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潜规则和规则大全集
- 邢群麟 胡昌宇
- 35180字
- 2020-06-24 12:33:09
第二章 不做“排头兵”
过分张扬而不懂收敛的个性,常会使你在职场中错失许多机会,并处于孤立的地位。因此你应学会适时地低调谦让,用你的行动赢得一切,而不是语言。
第一节 不要过分“特立独行”
如果你显示出自己要逆潮流而行,神气活现地炫耀你反传统的观念和怪异的行为方式,那么,人们会认为你只是想哗众取宠,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他们还会因此而轻视你。他们会找出一种办法惩罚你,因为你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你。过分“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不妨让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差不多,你将不会受到太多抵触。
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猕猴,它非常喜欢表现自己,处处都要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日,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森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这只“特别”的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了不舒服.就展弓搭箭射它,它能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它并不清楚,这种炫耀对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君王是种侮辱。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逃脱,立即被射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这完全是它咎由自取。
可悲的猕猴过于迷恋出头冒尖的感觉,一味张扬,表现自我,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怪异、幼稚。它的目的达到了,它的确引起了所有人甚至一位君王的注意,可惜这种注意带来的是负面看法和评价。这只猕猴成了众人反感、厌恶的对象。
“与众不同”造成了它的命运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引以为戒。
俗话说得好,“出头椽子总先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卖弄、炫耀为爱好的人必将品尝自酿的苦果。“烦恼皆由强出头”,这个“强”,一指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可能性实在太低,结果不但失败了,还会招来嘲笑和白眼。“强”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你的能力虽强,但外部环境、条件尚未成熟。大势不和,机会不来,此时出头,必将遭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仇恨的种子从此栽下,冤冤相报却又何苦来哉。你我本一般,为何独露脸?纵有千般术,难躲暗中箭……
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不要再处处表现;为了自己的成功与未来,不要再卖弄不止。
大潮来时,大风起处,必须三思而后行。为了虚荣,平常人丢一点面子,受一点小辱,无伤元气,尚足可惜。豪杰英雄,不谙世情,草率行事,往风头上碰,未免遗憾终生。
因此,请郑重告诫自己,喜欢怎么想没关系,关键是行为和别人差不多。别做“强出头”的讨厌鬼。
如果你显示出自己要逆潮流而行,神气活现地炫耀你反传统的观念和怪异的行为方式,那么人们会认为你只是想哗众取宠,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他们还会因此而轻视你。他们会找出一种方法惩罚你,因为你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你。过分“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不妨让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差不多,你将不会受到太多抵触。
不要轻易张扬个性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个性很重要,特别是富有青春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曾几何时,个性已经成为独特、怪异的代名词,过度张扬的个性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别人,更毁灭了自己的前途。
佳宜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前卫女孩,她热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把平凡、规矩、条条框框视为死敌。
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一家合资企业的面试机会。当天,她的举止打扮令所有面试官目瞪口呆,露脐装、超短裙、冲天辫,手腕上一串数十个银手链……出门时母亲一再让她穿得“正常”点,她依然我行我素。
佳宜的专业能力和外语口语能力确实不俗。面试官最后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条件很优秀,可以胜任这项工作,不过,我想提醒你,我们公司是一家正规企业,着装方面有一定要求,不能太随便,更不允许暴露……”佳宜立刻打断了他:“我的能力与我的衣着没有任何关系,这么穿我觉得最舒服。如果非要穿正装上班,我会连气都喘不上来!”面试官被这么抢白还真是头一遭,他表情严肃起来,冷冷地说:“那么好吧,请你去能让你随心所欲的地方发展,我们公司不欢迎像你这么有个性的天才。”
不懂收敛的个性就这样让佳宜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很多人热衷于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他们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也要张扬个性,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为张扬个性付出血的代价。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你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你张扬的个性是什么,必须注意到社会中坚力量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你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借口。社会需要你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狂想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张扬个性就是正确和必需的。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
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
不要总是锋芒毕露
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没有个性的人就像一杯白开水,但太有个性则像一只锋芒毕露的刺猬。你锋芒的个性不但会损害别人的自尊,还会破坏单位的团结,到头来落得个伤人伤己。
徐放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有过硬的管理才能和游刃有余的公关能力,但有一个缺点:争强好胜且易冲动。他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事业单位,爱才的领导容忍了他的缺点,年方28岁便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半年后,他同许多南下寻梦者一样,辞职南下“淘金”。
他被一家中型合资企业相中,负责公司的宣传工作。当时他自己也这样考虑:应该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刚进企业,他写出来的文案颇受老总喜欢,老总多次当众夸奖他。
但半年后,与他一起来的2个同事都升职了,他的位置没有动,于是心里不免有了点不平衡,最后他与人事部经理当面顶撞起来。
事后老总找他谈话,意味深长地说:“小徐,请给我一个认识和了解你的机会。”老总准备再考察他一年半载,便提拔他为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年底薪资调整,他的工资翻了将近一番。这一变化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没能维持多久,他心里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因为与他一起进来的同事又有了新变化,要么升职,要么跳槽,而他仍旧原地踏步。
他觉得耐心和等待没有结果,于是他又变得任性孤傲。一次休息日公司通知他加班,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严词拒绝,给公司高层领导造成极坏的印象,老总终于没有耐心对他进行继续考验了。从此他被打入“冷宫”,他自己也觉得无趣,只好主动辞职了。
徐放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却有失成熟,沉不下气,活像一只随时可能扎伤别人的刺猬。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应该懂得把握自己,懂得不断修整自己的个性。
徐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太过锋芒毕露。言语过激,得罪领导、同事,让人心生厌恶;行为露锋芒,动不动就要求升职加薪,强出头必遭“重炮”轰。
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人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强出头。他们才是真正的智者。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都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应慎重、低调一些,以免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年轻人,多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小。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太多了。
当然,你也许会说,如果不加表现、不露锋芒,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总之,你要把所有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集中到扎扎实实做事上去,靠成绩证明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表现自己。无论你胸中燃烧着多么强烈的欲望,都要让自己的外表平静如水,你的沉稳、老练将为你的优秀加上最好的“注解”。
让自己有点“城府”
“城府”似乎是个贬义词,谈到某个“城府很深”的人,大家心中第一个形容词是“可怕”,那待人处事的心机,令人难以揣测的用心。与这种人打交道,稍一不慎便会有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危险。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府”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代名词吗?
