2.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该目标充分体现促进就业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也体现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比较充分就业”的决心。受1949—1959年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城镇从“十一五”时期进入退休高峰,新增退休人员1937.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387.5万人;2011—2013年新增退休人员1736万人,平均每年新增579万人;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786页。在“十三五”时期,平均每年新增退休人员会达到700万人左右,退出就业队伍总人数约3500万人,这为新生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保守估计这五年还会新增就业5000万人,但是净增就业人数相对要少得多。城镇调查失业率通常高于登记失业率1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将该指标控制在6%以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属于“比较充分就业”类型。同时还要推动提高就业质量,健全劳动标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正规就业规模和比重。1995年以来,正规就业占城镇就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之后开始上升。2010年至2013年,正规就业人数从12765万人上升至17782万人,增加了5017万人,占城镇总就业比重从36.8%提高至46.5%。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


(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1.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主导产业和最大的就业部门,还是未来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基本趋势,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54%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

2.城镇化率上升。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以人为本、“五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三)科技教育发展能力达到新水平

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要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预期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从“教有所学”的角度看,学龄人口,人人享有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年龄人口,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达到了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组(91.0%)水平,为下一步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外,还要加速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二〔2014〕9号)提出了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达到80%以上是教育纲要提出的2020年目标。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计算,预期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4年;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计算,预期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6.25年,相当于2013年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国家平均数(为16.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表1。


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14件。前者是科技投入指标,相当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比重水平,从总投入量看,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亚洲的研发投入在继续增加,而中国的研发投入2014年将首次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并有望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后者是科技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量是指处于维持有效状态的专利数,既能反映出发明专利数量的变化,也能体现出发明专利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4年的4.9件,到2020年达到14件。《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4年的67.02万件,到2020年达到200万件,其中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比例达到2/3,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强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接近美国的总体水平。到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论文总量接近美国,“总被引”世界第二,“篇均被引”超过世界均值。在大于10%以上的分支学科上影响力领先,每个学科形成一个或几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团队,每年涌现10项左右学科里程碑式的工作。每年出现三五项具有源头性质的重大原创成果。《访杨卫: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要积极面对复杂形势》,《光明日报》2015年2月26日。


(四)资源环境指标明显改善

1.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0.29亿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和底线。这就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总量不减少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长。这也要求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力争实现两个“脱钩”目标:一是工业产出增长,工业用水总量开始减少,实际上从2011年之后已经出现用水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工业用水量达到高峰,为1447亿立方米,到2013年已经下降至1400亿吨,减少了3.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二是农业产出增长,农业用水达到高峰后开始减少。普遍采用成熟、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控制用水总量,早日达到高峰。2014年用水总量为6220亿立方米,比2010年的6022亿立方米增加了19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49.5亿立方米。

3.非化石能源是指水能、核能和风能。2014年占比为11.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5》,第71页。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国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国的水电消费量为194.8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水电消费量(为831.1百万吨油当量)的23.4%,成为世界第一的水电生产和消费大国。、风力发电国到2014年底,我国累计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637万千瓦,占全球风电装机总量的26%。《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占全球总量1/4》,《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太阳能热利用国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生产和应用的第一大国,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约70%都在中国。《国际太阳能供热制冷大会在京开幕中国成为世界上太阳能产业生产和应用第一大国》,人民网2014年10月14日电。、第二大光伏发电国到2014年底,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已经接近30GW,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应用大国。《我国已成第二大光伏应用大国电站运维迎来“定制化”时代》,《证券日报》2015年2月14日。。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按照我国政府已经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要求,就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将该指标设定减少16%,与此同时也需要单位GDP能耗降低17%,由此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入较低增长阶段,如果经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7%左右的条件下,是能够实现这些约束性指标的。2014年GDP增长率下降至7.4%,相应的能源增长率下降至2.3%,能源消费增长弹性系数下降至0.31。

