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筚路致远:变革中的人们和社会保障制度
- 吴中宇
- 4189字
- 2020-08-29 00:07:06
学术交流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促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促使其社会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就学校教育中的另一方式,即高校中的学术活动的教育作用做些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加大学校的社会化强度,使培养的人才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一 开展学术活动,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必然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社会文化,使自己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成员。随着社会的进步,运用学术活动的方式强化了这一过程,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已成为一种必然。
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然而,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前人所创造的知识进行自学是接受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也是接受教育;在为人类进步做出具体贡献的努力中仍是接受教育。这些都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和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成功科学家成功之因的调查研究,认为人只有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综合思维能力才可能取得成功。日本在1971年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培养“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的教育目标。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培养具有纵观全局、能从总体处理问题的“战略头脑”的“有教养的新加坡人”。美国人认为“专业化必须建筑于跨学科的广阔基础之上,因为在当今的技术社会中,解决问题要求人们的思想具有宽阔的视野”。不难看出,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个体社会化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由培养专业人才向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通才”方向发展。这样,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就呈现一对矛盾:社会要求的是“通才”,而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延长学时和学制,都不可能把某个学科和专业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术活动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和学术思想,使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日趋完美,思想更为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这种学术交流对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效应,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各种思想的交流、吸收与交融,是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然。
在今天的社会里,社会个体不参与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就不可能取得学术上的进步和事业上的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量急剧增加。单靠个人掌握的知识难以取得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合理地组织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进行交流,在共同的具体目标下相互切磋探讨,让各种思想进行聚合、碰撞、互补、催化,才能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成果。
二 开展学术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所期望的素质的社会化过程。在学校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而且可以通过学术活动的方式来实施。
1. “知”为“行”之始,活跃的学术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汇聚、增长和优化
1905年,年仅25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光能是与波动数成比例的不连续的光量子构成的”光量子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为此,他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爱因斯坦发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否定了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之理论,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业余时间、没有名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划时代的科学研究呢?这当然与他爱好哲学和抽象思维有关,而另一个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则是在他的“奥林比亚科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1902年6月爱因斯坦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后,业余时间都用来同几位朋友读书、学习和讨论问题。正是这个学术交流活跃的读书组织——“奥林比亚科学院”,为爱因斯坦提供了超出当时正在专门从事此类学科研究的荷兰物理学家罗伦兹和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的知识条件。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他们读书、讨论,有时是激烈的辩论,涉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从而使爱因斯坦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知识结构日趋合理,抽象思维异常活跃,终于在物体能量与质量的关系、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概念等诸多领域取得划时代的成就,成为科学巨匠。这一典型事例启示我们,开展学术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量的增长,还有利于锻炼他们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跃的学术气氛,是促进大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环境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博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气质。”这段话说明,不同学科在培养人才方而具有不同功用。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具有特长,办事比较严谨;文科学生则擅长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但是,无论学工还是学文,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对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别准则,掌握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正确准则。然而,准则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需要经过多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选择和验证的思维过程。无疑,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多种思想的交流、多方面价值观的比较和选择,是开发大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的一切人的发展。”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及其结果,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事实上,只有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才有可能使那些工作任务繁重的名家、学者与大学生交流,才有可能使大学生以“主体”的角色进入各种问题的讨论、思考、学习之中,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形成自身的素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开展学术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经验、理论的交流,促使参加者批判地思考问题,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灵感。由于交流是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因而有利于打破个体的思维定式,激发他们思考的激情。
3.活跃的学术,有利于强化高校的社会化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介绍,哈佛大学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每周有50多次,平均每天10次左右。讲演者中有驻美大使、西欧议员、驻联合国代表、州议员、大学教授、美国驻外大使等,讲演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和报告会迅速地传递着最新信息,强烈地使人感到哈佛大学确实是处于知识信息交汇的集中点。”哈佛大学举办如此多的讲座和报告会,不仅在于帮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对他们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的许多高校都采取措施,通过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活动来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校的社会化效果。如中央党校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常邀请国家领导人和各方面负责人、各行业专家到学校讲演,使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汇集于学校,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高效率地思考。又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仅举办的讲座和报告会多,而且学生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也极为活跃。许多事实表明:学术活动的状况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之间密切相关,学术活动活跃、质量高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往往也高。
三 高等学校是学术的殿堂,更是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摇篮
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拥有大批学者、教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设有门类齐全的学科;具有较为先进和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拥有书籍资料完备的图书馆和信息库;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后勤保障以及适合育人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这些构成了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殿堂的重要基础,为开展学术活动,实施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保障。关于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殿堂的功能、活跃学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在活跃学术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地不断推进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学校应达成共识,开展学术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次,制定政策和学术工作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有序地展开,真正发挥重点大学多学科的学术优势。再次,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校外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开展学术活动。最后,建立主管或兼管学术活动的管理机构,以利于日常学术活动的协调、指导检查和总结。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的各种素质的社会化表现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而且在学术活动中也要做到这些。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量,特别是知名学者、教授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学校应创造条件并明确要求,使这些教师能够每年至少报告一次本学科的学术现状和前景,或介绍治学做人的经验和规则,在学术活动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从事各种学术活动的一般条件,高校已经具备,但从更广义的校园文化生活条件来看则是不充足的。因此,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将是一篇大文章。爱因斯坦在论说人的差异时强调,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安排得合理、充分,学生的学业、学校的学风就一定能够发生可喜的变化,校内违纪现象必定大幅度减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则是使大学生合理、充分使用业余时间的重要措施。为此,第一,高校应依据学术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有目的地在学生中组织各种学术团体,使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有一定的组织保障。第二,开辟大学生自己的学术园地。高校应该从思想上引导、技术上指导、物质上帮助学生自办刊物,使学生的学术思想得到交流、碰撞、检验、论证和提高。第三,制定政策,把开展学术活动与开展学生勤工俭学、参加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部分地解决学术活动经费不足的矛盾。第四,建立学术成果考核制度,将学术成果作为对大学生学业的一项要求。
总之,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