深有城府可能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样的人混混沌沌与天地一体,默默聚纳天地间的灵气,为造物主所呵护。他们一般都是些有道高人,他们永远似睡非睡,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总是淡淡的、傻傻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安安然然地生活。他们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身居闹市,仍心凉如镜。就算身居官场商界,仍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一切功名利禄,他们拿得起,放得下。可是你别以为这角色好惹,若关系到利害时,他们都会有一些惊人之举,深有城府者只是披着“愚者”的外表,混迹在平凡的大众之中,实际上睿智得很。深有城府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是任重而道远的护身符。他们比普通常人成功的机会更多。
大智若愚,智者不锐。少一份偏执,多一份豁达;少一份倔强,多一份柔和;多一份自我隐藏,少一份特立独行。
你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以大刀阔斧慷慨激昂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强大的力量。因此他们也不会因为强大力量的反作用力而被击倒。他们看似不强大,却能促成事物的成功或发展,这是因为他们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一个懂得留有余地并充分利用余地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者。反之,一个倔强且目的很纯的人,往往最容易碰壁、失败。
我们处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代,人类的才智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开发。人们争先恐后地显才露己,人人梦想着出人头地,扬名万里。
但如果你处处显山露水,要争着炫耀自己,想尽办法成为别人妒羡的目标,那么,在你的虚荣心不断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离失败越来越近了。
让自己有点“城府”,别总想比别人看上去更聪明。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让自己有点“城府”,别总为了表现自己而高谈阔论。急功近利者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好处的。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根据一般的情形,多数人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价,有损体面。如果你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你自己有真知灼见,你只会给人留下喜好吹嘘、骄傲自负的恶劣印象,你的人脉附加值将大打折扣。
一位哲人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说,你即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深有城府,适当时机才能一发制胜。
有句俗话,“心随精英,口随大众”,公然违逆大众,显出你的独特不凡,结果不但会导致失败,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如果你真的是精英级人物,也要让自己有点城府,做个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精英。
第二节 不要让自己处于孤立地位
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敌人”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得不保护自己。堡垒看起来是最安全的保护所,但是,相比它对你的保护来说,孤立会把你暴露在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将你和外界有价值的信息之间的通路掐断。因为它让你变得惹人注意,非常容易就成了别人的目标。不妨放下防卫,方圆做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你会发现被他人接受并不是那么难。
陈晖在某大型企业工作,刚刚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她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个角色。可是渐渐地,以前的好朋友疏远了她,同事们似乎总是千方百计给她出难题。一天,她批评了一位经常迟到早退的同事,对方竟当面顶撞她:“你别那么大声!我又不是聋子,至于吗你?”她哑口无言,下班时听见同事和别人大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升官没几天,就装得像领导一样,摆那么大架子!”另外那个人还附和道:“没错没错,估计是更年期到了吧。”陈晖只觉得一腔热血涌上头顶,真想过去好好和他们理论理论,但一想到这个职务来之不易,也只好忍住了。
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敢”批评任何人,甚至连和同事说话都思索再三。再后来,她索性把自己的办公室门一关,躲在里面“不问世事”。
她觉得自己越来越背,在单位就像是“人民公敌”,回到家也像个陌生人,丈夫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体贴了。她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事业、家庭全都不如意……
陈晖也许没有意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她自己。也许确实存在有人嫉妒、抵触的情况,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故意与她过不去。如果她肯放下防卫,打开心扉,与同事、与上级交流,坦陈自己的困难与痛苦,那么所有人都将理解她、体谅她,所谓的人际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陈晖错误地把自己的办公室当作防卫堡垒,结果却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立,给所有人留下清高傲慢、孤芳自赏的坏印象,很难不成为众矢之地。
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敌人”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得不保护自己。堡垒看起来是最安全的保护所,但是,相比它对你的保护来说,孤立会把你暴露在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将你和外界有价值的信息之间的道路掐断,因为它让你变得惹人注意,非常容易就成了别人的目标。不妨放下身段,方圆做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你会发现被他人接受并不是那么难。
摆脱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在青年期、老年期表现尤为明显。事实上,每一个存在着的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人存在的感受标志。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孤独感的体验。
“我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又像是荒凉大漠中的一棵小树,没有知己,没有朋友,只有孤独。我天天独来独往,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踽踽独行。看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我真是羡慕。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存在与不存在对他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每当夜晚独对黑暗,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因为这种孤独而痛苦。我多么渴望走出这种孤独啊,让我的心灵得到他人的滋润……”这是一位大学生写给朋友的信。这位大学生所体验到的正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发展下去,会使人消沉、抑郁、痛苦甚至绝望。
造成孤独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环境因素、自我评价不当、缺乏交往技巧等。
从环境因素来说,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或者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孤独感更容易产生。这样的环境主要有:
(1)孤单的环境。独自一人或在人烟稀少的环境,纵使有交往的愿望,也没有交往的对象。如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住在孤岛上,独来独往,就会时刻受到孤独感的侵袭。长期在野外工作、勘探的人也会经常感到孤独。一位前来咨询的独身女性说:“下班之后我不愿回家,家里也就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房屋我就想哭,觉得心里也空空的。于是我把所有会响的东西都打开——电视、音响甚至水龙头,听到那些声音我才会舒服一点。”独身者的孤独感首先来自于她的孤单。
(2)陌生的环境。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个体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也容易产生孤独感。陌生的环境中,没有朋友,没有熟人,要独自面对很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于是个体就会感到特别孤独。例如,大学新生入校,离家很远,突然步入陌生的环境,便会觉得孤独、想家,希望回到过去熟悉的环境里去。那些远渡重洋求学的人,初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那种孤独感就会特别强烈,如果不注意调节,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3)突变的环境。有时环境突然变化,会使人一下子无法适应,而产生孤独感。如许多老人退休之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也与以前有了不同,容易感到孤独。也有些老人因为子女结婚而感到孤独。
从自我评价来说,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评价过分关注,时刻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胆怯害羞、缩手缩脚,不够主动,经常压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让他人耻笑。这种闭锁心理很自然地影响了与别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轻易对别人袒露内心,觉得他人随时都在评价自己,容易产生孤独感。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认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孤芳自赏,似乎“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们在交往中则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例如,一位在科研部门工作的年轻人说“: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太俗气,整天为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清。领导也没有能力,还整天指手画脚,他有什么资格批评我?我的能力不知比他强多少倍。在这样的环境、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真是悲哀。我甚至没有可以谈话的对象,真是高处不胜寒。”显然,这位年轻人的自我评价有过高的倾向,导致了他的孤独。
从交往技巧来说,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掌握得当有助于消除交往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吸引。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的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坏了自己的形象。本来有良好的愿望,结果却事与愿违,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如“我特别害怕参加一些晚会、宴会,在那样热闹的场合,我却常常感到孤独。和一些不认识的人交谈,对我来说非常困难。每次我都要搜肠刮肚地想:谈些什么好呢?这个话题适不适合呢?这令我很不自然而且疲惫不堪。别人为什么能谈笑自若呢?”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在交往技巧上存在不足。
孤独感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如果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消极态度,认为没有必要采取一些主动的方法和措施,这也是不可取的。孤独将把我们的快乐吞食殆尽,让我们的心灵渐趋空洞。
为了摆脱孤独,首先应该学会“自我暴露”。不要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要主动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讲出来,最初可以讲给专业人员听,如心理咨询员,进而可以扩展到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甚至陌生人。开诚布公的谈话将让别人充分地理解你的难处,体谅你的痛苦,学会沟通将让你不再孤独、不再寂寞。
为了摆脱孤独,你还应当让自己尽可能地自信起来。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更好地表现自己。在受到他人恶意对待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好感;不要觉得说“不”是不礼貌的行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自信、快乐的人才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当你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时,你将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如你想象般痛苦和冷漠。
切莫清高孤傲
清高孤傲的人总是与普通人格格不入。纵使他们确实很有才情、品位、格调,也只会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古今未有之人,她的所作所为在世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性格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与她平日孤傲清高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她是个官宦小姐,父母早逝,寄人篱下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贾府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她孤高自傲,鄙弃功名利禄,忍不住用尖刻的话语辛辣讽刺和无情揭露腐朽现象。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孤独的堡垒,将自己封闭得严严实实,却也因此失去了大多数人的信任。也许这便是她一生悲苦的根源。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目中无人的盲目行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为。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粗俗。人们会觉得你哗众取宠、盛气凌人,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无知。人们会觉得你庸俗浅薄,狭隘偏见,夜郎自大,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愚蠢。人们会觉得你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自负。人们会觉得你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清高孤傲是危险的,要摆脱它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清高孤傲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清高孤傲的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过分自负的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孤傲的一剂良方。