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氮氧化物均减少10%,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0%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进入下降减少转折期,突出表现为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但是总排放量规模大,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大幅度减少。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将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0%以上作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对不同的地区还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设定的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10亿立方米。我国已经进入“森林盈余期”,出现了“双增长”,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提前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2009年9月6日,胡锦涛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7日)“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从18.21%提高至21.66%,森林面积从1.75亿公顷增加至2.08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从124.56亿立方米增加至152亿立方米,增加了27.44亿立方米。,在“十三五”时期还要使绿色生态财富大幅度增长,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五)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0%左右。“十二五”规划曾提出7%以上的预期目标,2011—2014年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0%和10.1%,还高于经济增长率,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一大亮点。鉴于此,“十三五”时期继续采取这一有效做法,不仅可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还要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数增长,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都有所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省以下地方政府以此作为核心指标,并扩大抽样调查样本,提高统计质量,同时不再对它们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它作为相对指标,也扣除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物价水平的影响,要比人均收入这个绝对量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城乡和各地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我国城乡居民名义人均收入相对差距在3倍左右,但是恩格尔系数的差距要小得多,而且均进入富裕水平阶段,2014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0%和33.6%,城镇只比农村高出3.6个百分点。事实上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但是他们的实际生活成本也低于城镇,特别是自家居住成本、食物成本均较低。若以2015年为基数,到202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将低于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将接近28%。从国际比较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将达到更富裕水平,其中年收入在1.5万—3.3万美元的城镇家庭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8%提高至60%。(麦肯锡咨询公司,2015)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十二五”时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0年的3.60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8.19亿人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786页。,覆盖率从35.3%提高至79.7%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基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皮德海于2014年5月16日介绍,截至201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19亿人,覆盖率为79.7%。《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今年将出方案》,《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17日。。同时,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总人数达到8.7亿人,并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卡覆盖所有参保人口,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使城乡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

4.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3600万套。“十二五”时期首次提出这一约束性指标,到2014年底,已经开工建设3174万套,建成1983万套;2015年计划新开工70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预计累计开工建设3874万套,建成2463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从8%提高到20%以上。“十三五”时期仍然采用这一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累计开工建设7200万套以上,建成6000万套以上,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5%左右,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十二五”时期首次提出这一预期性指标,预计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实际提高1岁以上。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达到77—78岁之间,这接近于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2012年为78.7岁)。这就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达到95%以上),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特定人群(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服务信息,以及死亡及原因信息(以便分析死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儿童死亡率;降低吸烟率、重大传染病率、职业病率和地方病率;降低自杀率、谋杀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因灾死亡率等,都会有助于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6.人类发展指标提高0.04。从国际比较看,人类发展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最好的指标,被联合国统计和公布,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理应采用这一指标,更加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19,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91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表1。其中出生时预期为75.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实际为10年),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2.9年(实际在13年以上),人均GDP(PPP)为11477美元,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根据我们的计算,到202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将达到0.770,相当于2013年世界第63位(毛里求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表1。从国际发展比较看,中国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组中偏上位置,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

与“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的指标设计更进了一步(见专栏4-2),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国家最优先发展指标,反映了国家核心利益,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这些指标可观测、可定量、可比较(历史比较、地区比较、国际比较)、可评估(中期评估、后期评估)、时限明确(5年或10年)。

第二,以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指标为主,经济指标为辅,表征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指标只有2个,占总数比重的6.9%;非经济指标比重达到93.1%,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型。


专栏4-2 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


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将五年规划量化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有关指标的实现。

约束性指标体现了通过规划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责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纳入约束性指标的公共服务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十二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增加了5个,比重提高到57.6%,我们建议在“十三五”规划时仍然需要大体保持这一比例。

第三,以约束性指标为主,预期性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同时可以看出,约束性指标在不断增加。

第四,这些指标具有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改革导向以及政策导向,完成这些指标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需要政策创新。

“十三五”时期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只要能够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保证到2020年,上述“短板”不仅得到全面覆盖,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教育健康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

在2020年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的新阶段,这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发展任务,也是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一定比例的相对贫困人口,也面临减少相对贫困人口的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研究并考虑,如何界定相对贫困标准,如何识别贫困人口——不只是收入贫困,还有生态贫困、教育贫困、健康贫困等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看,经历了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后来者,后来居上。按不变价格计算,到2020年,全国GDP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42倍,相当于1952年的204倍,人均GDP相当于1978年的29.6倍,相当于1952年的83倍,大大超过了12个西欧国家用了180年(1820—2000年)的GDP增长倍数(为45.8倍)、人均GDP增长倍数(16.2倍)Augus 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08 AD.,真正验证了1962年毛泽东所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