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的主题、主线

在考虑“十三五”时期的主题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继承性;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就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红线。当时的提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纲要》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贯穿于《纲要》指导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的一条红线。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2010年10月15日)。

因此,在确定主题时,需要保持“十一五”规划以来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个全面”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因此,考虑“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就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一、以全面科学发展为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后是明确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21世纪又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因此,以全面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合适的,也是准确的,从“科学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和发展,也与“四个全面”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目标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关键是在“全面”上做好文章,赋予更多的新意,集成更多的创意

第一个“全面”是“全面的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科学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并作为治国理政的客观依据。“全面的科学发展”的内涵就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遵循经济规律,必须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必须包容性发展、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尊重世界各国和不同文明,必须和平发展、共赢发展。此外,作为世界最大人口国,遵循人口规律,必须优质发展、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该章包括五节:加强计划生育,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实践表明,只要符合客观规律,我们的发展就比较顺利、比较成功;反之,就比较曲折,甚至受到重大挫折。

第二个“全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进一步讲就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对十几亿人民的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创造人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中,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总纲》之中,是加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句之后,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五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还是核心点。(见图3-1)

图3-1 五大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个“全面”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20年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现代化,还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

第四个“全面”就是“全面统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五个“全面”就是“全面创新”驱动全面科学发展。从观念创新到战略创新,从体制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从管理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从企业家创新到工人创新,从人才创新到万众创新,从人民创新到国家创新,从地方创新到全国创新。

如果说,将科学发展首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作为主题,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将全面科学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题,同样也会成为全党的政治共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叫作“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我们预期,“十三五”规划不仅保证如期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还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奠定更高的历史基础,提供全面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全面科学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建设。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抉择,也是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精神,这一主线具体表现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从经济增长数量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地讲是“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这是可以通过“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主要指标来表示的。明显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其目标是实现从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到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

为了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放到“六个着力”上。

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中国虽仅有30多年的市场经济历史,却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017.64万户其中,全国实有企业1848.38万户,个体工商户5037.3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1.95万户。注册资本(金)133.0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倍。《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000多万户》,《光明日报》2015年2月14日。,相当于2004年(4439万户)的1.58倍,也相当于欧盟(2070万户)、美国(500万户)总和(2570万户)奥纬咨询:《2020亚洲金融展望》,2014年。的2.73倍;注册资本(金)133.05万亿元,相当于2004年(23.3万亿元)的5.71倍,还相当于GDP的2倍;单位从业人员3.56亿人(2013年底数据),相当于2004年(2.146亿人)的1.66倍。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企业家(指实有企业)、人民大众(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农民)创业、创新、创造的时代,他们既是创造中国GDP的主体,也是创造就业的主体,既是创新技术的主体,也是创新各类财富的主体。在“十三五”时期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又要具体制定和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的标准作者提出好企业与坏企业的五项标准:一是技术创新企业与假冒伪劣企业;二是诚信企业与欺诈企业;三是“绿猫”企业与“黑猫”企业;四是劳资两利企业与劳资冲突企业;五是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失责企业。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既要建立“光荣榜”制,也要建立“黑名单”制,既要让好企业胜出,还要让坏企业出局,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到2020年,中国将有8亿以上就业人数、1亿户以上市场主体、2.5—3.0倍GDP注册资本以及无形资本(如商标、品牌、专利、软件等),成为世界最大规模、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经济体。