此外,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切忌眼高于顶,看不起人。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要在做人上多个心眼,切勿清高孤傲和过分强调自我,要注意加强品德修养,那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和谐,你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和愉快。
放下身段,方圆做人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封闭”,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和别人不一样”。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封闭也越厉害。
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保姆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拿着“身段”做人,会让你越来越清高孤傲,越来越孤寂。
如果你想从自我封闭的圈子走出来,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
不要总是过于自尊。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是这种自尊的需要仅仅是自己本人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如果说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行动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没有理论上的错误,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一个人在社交中若让过分自尊的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怕自己的行为失当,怕人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之故,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失去尊严。因为过分自尊,也不愿与比自己差的人交往,觉得有失身份。如此思来想去,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往来,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了。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就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
方圆做人的几个原则是:
(1)要有社交成功的愿望。只要你想进入大家的圈子,想成为社交的一员,想受到大家的欢迎,想有许多朋友,你就会努力去学习社交,你就会调动你的一切智慧去掌握社交的技能,而你最终也能学会社交。
(2)要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和别人交往,你就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显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吸引别人的注意,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不要怕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只要你有自信,你就会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但不会丢脸,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很多人不敢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害怕别人看不起他,其实“头上的烂疮疤盖是盖不住的”,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有改正的可能。另外,每个人都有不足,你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相反,你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大家会认为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信赖,就会愿意结交你,和你成为朋友。
(4)多与别人交谈,敞开心扉,能容他人,他人也就能容自己。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只要与人交谈就会收到交际的效果。多与人交谈就会渐渐地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会与人坦诚相待,就会容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彼此相容就会达成一致,就会建立友谊,你也就学会了交际。
第三节 维护你的名誉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变得脆弱无力,而且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要把你的名誉树立得牢不可破。警惕可能存在的任何攻击,而且在它们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出其不意地将其击溃。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他,但检察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检察官并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连家人也不再信任他了。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的敌人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打开一个口子,失去人们信任的他只会走向毁灭。
关于名誉,莎士比亚这样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可以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变得脆弱无力,而且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要把你的名誉树立得牢不可破,警惕可能存在的任何攻击,而且在它们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出其不意地将其击溃。
让舆论将他们正法
舆论的裁定是一把寒光逼人的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让美德广为传播,让丑恶公之于众。然而名誉被错位或颠倒了,往往会让好人痛心、坏人得意、君子皱眉、小人欢心。
被委屈和冤枉的时候,一定是心灵最痛苦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什么东西被哽在喉咙里,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取得过名誉的人,他们在大众的眼里的被监视性和被否定性尤为峻厉,所以他们大多处事谨小慎微、多做少说、处处赔笑。但是即便如此,人有时还是有很多被冤枉的尴尬。
用生命来保全清白的名誉,毕竟太过极端。但多少人为了名誉痛苦不堪,为了名誉挣扎得如此艰难却是事实。于是,有人说:“名誉值几个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潇洒之态,对于那些被名誉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来说,确是一道良方。然而,放弃名誉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吗?有责任感的人绝对不会认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彼此的名誉作为保证,还有什么意义?与名誉相连的是“信任”和“重视”,放弃名誉,失去的东西会更多,整个人类社会大厦将失去基石,所有事物悬在半空中,毫无安全感可言。
人类需要名誉,这是肯定的。关键问题在于要哪种名誉。
名誉可以是短暂的,名誉也可以是长远的。名誉可以是局部的,局部的名誉就是名誉有区域性或者局限性。名誉可以是非局部的,非局部的名誉可以理解为这个人的名誉传遍了全世界。因此,名誉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一样。
古今中外公认不名誉的行为大致有以下4项:
(1)违背全人类的生存原则,伤害无辜,欺凌众生,参与黑帮,投靠法西斯,协助侵略者,成了汉奸或其他为人不齿之流。
(2)触犯普通刑法,如偷盗、诈骗、贪污之类。
(3)出卖朋友、背叛友情、忘恩负义——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因此也是最具有广泛敏感度的不名誉行为。
(4)因嫉贤妒能而造谣诽谤、制造事端。
不受时空限制的名誉原则大致也只有以下3项而已:
(1)对人类的由衷慈爱和真诚贡献。
(2)面对世间邪恶,敢于抗争。
(3)维护自身和群体的体面和尊严。
那么,我们大概已经知道此生应该追寻的目标。“人过留名”,希望每一个人留下的都是洁白芳香的美誉。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
并非社会组织、统治机构及其领导人员的发号施令才是权力。名誉本身也是一种折服别人,驱动别人为你做某些事的权力。
名誉是一种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权力,是一种纯文化的力量。名誉迫使大批人认识并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关注这个人的情况,确认他的不平常之处,并诱使他们崇拜、敬佩、畏怕、羡慕甚至仇视这个人。名誉,通过个人的名字来改变人的思想感情,来操纵人们心理,因此,名誉是一种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权力。
相比之下,政治机构与政治家往往通过奖赏服从行为、惩罚抗拒行为,通过动用或威胁要动用政治力量,如军队、法庭、警察来控制人的行为。这种权力是较粗暴、较笨拙的。而名誉这种无形权力则十分巧妙。
名誉常常成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响力是惊人的。乐圣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合唱交响曲》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首演时,谢幕多达5次。而国王登台亮相时,谢幕也不过3次。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为他带来的名誉,更胜过君王的权威,他去世时,维也纳人倾城而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居里夫人发现和提取镭,为人类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她的俭朴、低调更为她赢得了崇高的名誉。美国民众为了支持她的研究,踊跃捐款,赠予她1克镭。当居里夫人抵达美国时,欢迎的人群在码头上等了5个多小时,他们载歌载舞,高声呼喊着“玛丽”的名字。法国当局为了表彰她的杰出贡献,更决定赠予她骑士十字勋章,尽管被她拒绝了,但依然无损她在世界人民心中圣洁无瑕的形象。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垂史册,名誉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只有名誉,才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才能弘扬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名誉是不可替代的,锦衣玉食、华屋名车相伴的人,做着不名誉的事,一样令人鄙夷。所以,名誉是高于财富的一项无形财富。权力再大的人不能造福社会,比如希特勒之流,那就只能是遗臭万年。可见,名誉又是高于权力的一种无形权力。
权力与财富在一个人活着时可以尽情享用,但他死后,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了,也未必能永远属于他。但名誉就不一样了,只要真正对社会和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你便会获得巨大声誉,这种声誉自你获得的第一天起,便一直属于你,永远属于你。孔子离开人世已有2000多年,但他这位大圣哲在这2000多年中深受推崇,他每一个主要观点,都为后世的无数学者、科学家、政治家、百姓所反复学习、讨论。他活着时,人们知道他;他死后2000多年中,人们记住他,讨论他的观点,出版有关他的书,发表有关他的文章。他仍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人们仍对他无比崇敬。孔子的名誉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拥有无穷魅力。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衣、食、住、行、地位、职位等可以随便过去,但你应该争取塑造美好的名誉。有了它,别人就能记住你,你的价值才能得到承认,你的价值才能流传后世,你的自尊心、优越感与一切愿望才能得到最终的满足。
为你的名誉添砖加瓦
有人说,人们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名誉是一座气魄恢弘的大厦,一砖一瓦来自于你的日积月累,来自于你的一言一行,必须足够小心谨慎,才不会让大厦中途倒塌。
英国将军威灵顿想要买栋楼,他的仆人靠他的名声压低了价钱,少付了500英镑。威灵顿得知此事,大为恼火,他说:“你把我的名誉卖了500英镑!”并如数奉还卖主,这才了事。
周恩来总理有一次陪外国客人吃饭,工作人员结账时付了10元钱。总理觉得太少了,再去加钱,饭店的负责人推辞不肯收。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这才加付了10元钱。出门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这餐饭的实际价格是30元,总理严肃地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当按照实际价格收费。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你告诉他们,以后不准这样做,再把钱补上。”
不久,工作人员收到了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说了接待周总理的愉快心情,特别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及处理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他们深受教育。随信还附了一张当时做菜的用料清单和价格表,全部费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
周总理看过信后,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古往今来,伟人们用一身正气,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正直无私、讲真话、办实事。他们往往是最坚持原则的,这原则长久地铭刻在他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他们一举一动都必须从名誉出发,以名誉为准绳,哪怕是一丁点儿利益,只要有损名誉,都不能去沾。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他们心口如一,不会撒谎;他们表里如一,不会虚伪。与那些饱受良心、道德谴责的可悲人士相比,它们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从容。“正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具有坚持原则和正义的力量。他们有能力去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自己确认是错误的东西。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甚至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当然值得人们去尊敬、去崇拜。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坚持不懈、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绝不会轻易动摇。那人生苦旅中的风风雨雨都不足以使他们停顿脚步。每一个人的名誉都来之不易,追求名誉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认证的过程。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我们不妨将这句名言牢记于心,捍卫我们自己的名誉,就从现在开始。
不要为虚名所累
我们所说的名誉是一种精神、心灵的勋章,与“沽名钓誉”之徒孜孜不倦追求的虚名截然不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生真的好学到这种地步吗?在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
追求名誉难免不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
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忍对虚名,则要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的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心理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其实一切都是虚的,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有何可惜呢?
