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籍神父与晚清天主教神学本地化

——以黄伯禄《圣教理证》改稿为中心的探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28)的资助与支持。本文对《圣教理证》各版本的接触和阅读,多赖于该课题的支持,特别是其成果之一“上海大学宗教研究数据库”为本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查询条件。

李强李强,上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摘要:晚清问世的汉语天主教“护教”文献《圣教理证》版本众多,在中国流传久远。作为晚清天主教会的一名华籍神职人员,黄伯禄著作留世颇多。他对《圣教理证》一书的改编,推动了此书在“护教”层面的深化和在中国社会的广泛流传。徐家汇藏书楼所藏黄伯禄对《圣教理证》一书的两次改编稿提供了难得的文献资料,帮助我们透视这位晚清时期中国籍神职人员在调和天主教神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时的个人阐发。在近代汉语天主教文献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黄伯禄等中国籍神职人员成为此类著述的主要著译者,显示出与明末清初以来天主教汉语书写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特点的历史印迹。

关键词:《圣教理证》;华籍神父;晚清天主教;黄伯禄


自明末清初天主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天主教宗教文献,一方面,包括利玛窦等传教士创作的神学著作,以及徐光启等信教儒家士大夫刊刻的护教文献,少部分也有吴渔山等华人传教士的留世著作;另一方面,也包括部分“反教卫道”士大夫和佛教人士的相关著作。对这些文献的探讨和研究,已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宗教历史以及汉语神学等研究领域的课题。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中华书局,2008;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中华书局,2009;康志杰:《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刘耘华:《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肖清和:《“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5。这些课题也多集中于明末清初,而对近代,尤其鸦片战争以来天主教再次大规模传播后产生的汉语文献,关注相对较少。

实际上,近代天主教汉语文献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的传统,是对“天儒”对话、“礼仪之争”等议题的延续,也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诠释。因而,有必要对近代以来的汉语天主教文献予以关注,以探究“明末清初”之对“清末民初”的影响和后者对现今的启示。

鉴于此,本文选择晚清以来流传广泛的《圣教理证》一书,考察其成书的过程、版本的异同和流传的范围。并关注晚清华籍神父黄伯禄与《圣教理证》一书之间的关系,包括他对此书的改编,以及他自身著作对《圣教理证》的补充和扩展等,以期对华籍神父与天主教汉语神学本地化之间的关系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