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六辑)
- 王思斌主编
- 2717字
- 2020-08-29 01:20:57
七 微观社会工作实务层次的基础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二维结构
微观实务层次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工作行动。该概念主要对应于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行动。如果把社会行动系统的解释框架运用于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各种相关事物的分析,那么社会政策就成为社会工作行动系统规范取向的背景,社会正义、公共服务与扶贫等工作就成为行动系统目标生成的依据,现有的各种移植或借用的理论、策略、技巧、技术等知识和方法,则是行动系统目标达成的工具和手段,可作为针对性社会工作行动选择的技术性储备。
按照布劳的科学理论建构的原则,在微观理论的研究对象明确以后,理论的演绎性要求建立由高到低的命题推导体系,而理论的底层结构必须与经验的感性世界相联系,也就是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相衔接。那么,怎样使社会行动的一般理论转化成可验证的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化理论?如前所述,在中观层面与社会行动这个研究对象对应的理论丛林有着属于不同理论的分析工具(解释物),其中那个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理论“硬核”,也就是介入性行动系统的一般解释框架和行动系统的要素分析,是能够适用于实务操作层面各种关系、条件、策略、思想等主客观要素分析的。但是,这仍然停留在中观的层面。从社会行动到社会工作行动,从一般行动系统要素分析,到实务过程的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分析,还应有一组能够反映微观研究对象和分析工具能够统领和引导实务系统分析的概念体系,这样才能满足构建社会工作微观层面改变性基础理论解释框架的要求。如果,被解释物是确定的,即社会工作行动,应以什么概念作为微观实务理论分析工具的解释物呢?
探讨以社会工作行动为研究对象的实务性分析工具,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比较社会行动和社会工作行动的区别。显而易见,这个差别不在于行动结构的形式特征,而在于支配行动目的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一般理论的基础概念,再从中分离出操作化理论的分析工具可能会产生困惑。因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关联密切,或者说,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由于意识形态的多重含义,它几乎成为科学理性研究的禁地。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探讨微观操作化理论的分析工具,缘起于笔者与王垚同学的一次有关基督教价值观的讨论。基督教的价值观是要帮助所有的人,然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虽然也是帮助人的,但是在接案时是有选择的,因为接案不仅在于是否应该,还在于是否具备条件和技术的可能性,这就形成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化二维结构的初步认识(傅龄清、刘平,2016)。
社会工作行动的价值观,不同于非操作化的社会思潮。在具体行动的意义上,它既是评价性目标选择的设定,也是目标、手段(技巧、方法)、效果(效率)的统一。因此,社会工作行动的价值观不等同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它在社会工作行动系统中处于决定行动方向和追求什么程度效果以及支配行动全局的制高点,是对社会工作行动系统的目的和效果等各个相关方面的价值观照和技术观照。简单来说,这个行动系统的价值观是由目的与技术的二维结构构成的,它与已有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社会工作先驱扬哈斯本(Younghusband)曾说,价值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无所不在。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的,它不是一个价值高地,而是一个“价值丛林”(Younghusband, 1967)。从行动动机的视角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它回答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一系列问题(周晓焱、李精华、郑克岭,2010)。社会工作带有一种普适性的道德情怀,后来演化为由社会团体和政府提供的组织化帮助,再以后演化为由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推行的专业化服务(顾东辉,2004)。现代社会工作理念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始终都带着“为什么要发展社会工作”的根本性行动动机,宗教式慈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等是“为什么”的理念根源。而有助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则是推动“为什么”的直接动力。这是纵贯性长时段、目的选择性社会进化的动力视角,也是从价值观层面对宏观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理解。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第二个层次是“是什么”,这就进一步涉及社会工作是怎样的一种服务,面对怎样的受助群体,在怎样的场域下,设定怎样的目标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段达成目标的实务性问题。上述的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就是以该层次的价值观为对象的理论概括。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意涵,它不仅是对“是什么”的行动化、操作化的概括,而且已超越了出自道德上“为什么要发展社会工作”的考虑,追求的是“这一次”或“每一次”的行动目标与效率的统一性。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行动系统价值观的属性,并非是机械地对目标与效率的功利主义追求,也并非完全受行动者主观动机的支配,价值中立与案主自决等基本工作准则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人文关怀,处处体现着尊重与平等,然后才是对目标与效率的工具理性追求,这种目的理性行动是建立在“为什么”的人文关怀语境之内的。相对于以往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上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二维结构,是否可以成为2.0版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呢?
第三个层次的“怎么做”,通常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但是这里所指的价值观在行动系统的意义中,并不是指一种独立的职业伦理及其教育过程,而是实现行动系统的目标和效率的现实情境化的支配性要素。因此,社会工作行动系统的价值观就不是单纯评价性的目的与意义问题,而是强调了目的性和效率性(技术性)的统一,是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什么”层面做出的整体性运作。它既涉及行动方向和行动原则的选择,还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助人。沿着目标与效率两个维度的行动脉络进行梳理,行动者对目标方向的设定过程是行动系统价值观的目的性评价维度。在这个维度内,当行动者对目标的质和量进行预期评价时,要根据主客体的双向需求、自身工作能力、环境制约等因素综合考虑操作性的目标方案。
对方法、技术、策略、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的过程,是行动系统价值观的技术性评价维度。它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方法论、策略技巧的艺术、设施装备和具体科学条件的技术。方法论主要是对助人理论原则的选择,比如动力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干预主义理论等;策略技巧的艺术,是助人实务过程中行动者通过经验事件、经验观察而总结出的非常规的系列方法,比如倾听、同理心等;设施装备和具体科学条件的技术,是指访谈工具、统计分析工具、技术设施、装备条件,或是与硬件相关的不同的知识技术类型。这三个层面都属于价值观二维结构中的技术维度,是影响系统目标达成并进入行动系统之中的主客观因素。综上,借由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二维结构,微观实务层次的社会工作行动系统与广义社会工作各种范畴之间呈现了如图1所示的关系。
图1 微观实务层次的社会工作行动系统与广义社会工作各种范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