不要为虚名所累,那么在做人、做事中都要有意地把握进退的法度。
当进则进,一往无前;当退则退,明哲保身。不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出头,为了出风头而出头;或者做事不想后果得失,只求虚名,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学,只会害人害己。
做好事,做实事,发自良心,顺应人情,利于众人,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度。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该留下的必然留下;不该留下的,欺世盗名,终会被时空湮没其声名。知此是一种知人知世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种伟大超凡的人格。
为了名誉,无论成功失败,无论他人说法如何,无论境遇好与坏,自己都须稳稳地把握自己。
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反省自身,重新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项羽沽名钓誉,追求仁慈的表面虚名,鸿门宴上错过诛杀敌人的机会,终于有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宋襄公既要称霸,又要树立仁德的牌坊,两军阵前,口中却念念不忘仁义,终于兵败如山倒。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成为对手的机会,到时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更是无可估量的。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此为留取清白在人间。此生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们的先哲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事实上,人生的规则也正是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追求名誉的不朽、精神的不朽,那么,请抛却背后的虚名,着眼未来,而又脚踏实地,我们终将触摸到那光彩夺目的“花冠”。
保护好你的名誉
名誉,芬芳如花朵,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最值得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名誉的脆弱也一如花朵,一个人鹤立鸡群,反衬了别人的平庸,很自然地会引起别人的诽谤。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力量确实是不可忽视的,诽谤对名誉的伤害是最致命的。
有个故事说,曾参居住的地方有个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当然不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他母亲说了同样的话……不久,当有第三个人说曾参杀人时,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梭子,越墙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诽谤是多么可怕,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即使至亲之人也开始怀疑你的名誉。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自己的名誉,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流言飞语自行湮灭。
诽谤的成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由于仇恨他人的成就或为人;二是妒忌他人的成功。拥有美好名誉的人最容易成为诽谤者针对的目标。
《孟子》中记载:有一次鲁平公要见孟子,鲁平公心腹臧仓在鲁平公面前说:“礼义是要从贤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而孟子办丧事不守礼义。您不要去见他!”鲁平公没有问青红皂白,轻信了臧仓的话,便没有去见孟子。后来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告诉孟子说:“鲁平公要见您,他的心腹臧仓拉住了他,最终使他来不成。”孟子处之淡然,不以为意。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惧流言呢?
连孟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被攻击为“不守礼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或多或少,或隐藏或外露的缺陷当然更容易成为诽谤者的落脚点。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是非。有相信“流言是非”的人,就有搬弄是非人的用武之地。所以,与其说“流言是非”是由人捏造或搬弄出来的,不如说是由人“信”出来的。信“流言是非”的坏处是:原本要好的一对反目成仇;原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恶语相向。而不听“流言是非”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
有的人一听到对自己的诋毁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论个明白,不能忍受诽谤之气。而有大智慧、大修养的人却视之为平常。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想不被流言击中,就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所在的圈子就那么小,任何的是非话、闲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那里。
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别人的秘密,千万不能对任何人讲。记住:没有人会真的替你保守秘密。要明白,保守了别人一个秘密,你就少了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别人信任的机会。
最后,如果自己被谣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区别对待。与工作有关的谣言,可以在一定的场合里当众予以澄清。与个人有关的,最好不予理睬。就像“解释误会更被误会”一样,你无法解释清楚。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办法,泰然处之,光明磊落,任何谣言都会随风而去。
你应该明白一点,无风不起浪。那些攻击我们名誉的人固然可恨、可鄙,但自己的行为一定也存在着过失和不足之处。对于别有用心的攻击可以置之不理,让它不攻自破,但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就把诽谤当做一种批评吧!从中找到教训,让诽谤的人再也不会有可乘之机。这才是保护名誉更深的意义所在。
第四节 用你的行动赢得一切,永远不要争辩
你可能认为所有通过争辩获得的暂时性的胜利都是一种胜利,可是事实上,这是一种付出极大代价后而获得的胜利。你将引起一些怨恨和不幸,而且这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它们持续的时间会比任何暂时改变主意所需要的时间都要长。不说一句话,通过你的行动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会让你更有影响力。用行动去证明,而不是用言辞去说明。
一位推销员为了推销一套可供50层办公大楼使用的空调系统,与建设公司周旋了几个月也没有结果。每一次洽谈最终都成为一场噩梦似的争辩,该公司的董事会对产品百般挑剔,这个推销员也是个争强好胜之人,马上反唇相讥,口舌上占了不少便宜,生意却一直做不下去。
推销员自己也很苦恼,他求助一位颇有经验的前辈。前辈只说了一句话:“你看我怎么做,先不要急着开口。”
在该公司,董事们一如既往,连珠炮似地提了一大堆问题,用外行话问内行人,摆明了就是刁难。推销员按捺不住,正待发作,前辈向他摇摇头,继续面带微笑听着。
这天天气比较闷热,几位激动的董事脸上都渗出了汗珠,有一位还不知不觉拿起了手边的一本小册子,扇起风来。就在这时候,前辈微微起身,很自然地说:“太热了!请允许我脱去外衣吧!”说完,还掏出手帕,煞有介事地擦擦额头的汗水。
也许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作用,董事们一个接一个脱下了外套,擦拭着汗水。终于,一位董事用抱怨的口吻说:“别折腾了,到现在还没安装空调,热死了!”
