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孙策登上城头,遥望天际,心潮澎湃。

父亲的遗志终于实现,那个曾在江都以泪求助的十八岁少年,此时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五年来,这个少年用自己略显稚嫩的肩膀,在父亲的旧部和儿时玩伴的协助下,硬生生把孙家再度扛上了天。然而,前进的步伐走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吗?孙家的雄心仅仅限于江东之地吗?孙策的回答是“否”,孙坚在天之灵若能开口,回答也一定是“否”。

孙策望向了北方,目光尽头是仍在厮杀的中原大地。

“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这是当年江都问计的时候,张纮为他指明的人生方向。现在孙策的目标不止是拿下江东那么简单。江东只是孙家的根据地,绝不是止步地。而这位青年才俊真正的志向应该是结束这个乱世,一统全国!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孙策雄心勃发,准备进一步拓展疆土的时候,可怕的意外再次出现。改变历史的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偶然,而偶然事件中往往夹杂着许多必然。改变孙策命运的事件就是由偶然和必然结合产生的。

说偶然,是因为孙策杀死了一个与他并无深仇大恨的人,他就是被朱治打败过的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失败后寄托在严白虎门下,严白虎又被孙策打败。许贡只能归降孙策,孙策本着善待俘虏的原则,并没有为难他。然而仁义可以感动很多人,但并不能感动所有人,许贡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孙策手下并不安分,一直试图策划阴谋。

◎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出自李逸民编《忘忧清乐集》)

孙策尽得江东后,已将献帝掌握在手中的曹操意识到在南方出现了个比袁术、刘表更难对付的小子。可他此时正致力于与袁绍的全面对抗,因此对江东这头他暂时只能用安抚的策略。想拉近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认亲。曹家与孙家血缘完全无交汇,但可以结为亲家啊。曹操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了孙策最小的弟弟孙匡,又将孙贲的女儿迎为儿媳。同时极力提拔孙策的两个弟弟孙权和孙翊。

当然,结亲只是政治手段之一。在乱世,即使是父子那样的亲情,在利益面前也随时有可能被弃若敝屣,更何况只是儿女亲家。从“策阴欲袭许(即曹操地盘中心许都,今河南许昌),迎汉帝”这句记载来看,两家其实暗地里一直都在较劲。

许贡先生无疑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私下给曹操写去一封密信,信中他把孙策比作项羽,认为这样的枭雄绝不能放任在外,最好召之京师,用高官厚禄将他软禁起来。许贡把信送出后,便在日夜不安中等待着曹操的行动,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孙策的突然传唤。孙策将一封信对着他扬了扬,熟悉的文字,熟悉的信函,许贡才知道自己小看了面前这个年轻人。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随着孙策一声令下,许贡当场被勒死。

孙策一向以仁德服人,收容过严白虎的许昭,得罪过他的功曹魏腾,他都给予了宽容。袁术和刘繇的家小,他也厚待之。甚至像太史慈、祖郎这样曾想要他命的人,他也能既往不咎。而对并不想结果自己的许贡,孙策却痛下杀手,可以算是孙策行事中的偶然了。

或许是局势已定,孙策不再像以前那么有耐性?或许孙策的原则就是可以容忍敌人的杀手,而不能原谅属下的背叛?或许许贡并没有任何值得欣赏的才能,孙策觉得留他也无用?

种种猜测都有可能,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许贡手下有三个门客逃走了,他们都是很具有豫让、聂政精神的人。而孙策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偶然说完了,那必然因素又是啥?

后来的吴主孙权好打猎,经常自己亲手射杀猛兽。老臣张昭怕他出事,天天在他耳边唠叨。孙权开始只是付之一笑,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他烦了,干脆连理也不理张昭。后世的史学家们因此总结孙权的性格缺点——刚愎自用,从不听劝。而同样的性格,我们在孙策身上也能找到,或许这就是孙家世代相传的倔脾气基因?