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发展。实施“三位一体”战略:(1)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指标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其中,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有15个指标,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有4个指标。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红利。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甚至超过2.1亿—2.2亿人,在“十三五”时期培养职业教育毕业生5000万人以上“十二五”以来,职业院校共培养近5000万名毕业生。《人民日报》2015年3月14日。,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超过92%。(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确保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指标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从2013年的7105万人达到800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从48人达到63人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4年的394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500万人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从3500万人达到4200万人以上,其中有150名左右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高技能人才达到4000万人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形成规模巨大的各类人才红利。(3)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确保实现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指标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从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取得重大进展,堪称世界科技大国,并提前实现了若干重要指标。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从103.5万人年增长到368万人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最优秀科学家人数与美国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国际论文数量从2002年世界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论文被引次数从第十八位上升到第四位,但是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与世界平均值(11.05次)还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只有2.6万件,均居世界第三位。占技术交易量达到4760亿元。我国已形成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在内的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科研仪器数据的开放共享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分别为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9目前我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四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从2.2万件达到7.5万件,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使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真正能够产业化、市场化,使产业、行业、企业真正能够高科技化、知识产权化,形成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共性、平台式、网络性的重大技术发明和核心技术成果。扩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模和投入力度,突破重大技术瓶颈,确保人口健康、国家安全、国防科技、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高效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国性重大科技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四大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集到创新发展上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坚持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建立长效机制,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鼓励需求导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激活新需求,释放不同类型居民消费潜力,改善需求结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业更加现代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亿吨以上;使工业更加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附加值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工业增加值比重;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偏低,近几年只有23%,与发达国家(30%以上)相差10多个百分点。李毅中:《工业肩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重任》,《环球时报》2015年3月13日。加速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专业服务、增值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以及电子商务,还要向上游扩展,提供研发、设计、咨询、信息、节能环保等社会服务;李毅中:《工业肩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重任》,《环球时报》2015年3月13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加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重点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黑猫”企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实现“四个提高”:(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中国经济的“半边天”;我们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4%。(2)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我们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成为中国就业“主渠道”;(3)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统计。发达国家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占GDP 70%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六成。李毅中:《工业肩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重任》,《环球时报》2015年3月13日。(4)提高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15日。推动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全国不同区域的“现代服务之都”。发挥我国产业比较齐全的配套优势、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指发明专利)的竞争优势,全面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积极推动服务业从中低价值链走向中高价值链。与此同时,推动服务业从高能耗、高碳走向低能耗、低碳价值链。

四是着力形成“五化同步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动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除了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之外,还需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五大发动机”。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现代要素和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是我国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部门,具有很强的网络性、外部性。早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时,就包括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从1964年之后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但是中国基础设施现代化一直在进行着,随着“四化同步发展”,也进入了它的加速阶段,中国同时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时代、特高压输送时代、超宽带时代,并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最现代化的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8万公里,高速铁路服务范围覆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网络化运营;拥有世界最长、最新的高速公路网,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全国有2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到2014年底,全国有2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6万公里(2014年);拥有世界电压等级最高、传输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网,覆盖了13亿多人口,基本消灭了无电人口。但是中国还没有完成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任务,例如目前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为12万公里,占全球在用油气管道总数(355.9万公里)的3.4%,《经济参考报》2015年2月9日。美国油气管道达222.5万公里,占世界总数比重的62.5%,相当于中国的18.5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在“十三五”时期再上一个大台阶,这将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改变各地区位条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或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覆盖约44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五化同步发展”就是“新常态”下的五大发动机

五是着力形成协调互动的区域性和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实施“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不同区域优势,促进区域一体化、全国一体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继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1)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国家西北、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是长江、黄河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屏障;(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体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4年,共计11部分35条);(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体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2年,共计36条);(4)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为全国探索道路,走在前列,作出表率;(5)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一体化路子来;(6)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经济带: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任务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依托黄金水道国务院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规划在长江沿岸建成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江大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对内对外开放带参见《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9月。(7)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具体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2015年3月28日)。其次,实施2.0版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可以参照重庆五大功能区的经验,2013年9月,重庆市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划分,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情况下,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将国家禁止开发区改为生态保护发展区,不再下达和考核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主要考核与提供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相关的生态指标和公共服务指标,将年度考核改为3—5年考核;将国家限制开发区改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以考核生态指标和公共服务指标为主,兼顾少量经济指标(不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加大对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用公共财政购买区域性、全国性生态产品,用公共投资投入生态资本,以实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未来发展远景。

六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实施“四位一体”全面对外开放战略,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1)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扩大中国境内自由贸易区,可以形成“东西南北中”多个自由贸易区,深化已有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参照中澳FTA模式,扩大对主要贸易体(包括欧、美、日等)的自由贸易协定。统筹双边、多边、区域开放合作。实施援助南方国家战略,提高对外援助占GDP比例,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对最不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供减免关税待遇。(2)继续实行吸引外资的国策,“请进来”,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扩大利用外资的外溢效应。(3)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投资世界”,“培育一大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加快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在境外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制造业对外投资、对外设厂、对外销售、对外服务。(4)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国还要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在国际重大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