董事们从心理上真正开始考虑购买空调的问题了,前辈这才让推销员再次认真地介绍产品。十几分钟后,董事们签了购买合同。
你不可能在争辩中获胜,因为你是真的失败了,你如果胜了,还是跟失败一样。为什么呢?假定你辩论胜了对方,把对方的意见,指责得体无完肤,几乎把他逼得神经错乱,结果又怎么样呢?你自然很高兴,可是对方如何呢?你使他感觉到自卑,你伤了他的尊严,他对你获得胜利,心中感到不满。
你必须要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那位推销员每次逞口舌之勇,表面上占了风头,却只会让董事们更固执,更不能接受,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回过头来再想想,争辩是为了什么?一时的痛快吗?前辈的推销战术之所以高明,在于他深谙“无声胜有声”的真谛,对客户的心理揣摩得十分到位,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开始行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只用了脱衣擦汗这两个小动作就传达出一个心理暗示:“这里太热了,是该买空调的时候了。”果然一举奏效,解决了困扰销售员几个月之久的难题。
富兰克林这样说过:“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洞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你不妨替自己作这样的衡量——你想得到的是空洞的胜利,还是人们赋予你的好感?这两件事,很少能同时得到。
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如果你没有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即使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
你可能认为所有通过争辩获得的暂时性的胜利都是一种胜利,可是事实上,这是一种付出极大代价后而获得的胜利。你将引发一些怨恨和不幸,而且这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它们持续的时间会比任何暂时改变主意所需要的时间都要长。不说一句话,通过你的行动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会让你更有影响力。用行动去证明,而不是用言辞去说明。
永远不要争辩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争辩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争辩,就像避开毒蛇和地震一样。
一场争辩的终了,10次中有9次,那些争辩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
所以争辩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这是很危险的。
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会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李同专门经销一种特殊模具。他接受了一位重要主顾的一批订单,蓝图呈上去,得到了批准,模具开始制造了。接着,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买主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警告他,他已犯了一个大错。他被骗了,一切都错了。太宽了,太短了,太这个,太那个。他的朋友们把他说得发火了,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李同,发誓决不接受已经开始制造的那一批模具。
“我仔细地查验过了,确知我方无误,”李同这样想,“他和他的朋友们都不知所云,可是如果这么告诉他,会很危险。”李同到那家公司去,一见面,客户立刻跳起来,朝李同一个箭步走过来,话说得很快。他非常激动,一面说一面挥舞着拳头。他指责李同和李同的器材,结束的时候他说:“好吧,你现在要怎么办?”
李同非常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愿意照他的任何意思去办。“你是出钱买东西的人,”李同说,“你当然应该得到适合你用的东西,可是总得有人负责才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请给我一幅制造蓝图,虽然旧案已经花了2000元钱,但我们愿意负担这笔损失。为了使你满意,我们宁可损失2000元钱。但是,我得先提醒你,如果我们按照你坚持的做法,你必须负起这个责任。如果你放手让我们照原定计划进行——我相信原计划才是对的——那我们能向你保证绝对负责。”
客户平静下来了,最后说:“好吧,照计划进行,但若是错了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事实证明李同是对的,客户对自己的粗鲁感到很内疚,向李同道歉后,还向他多订了好几批货。
和对手谈判,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面红耳赤,唇枪舌剑,当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并且既然红了脸必然说出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实际这已是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然而,人与人之间到底应以和为贵。好话当做恶话说,虽然说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也是不会说话。假如这个听话的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攸关的对手,得怎么和他们说话就该十分讲究。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抛弃,但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这就要对对手顺着摸,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以退为进。
在上面的例子中,客户在李同面前挥舞拳头的时候,冲动的人早就控制不住了,一定会与他争辩,维护自己的面子。假如李同真的这么做了,双方不依不饶地争辩起来,可以想象,事情会演变到什么地步,商业关系就此破灭,生意告吹,李同将损失一大笔钱,客户也会面临丧失商业时机的风险。如果再严重一些,双方闹上法庭,将争辩升级到对簿公堂,那就更加不值得了。
永远不要争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婉转一些远比直来直去更能令人接受,和和气气也一定比当面锣对面鼓地否定别人更有效。当然,这需要极高的修养与智慧。
首先,你必须胸怀坦荡,尽量不要认为他人别有用心。对人家的每一句话都去猜度,思量一番,被一些所谓的“言外之意”气得面红耳赤,继而不假思索开始反击,这完全是自寻烦恼。其实有很多时候,“说者无心”,对方并不是真要伤害你。
其次,你应该心态平和,一两句重话还是随他去吧。连珠炮似地回击,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结果弄得朋友反目、兄弟成仇,搞得自己人憎鬼厌,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小人印象。
再次,须知不争辩不是无能、懦弱,倘若真的被不怀好意之人冒犯了,保持沉默更会令对方瞧不起你。这时最好的回敬是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用几分幽默感、一点智慧、几句妙语为自己解围,也让对方心生愧疚。
一位首相,在一次竞选演说中,话刚说到一半,有个捣乱分子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显然,这个喊话人的意思是叫他“少说空话”和“别胡说八道”。
聪明的首相不会不明白此人喊话的本意,可是,此时他若假装没有听见,便很难下台;他若回骂对方,那就更有失风度,难免损害自己的公众形象。于是,他故意假装不理解那个喊话人的本意,只是报之一笑,说:“这位先生,请先别着急,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环境脏乱问题了。”
捣乱者一下子语塞,闹不起来了。很多听众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就像林肯说过的:“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性情上不但有所损害,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只狗争道,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学会说服别人
驳倒对手,说服对方,把事情说得多么严重,把道理说得多么重要,往往还不容易打动人,还给人巧舌如簧、强词夺理的印象。想要有效地说服别人,争辩绝对不是个好办法。
春秋时期,一位君主下令兴建一座9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都无济于事,君主干脆再下一道命令,敢劝阻建9层台者斩首。这样一来便没人说话了。
一位大臣前来求见,君主正要发作,大臣却抢先说他能把几个棋子摞起来,上面还能再摞9个鸡蛋。君主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大臣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大臣也不推辞,就把9个棋子摞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摞。
放第一个,第二个……
大臣故意做出非常紧张、战战兢兢的样子,一旁的宫女、侍从大气也不敢出,君主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大臣一听,便停下动作,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君主疑惑地问:“什么事比这还危险?”
大臣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9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3年难成,且3年中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您说这不比棋子上摞鸡蛋更危险吗?”
君主怔了一怔,细一思索,确实很有道理。以前诸大臣苦口婆心地规劝也是这个意思,但一听见那些批评的言语,就让人只觉得心烦。现在有了这个生动的例子,大臣的意见也不难接受啊。
于是,君主下令停工。
巧言善辩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正在气头上的人,你与他争辩只会让他暴跳如雷,争辩的结果是双方失去冷静,矛盾愈演愈烈,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惹出不小的麻烦。可见,想要说服别人,争辩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说服别人的基础是了解对方。只有弄清楚对方的观点,你才能找到相应的措施,而不是无的放矢,胡乱攻击。
说服别人不能缺少的是真诚的态度。你应当是恭谨谦让的,脸上带着轻松自然的微笑。这样的人最起码已经赢得了别人一半的认同感。不要总是来势汹汹,抱着“我肯定正确”的态度妄图压倒对方,这样只会令人嫌恶。
说服别人最重要的是有同情、理解对方的愿望。假如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之所想,急之所急,那横在你们之间的沟壑便可轻松逾越,共识不难达成。以说服代替争辩,能减少许多伤害,能为你赢得许多好人缘,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家电梯公司与一家旅馆签有合约,负责维修旅馆的电梯。旅馆经理不愿给顾客带来不便,只允许每次维修2小时,电梯就得恢复运行。其实,标准的维护过程至少需要8小时。
电梯公司的经理思索再三,打电话到旅馆,他不想争辩,只是非常和蔼地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顾客至上’。你担心给旅馆带来麻烦,我更担心电梯出故障给您造成不便。现在电梯得不到充分的维修,万一出了大问题,停工2小时、8小时都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太糟了。你不会同意给旅客带来好几天的不便吧?”