打猎这事,虞翻也劝过。“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原少留意。’”出自《三国志 吴书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面对虞翻的逆耳忠言,孙策的态度要好一些,他先是承认对方是对的,然而又为自己找了个理由,说自己脑子好动,想法不断,闷在家里太难受了,还是出去走走好些。

谁能想到,这一走走,就让一代少年英雄永远地“走”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闲不住的孙策又出击了,这回的靶子是广陵太守陈登。孙策初与袁术断交时,接受了朝廷要求参与讨伐袁术的诏令。孙策与袁术旧部陈瑀分配到一条战线上,陈瑀却动了坏心眼,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联络丹杨、宣城、泾县等地的山越宗帅祖郎、严白虎、焦己等,计划在孙策出击之时乘虚偷袭他的后方。不想被孙策发觉,派遣吕范、徐逸等大破陈瑀于海西,俘获陈瑀妻子及部署等四千多人。陈登是陈瑀从兄的儿子,为了给叔父报仇,陈登密谋授予严白虎余党印绶,让他们趁孙策西征的时候在江东捣乱。孙策一解决豫章的事,回头就找陈登算账去了。

孙策军到了丹徒(今江苏镇江一带),粮草不继,不得不暂时停止进军。孙策实在是个闲不住的人,很快就套上猎装到野外体验他的老爱好去了。从虞翻的话来看,孙策在打猎的时候,警备工作做得很差。或许是出自对自己武功的自信,或许是因为近年连战连胜,感觉太好,孙策这次又没带多少卫士。一路上,孙策连射连中,兴头起来,忍不住策马狂奔。他胯下骑的是一匹骏马,很快就把卫士们甩得没影了。

当你全力捕猎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你自己可能早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呢。当孙策为追逐一只野兔,闯进一片密林中时,只见有三个手持弓矢的军人正站在一边。孙策当即喝问那三人究竟是何人。为首一人镇定地回答说他们是韩当手下的军士,也是出来射猎的。这反而更引起了孙策的疑心,因为韩当手下的军士他都认识,却从未见过这三人。多年军旅生涯使得孙策心里不祥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随手摸出了一支箭,还未等为首那人作出反应,孙策已经一箭把他射倒在地。另外两人见状,一齐举起了手中箭。还未等孙策第二支箭搭上弦,脸上已经中了两箭,翻身落马。

原来此三人正是前文提到的那三个许贡手下的门客,他们摸清了孙策打猎的爱好和经常走的路线,专门乔装在此伺机为他报仇的。眼看刺客就要动手之际,卫士们已经飞马赶到,两人瞬间被剁成肉酱。

身负重伤的孙策被抬回会稽,医士诊断后下了结论:还有得治,但在百日之内必须平心静气加以养护,不能随便乱动。可这一结论对孙策来说与死刑判决无异:让他一动不动躺着一百天?不如给来个痛快算了。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少年纳西赛斯,被自己绝美的倒影所迷倒,至死不能自拔。女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化为水仙,他永生永世只能欣赏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

孙策并没有自恋到如此疯狂的地步,但他那英俊的脸曾大大提升他的个人魅力,为他在事业上助力不少,渐渐地孙策也为自己的相貌而自豪。然而这一切已经被那两支飞箭给毁了。孙策举起镜子,望着镜中那已经无法辨认的面庞,一时间,竟不敢相信这个因受伤而面带狰狞的人竟然会是自己。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他突然摔下镜子,猛烈地捶着桌面,歇斯底里地大吼起来。结果导致创口全部崩裂,伤情迅速恶化,即使是扁鹊再生,也无力回天了。

弥留之际,孙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出合适的继任者,他将自己的三个弟弟逐一作了对比,最后挑中了老二孙权:他虽然只有十八岁,但性格豪爽、仁而多断、好养侠士,作风与其父和孙策极为类似,且足智多谋,孙策时常都自觉不如他。“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出自《裴注三国志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将江东基业交给他来掌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

将自己的印绶交给孙权以后,孙策还要做第二件事:指定辅政大臣。孙权虽然能力不弱,但毕竟太年轻,为政经验不足,没有一两个老臣辅佐,孙策走得也不安心。这一次,他把张昭唤去,在他耳边低声嘱咐:“这小子能辅则辅,不能辅先生就可自取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出自《裴注三国志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这句病榻遗言,与《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托孤之事何其相似也。清人梁章钜在作《三国志旁证》的时候评价道:孙策即使真有此遗言,那也只是为了故意坚定张昭的心才说说而已的。张昭对孙吴忠心耿耿,绝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然而孙策对他还是放心不下,故用这种方式来让他彻底安于辅臣之位。由此可见,孙策的驭人手段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中原正在大乱,以江东的实力,进取不足,但占据险要,坐观成败,还是绰绰有余的。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策最后留下的几句话决定了江东未来专心于东南一地,不轻易干预中原战事的政治方针,也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孙策无愧为孙吴的真正奠基人。

◎ 孙策托孤

当夜,东汉末年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时年仅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