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余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对武术更是情有独钟,为了深入探求武学奥秘,可以称得上殚精竭虑,衣带渐宽。然而自我探索之余,终觉手不应心,语不合道,难得其门而入。于是自弱冠之年起我就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三十几年间,曾得到何德泉老人的教导;也曾跟随费志光老师学习拳击;随傅伟中老师学习峨嵋十二桩等;还曾花费几年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考察了全国许多武术馆校。多年的游历求学让我结识了很多的武林前辈,体会了很多朋友或长者的功夫,所接触到的训练内容也琳琅满目,但总感到有些不尽人意。自21世纪以来,在同现代搏击进行的对抗式交流中,传统武术的战绩往往不是那么理想。对此现象大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大胆舍弃武术的若干训练环节,切除不合理的部分,也有人主张完全的否定……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要革除流弊,再造传统武术的辉煌,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慎重对待。对传统武术体系中庞大繁复,鱼龙混杂的各组成部分,不可轻易否定和抛弃。这就如同对一个有着多种症状的病人,不可一次切除掉多个器官,而是应该采用整体观的思路,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则看似众多的症状或许可以一并迎刃而解。

然则武术界许多有志之士,致力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却不能站在系统化、体系化的高度,以整体的眼光看待现代技击,不能吸收现代文明中科学合理的部分为我所用,结果是历经多年努力探索,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却层次结构混乱;面对历代留下来的众多拳经理论,却不知道针对何种层次,应到什么阶段去体认;掌握了众多拳术、套路和功法,却对其在整体技术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茫然无知。年复一年,最终结果依然是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而自己依然是一片茫然,无路可循。

不惑之年,得以结识陈太平恩师,让我顿有相见恨晚之感。陈师认为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和判断标准都是不同的,每个层次都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明显的划分。小学,中学,大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训练的内容考核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武术的修炼也是如此。而一个武学体系的判断标准参考以下几点:历史传承基因良好;经过百余年考验的拳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代战绩良好。可重复再现性强;传承稳定,不会朝令夕改,长期以来经过广泛验证的东西必然是科学稳定的,不会大规模的修修补补。可持续发展;能够保证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有所收获。陈师的教导使我茅塞顿开,明确了方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前贤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愿意以身证道,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下去。

宋和平

邯郸武协副主席、太极推手技击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