这一番话入情入理,打动了旅馆经理,他同意按标准执行,每次维修8小时。
电梯公司经理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对方,是因为他对对方观点的了解,“一切从顾客利益出发”。他不但表示谅解,还大力支持,让对方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备,大家敞开心扉讨论问题,找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这诚意能让最固执的人逐渐软化,能够被人理解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
错了就要承认
如果你是对的,你要温和、巧妙地去得到别人对你的同意;当你是错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诚实——就要立即承认自己的错误。
晓光的上司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他总会在细枝末节上发现问题,晓光和同事们都有点“怕”他。这一次,晓光递交的报告有一处细小的遗漏。上司指出来后,晓光破天荒地没为自己辩解,而是低下头说:“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上司居然有点诧异,不过还是为她真诚的态度感到高兴,他说:“其实也只是一个小问题。不过,我们平时做事力求谨慎,才能避免大问题。”晓光点点头:“我应该再仔细一点,我现在就把报告拿回去修改。”上司笑了笑,说:“不用了,没什么大影响。你已经非常用心了,继续努力吧。”
晓光松了口气,想不到主动认错就能避免许多麻烦,吹毛求疵的老板也没有发火。
事实是这样,如果别人正想批评你,而错误又确实在你的话,不要试图为自己辩护,那正是冲突的开始。你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错了就要承认,不要怕丢面子,不要为了维护一点点可悲的“荣誉”,非要跟对方争个你死我活。不认错是虚伪,狡辩更接近于无耻。
何不在他说话之前,就抢先承认自己的疏忽。你先摆出了很低的姿态,那么谁也不忍心大加讨伐,而多半会采取宽容、原谅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变得非常高尚。因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你对别人还有未消失的怒气吗?你们之间的冲突尚未解决吗?当你夜晚躺在床上时,是否幻想和他再一次愉快地谈话?别再浪费你感情上的精力了!你该在还未被误解之前,赶紧重建你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付诸行动!打电话给那个人,而且愈快愈好。记住胜利者能够不羞于勇敢承认自己不慎犯下的错误。
当你听见对方的声音时,你要自动地承认:“我犯了错,现在我觉得很蠢。”
这种方法不仅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在很多情形之下,比为自己辩护更有收效。要想使你被别人接受,就要及时而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别企图为自己已有的错误遮掩。不要忘了一句古训:“用争夺的方法,你总难得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得到的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用行动去证明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很难说得明白。与其与人争辩不休,不如直接行动,从中引出一番能为人所领会和接受的道理,再以此类推,把这番道理运用于需要说明的论题,将可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得到别人的认同。
哥伦布经过了18年的准备后,成功越过大西洋,发现新大陆,伟大的创举引起举国欢腾。哥伦布因为这划时代的发现,被视为英雄而受到崇敬。
但也有那么一些无视事实、否认真理的小人想使哥伦布难堪。在一次为哥伦布庆功的宴会上,有人跳出来发难:“听说你在大西洋的彼岸发现了新大陆,但那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样到达大西洋彼岸,并发现新大陆。这是世界上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
面对小人的挑衅,哥伦布没有立刻回击。他从容地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客人们说:“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把它立起来呢?”在座的宾客们一个接一个,试图把鸡蛋立起来,但鸡蛋传了一圈,没有人能成功。这时大家都说,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哥伦布接过鸡蛋,轻轻地在蛋壳上敲出一个小洞,毫不费力地把鸡蛋立了起来,顿时全场哗然。哥伦布转身对大家说:“这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吗?然而你们却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是的,当人们知道了某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也许谁都能做到了。”
哥伦布以广博的学识、机敏的思想、简明的实例,通过立鸡蛋这个最简单的行动明白指出,在一件事情未获得验证前,这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但只要有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事就变得再简单不过。这比回击挑衅者更有效,更让人信服,也让在场所有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态度去应对。遇到争论、挑衅,也该针对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事实胜于雄辩,你的行动会为你赢得一切。
第五节 不要和别人争功
不要和别人争功,如果你足够明智的话,何不以巧妙的手段,将功劳让给别人。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么,你的机会还很多。如果你能克服自己不肯让功的情绪,而将功劳让给别人,于你无害而有利。你只要抓紧下次的机会再次立功即可。
在风景如画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年轻的海洋生物学家布兰姆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实验。这天,他潜入深水以后,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一条银灰色的大鱼离开鱼群,向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快速游去。布兰姆以为,这条小鱼已在劫难逃了。然而,大鱼并没有将小鱼吞食,而是停在小鱼面前,平静地张开了鱼鳍,一动也不动。那小鱼见了,便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紧贴着大鱼的身体,用尖嘴东啄啄西啄啄,好像在吮吸什么似的。最后,它竟将半截身子钻入大鱼的鳃盖中。几分钟以后,它们分手了,小鱼潜入海草丛中,那大鱼轻松地追赶自己的同伴去了。在这以后的数月里布兰姆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观察研究,他多次见到这种情景。看来,现象并不是偶然的。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布兰姆认为,小鱼是“水晶宫”里的“大夫”,它是在为大鱼治病。
鱼“大夫”身长只有三四厘米,这种小鱼色彩艳丽,游动时就像条飘动的彩带,因而当地人称它为“彩女鱼”。鱼“大夫”喜欢在珊瑚礁或海草丛生的地方游来游去,那是它们开设的“流动医院”。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各种鱼,一见到彩女鱼就会游过去,把它团团围住。有一次,布兰姆发现,几百条鱼围住了一条彩女鱼。这条彩女鱼时而拱向这一条时而拱向另一条,用尖嘴在它们身上啄食着什么东西。而这些大鱼怡然自得地摆出了各种姿势,有的头朝上,有的头向下,也有的侧身横躺,甚至腹部朝天。这多像个大病房啊!
布兰姆把这条彩女鱼捉住,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寄生虫、小鱼以及腐蚀的鱼虫。彩女鱼为大鱼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啄掉鱼鳞、鱼鳍和鱼鳃上的寄生虫,这些脏东西又成了鱼“大夫”的美味佳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生”。
在大海中,类似彩女鱼那样的鱼“大夫”共有45种,它们都有尖而长的嘴巴和鲜艳的色彩。
这些鱼“大夫”的工作效率十分惊人。有人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发现,那儿的一个鱼“大夫”,在6小时里竟接待了300多条病鱼。前来“求医”的大多是雄鱼,这是因为雄鱼好斗,受伤的机会较多。同时雄鱼比雌鱼爱清洁,除去脏东西后,它们便容光焕发,容易得到雌鱼的垂青。有趣的是,小小的彩女鱼在与凶猛的大鱼打交道时,不但没受到欺侮,还会得到保护呢。布兰姆对几百条凶猛的鱼进行了观察,在它们的胃里都没有发现彩女鱼。然而,他却多次看到,这些小鱼进入大鲈鱼张开的口中,去啄食里面的寄生虫。一旦敌害来临,大鲈鱼自身难保时,它便先吐出彩女鱼,不让自己的朋友遭殃,然后逃之夭夭,或前去对付敌害。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生物之间彼此依靠、共栖共生的生存事实。特别是彩女鱼与其他鱼类之间那种温情脉脉的共存关系,不由得让人感到一丝温馨。与之相比,人类的某些行径却显得非常丑恶,甚至有人为了一时的名利争得你死我活。合作是维持秩序、克服混乱的重要法则,一旦要各自居功、互不相让,这个法则必然遭到破坏,世间的秩序将无从谈起。
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期望自己成为最闪亮的恒星,这种心理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它就像一种充满野性的激励。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进步就完全不可能,但也正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智的激情,一旦膨胀起来,就会成为个人和团体生存的阻力。
无争才能无祸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抚育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
宋代的向敏中,在宋太宗时为名臣,在真宗时晋升为右仆射,居大任30年,没有一个不顺从他的人,当时人们以德高望重看待他。
《宋史》记载:向敏中,天禧(真宗年号)初,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翰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右仆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庆贺。”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耐力的官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而无所动心,大小的得失,都虚受。这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宠辱不惊”,人们3次致意恭贺,他3次勉强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恃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居高官30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这样从政处世,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所以他理政府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大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人贵在以虚修养自己,以坦荡交游涉世。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宋文潞公,一生以虚受坦游自守,在他辞官回归洛阳时,已是80高龄了。神宗看他精神健旺,精力康健超过常人,问他是不是养生有道,他回答说:“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只不过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头的事情而已。”这真可以作为名言。康仲俊86岁高龄,还非常康宁,他自己说在少年时代,读千字文突然有感悟。他生平对待事物,从不动心,仅虚受而已,所以老而不衰。
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所以老子说:“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事事强出头,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当你同别人争名夺利时,你也成了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当配角又何妨
一个研究所的副所长,他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由于行政事务繁多,他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课题的研究上。他的助手通过辛勤努力把研究成果搞了出来,这个课题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赢得了很大的荣誉。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争相采访那位副所长,他都拒绝了,并对记者们说:“这项研究的成功是我助手的功劳,荣誉应该属于他。”
记者们听了,为他的诚实和美德所感动,在报道助手的同时,还特别把副所长坦荡的胸怀和言语都写了出来,使这个副所长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和荣誉。
关键时刻,甘于当当配角往往被视为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美德会给一个人镀上人性的光辉,掩盖其他方面的不足。一个处处争当主角的人,也许会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充满时代气息的感觉,但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不够成熟,虚荣轻浮。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若要想立于不败,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但同时也需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韧劲和智谋。人在竞争过程中,一方面是和事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和人进行协作或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做事做人的方法,如此才能轻松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要求我们甘当配角。当你刚从事工作时,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做好配角,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合作的态度。只有当好配角,才能从主角那边学到许多东西,也才能让主角尽心地传授知识。而如果你一上来就猛打猛冲,都抢着干,别人就会抱有戒心,谁都怕这种人来抢饭碗。
尤其作为一个新手,我们更要甘当配角,以求充实自己;而作为一个老手,也要乐于当配角,让新手们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另外,在工作中遇到大家都能做的事,不要抢着去表现。即使你做成了,别人也不会夸奖你,而且和别人争做这样的事,容易引起矛盾。而当有些事别人做不了时,你可以勇敢地争做主角,好好地表现一下,这才能显出你的英雄本色。处处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那种平时踏实耐劳,在关键时候一鸣惊人的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学着做“黑马”,而不要抢做“出头鸟”。
再则,有些名利之争少涉及为妙,以免落得个虽有能耐,但是个势利之人的名声。因为太多的人喜欢这玩意儿,而且争这玩意儿都会惹得不干不净。能在名利问题上甘当配角,此种人必有远见,必能成大事。钱钟书先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一方面是因为学识渊博,再一方面是因为他清淡名利。用他的话来讲:一辈子姓了钱,还在乎钱吗?
关键时候要争做主角,但争主角不是凭一时的冲动,而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估计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当然这种自信不能是盲目的。此外要能处理好各种因当主角带来的复杂矛盾,也就是各种人际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各种不测和意外,做好担当相应责任的准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事事争强好胜并不是强者本色,藏锋露拙,韬光养晦才能在社会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完全的藏身点。
“该低头时就低头”,并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屈尊求辱的卑贱,而是一种智慧和历经风尘洗练后的积淀。
把功劳让给别人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于是任卻 克为中军元帅,士燮为佐上军,栾书统领下军,让他们率军出战。在战斗中,晋军将领与士兵们同仇敌忾,一起冲锋陷阵。卻克身受箭伤,仍在战场奋勇杀敌。结果晋军获得大胜,齐国献宝求和,归还了侵占鲁、卫的土地。
晋军凯旋回国时,许多人都前来迎接晋国将士。佐上军士燮却走在军队的最后面,他的父亲问他原因,他问答说:“军队立大功,国人欢喜地在这里欢迎。我如果先进去,必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代帅受名,所以我不能走在前面。”他的父亲见儿子能够如此谦逊,非常高兴。
卻克晋见晋景公,景公高兴地对他说:“这次取胜,这是你的功劳啊!”卻克谦虚地答道:“这是君主平日的训导,其他将领们的努力,我哪有什么功劳呢?”
佐上军士燮晋见景公,景公对他说:“打了胜仗,这是你的功劳!”士燮也谦虚地说:“这是荀庚的运筹帷幄,卻克的指挥有方,我哪有什么功劳呢?”
下军将领栾书也去晋见景公,景公同样称赞他立了功。栾书说:“这是士燮指挥有方,士兵们拼命杀敌,我哪有什么功劳呢?”
立了大功,却不居功自傲;有了荣誉,却谦虚谨慎,克己让功。“三将让功”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一个人的功劳大了,难免会引起他人的嫉恨和猜忌。此时,能做到居功而不自傲,不但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矜功而功愈显。
中国历史上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可谓功不可没,徐达戎马一生,有勇有谋,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总是一副谦恭的面孔示人,毫不张扬,将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皇帝,因而深得朱元璋的宠信。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就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对待领导和上级,切忌居功自傲,和同事相处也应秉持此道。
当你将功劳让给别人时,切勿要求对方报恩,或者摆出威风凛凛的态度。因为他们可能会因此而闹别扭、发脾气,甚至感到自尊心受损,进而采取反抗的行动。如此一来,反而得不偿失。
你应该心甘情愿地把功劳让给他们,并且对其表达感谢之意。换言之,你该换个角度想:由于你身在一个可以使你“施惠”的公司,并且拥有值得你“相让”的人选,才能让你尝到了满足的滋味,这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
如果你能持有这种心态,相信你所得到的喜悦,将是不可限量的。而在如此充满和谐气氛的公司,上司与部属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绝不会发生摩擦。
即使仅有一次类似经验的人,也必定会将此恩惠牢记在心,在你遇到困难时即可发挥作用,而在平时,他们也一定会体谅你的难处。
把功劳让给他人不过是小恩小惠,但就是这点滴水之恩,却可以令他人以心中充满感激和钦佩之情。孰得孰失,人人自明。
第六节 给别人留点面子
爱面子似乎已经成为人性的一大特点,可是你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你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走下台阶,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一次面子,就一定会多一个敌人。
几年以前,通用电器公司面临着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免除一位老员工担任的计算部门主管的职务。这个人在电气方面是一流专家,可是,在担任计算部门主管的工作时,却是很不胜任。那么,就下一道免职令,解除他的职务吧?不能,公司少不了他。而他又特别敏感,容易激动。最后,公司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器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个头衔。与此同时,他们巧妙地让另外一个合适的人担任了计算部门的主管。
这位员工非常满意。公司这一人性化的举措令他十分感激。
给人台阶下,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或雇员,而没有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要是这样,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我们常常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抹杀了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别人,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责骂,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对别人的态度宽容一些,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事情的结果也就大大地两样了。
有句老话叫“人要脸,树要皮”,似乎有些夸张,但面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意义确实非比寻常。想想看吧,当你只图痛快,让别人颜面扫地,你在对方的心中会是什么形象?在无形之中,你可能为自己树立了新的敌人。
爱面子似乎已经成为人性的一大特点。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
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走下台阶,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一次面子,就可能失去一个朋友。
做人还是应该和气一些,宽宏大度一些。面子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尊严问题。给人留点面子,就是尊重和重视对方的表现。对方在感激的同时又怎么会理解不了你的好意,自然对你平生不少好感。
给人留些面子,特别是在失败者或弱劣群体面前,不要再卖弄你的优越。即使你真的非常优秀,也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一位审定合格的会计师说:“解聘别人并不有趣,被人解雇更是没趣。我们的业务具有季节性,所以,在所得税申报热潮过了之后,我们得让许多人走路。我们这一行有句笑话:没有人喜欢挥动斧头。因此,大家变得麻木不仁,只希望事情赶快过去就好。通常,例行谈话是这样的:‘请坐,刘先生。旺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没什么工作可以给你做。当然,你也清楚我们只是在旺季的时候雇用你,因此……’这种谈话会让当事人失望,而且有种损及尊严的感觉。所以,除非不得已,我绝不轻言解雇他人,而是会婉转地告诉他:‘刘先生,你的工作做得很好(如果他是做得很好)。上次我们要你去上海,那工作很麻烦,而你处理得很好,一点也没有出差错。我们要你知道,公司十分以你为荣,也相信你的能力,愿意永远支持你,希望你别忘了这些。’结果如何?被遣散的人觉得好过多了,至少不觉得损及尊严。他们知道,假如我们有工作的话,还是会继续留他们做的。或是等我们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很乐意再回来。”
一位外企白领谈到了发生在他们公司的一段插曲:“有一次开生产会议的时候,副总裁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有关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他气势汹汹,矛头指向生产部总督,一副准备挑错的样子。为了不愿在同事中出丑,生产部总督对问题避而不答。这使副总裁更为恼火,直骂生产部总督是个骗子。”
“再好的工作关系,都会因这样的火暴场面而毁坏。凭良心说,那位总督是个很好的雇员。但从那天开始,他再也不能留在公司里了。几个月后,他转到了另一家公司,据说表现很不错。”
李娜在一家食品包装公司当市场调查员,她刚接下第一份差事——为一项新产品做市场调查。她说道:“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几乎崩溃。由于计划工作的一系列错误,整个结果当然完全错误,必须从头再来。更糟的是,报告会议即将开始,我已经没有时间同主管商量这件事了。
“当他们要求我做报告的时候,我吓得发抖。我尽量使自己不致哭出来,免得又惹得大家嘲笑。我简短地说明了一下情形,并表示要重新改正过来,以便在下次会议时提出。坐下后,我等待领导大发雷霆。
“出乎意料的,他先感谢我工作勤奋,并表示新计划难免都会有错。他相信新的调查一定正确无误,会对公司有很大助益。他在众人面前肯定我,相信我已尽了力,并说我缺少的是经验,而非能力。
“我挺直胸膛离开会场,并下定决心不再有第二次这种情形发生。”
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纵使别人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而给人一个台阶下,让他保住面子,其实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言语伤人,胜于刀枪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在今天依然见证着它的价值,不能没有它的道理。
多年前发生在台北县的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早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2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觉得很没有面子,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嫌凶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讽刺和嘲笑而放不下面子就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语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杀人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所以说,做人不要太爱面子,但是也不主张做人不给人家面子。
其实,言辞引起冲突,为面子而萌生杀机的情况,不只是咱们这里会发生,其他国家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写出“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辞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某市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相互刮蹭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41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53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到“丧家之身,言语占八分”。
不要以为小节无伤大雅,相反要注意从小处入手,树立自己的形象。自己不要太爱面子,但是一定要记得给别人面子,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最终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给人面子,你也会有面子
有位文化界朋友,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年届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无论是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还是各杂志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的确,在中国人的社会,“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
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有天会吃暗亏的人。
中国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要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这种情形在官场尤其常见。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至于重大的事,就可以考虑不给了。你不给,对方也不敢对你有意见!他若强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为失意的人保住面子
1922年,土耳其人同希腊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土耳其终于下决心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穆斯塔法·凯墨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不停地进攻,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展开了。土耳其最终获胜。
当希腊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两位将领前往凯墨尔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但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示出胜利的骄气。他握住他们的手,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累了。”
在讨论了投降的有关细节之后,凯墨尔安慰这两位败者。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凯墨尔即使在全面胜利的兴奋中,为了长远的利益,仍然记着这条重要的信条——让别人保住面子。人毕竟是人,是人都有人性。生活也毕竟是生活,是生活都有波折。
所以,人活着难免有得意和失意之时。但是,面对失意的人,你千万别说自己的得意事,更不要在因为失落而情绪低迷的人面前显示你的优越。这样会大大伤害他的“面子”,无情地撕裂他的自尊心和骄傲。
懂得做人的人都知道,当自己的人生处于得意之时,千万别将得意之色在那些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面前显露。这样你才能不会伤害他的“面子”。反之当你把自己的得意展现无余时,你就会招来别人的怨恨。为什么?因为你拿自己的成功,对比了他的失败。最起码,他会认为,他输给了你。
所以当别人夫妻失和,跟你诉苦。你与其大发宏论,教他夫妻相处之道,不如说:“其实,家家如此,你看我和我的另一半,现在好像很恩爱,其实,我们以前也常吵架,甚至曾想过要离婚呢!”
这样,他就会在心中想,他比你当年还要强很多,以后应该至少会跟你一样好。
别人事业失败,跟你诉苦。与其以成功者的姿态来指导事业通畅之道,不如告诉他,你当年跌得比他更惨,现在的辉煌是一点一点慢慢做起来的。
这样,他也会想,他也能东山再起,和你一样成功。
大家的婚姻都曾失和,大家的事业都曾失利,你和他不是因此而有了共同意识,在感觉上走得更近了吗?
人生在世,难免有婚姻失和,事业失利的时候。所以在他人遇到生活的低谷时,你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成就摆出来炫耀。不要太过张扬,否则,你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孤立无援,甚至引起别人的厌烦,渐渐与你疏远。所以学会淡对自己的得意,善待他人失意才是你真正要学会的人生经验。
生活中,确实有些人认为自己总会比别人技高一筹,事事比人强。这样,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面子”,甚至没有顾及当时的听者是不是一个正处于人生低迷期的人。他们夸夸其谈后总以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一次,李仁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李仁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一家公司。他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的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李仁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李仁送他出去,在巷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太不给人面子了。”
李仁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在多年前他也有过低潮,而当时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心上那般,有说不出的苦楚。
在朋友面前,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得意,没人愿听这样的消息。如果你只顾炫耀自己的得意事,对方就会疏远你,于是你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一个朋友。
聪明的人会将自己的得意放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嘴上,更不会把它当做炫耀的资本。
当你和朋友交谈时,最好多谈他关心和得意的事,这样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从而加深你们之间的感情。
诚然,得意之时,难免有张扬的欲望。但是要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目光,更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以你为荣,但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敏感。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讽的味道,让失意的人觉得脸面无光,更可能认为你是故意为之。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通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移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随意自夸是不善做人者的通病,常会败事。只有改变这一点,时时刻刻注意为别人保住体面和尊严,才不会被人讨厌,才有可能真正被人接纳,找到成事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