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三
目前太极拳界多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存,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互不相让,这给太极拳爱好者的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实际在别的领域内也存在类似的争论,也许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科学史上,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特别耐人寻味。1660年牛顿提出光的本质是高速直线运动的微粒,1670年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则提出波动说,认为光的本质是波。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有其各自的理论支持,并能够解释光学中的一些现象。起初牛顿的微粒说占上风,到19世纪,由于杨式双缝干涉实验,以及电磁波理论的提出,证明光具有非常明显的波动性,因此波动说又占了绝对统治地位。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重新验证了光的粒子性。由此在量子物理领域科学家们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认为光和其他量子级别的物质微粒,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个例子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理论,实际上都只是对同一事物,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不完全描述。正是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对客观事物的不完全把握,往往使得人们互相之间产生误解,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导致争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古老的关于“盲人摸象”的寓言,就阐释了这个道理。目前太极拳界争论很多,各种观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令太极拳爱好者们感到困惑的现象,或可从上述例子中获得解释吧。
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重复建设太多,缺乏高水准的深度扩展。目前来说,各种基本程度上的教育和教学已经非常之多,但比之更进一步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教学却非常之少。很多太极拳练习者年复一年地重复在基本内容的学习上,换一个老师就是重新学一个套路,换一个地方就再重学一趟拳。有的人甚至学了20多种套路,遇到新的太极拳老师,仍然要把套路重新教起。还有的人每年都跟着自己的老师将原有的套路重学一遍,美其名曰改拳。虽然老师在教每一遍时都会加入些新的内容,但也主要是调整架子,规范动作而已,并没有足以称为高阶段教育的内容。以在学校里学习数学来说,小学生以学习四则运算为主,到了中学就学习初等代数和各种几何,到了大学则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离散数学。到研究生阶段则通常学习数学分析、群论、泛函、随机过程、信息论等非常专业精深的内容。总之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是一个极大的飞跃,绝不是重复的简单建设。考察太极拳的学习,大多数练习者只相当于如小学生一般年复一年地重复学习四则运算,充其量也就是把运算题做得更加混和,更加复杂一些罢了,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如何避免过度的重复建设,加强纵深建设,促进层次水平的提高,是太极拳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水平不高的原因,归咎为太极拳爱好者们自身,认为现在的人没有过去的前辈那么刻苦,以及悟性不够等等。然而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且并非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拳的人下定决心练习,刻苦程度和毅力非常令人敬佩,甚至不亚于前辈,但每每这样练到一定阶段便会遇到技术上的瓶颈过不去,从此之后进入平台期,时间久了便往往灰心丧气,失去了坚持到底的决心,从此水平就长期停滞不前。这种现象出现一个两个,还可以说该人悟性不高,不适合练太极,但以太极拳上千万的练习者,这么大的基数下,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其成材率与其付出的比率低得不象话,这就说明整个太极拳界的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需要进行改革。拿造汽车为例,造一辆汽车,至少需要发动机、外壳、通讯系统、控制系统、轮胎等多个部件系统进行配合。学习太极拳,造高水平的太极拳人才,也是如此,需要诸多环节的相互配合。现在的情况相当于用十年八年的时间去造一个轮胎,把轮胎造得尽善尽美,却不知道如何造发动机,所以你造的车还是开不起来啊。学了多年太极拳的人,往往轻易地被学了一两年拳击或者散打的人击败,概由于学的东西残缺不全,缺乏很多必要环节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过去太极拳界传承中的保守,很多东西师爷会,到师父那里就学的不全了,试问这种情况下怎能教出可以跟师爷辈们相比的徒弟!这也是很多人声称自己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到自己这一代就什么都不是了的原因之一。
在继承发扬太极拳学,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规范化教学和训练方式。改革要从教学语言开始。很多时候老师给出的并非可行性方案,而是一些要领或者要求。大多数太极拳的理论著作里,也都以描述要领、要求为主,可操作的训练方案也非常之少。这就是很多人看了非常多的太极拳学理论,能够讲得天花乱坠,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东西用于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上的原因。自学拳之初,老师们就告诉我们很多要领,如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圆裆开胯,含胸拔背等。这些要求在各个门派都是相同的,也见于各种太极拳拳谱。但具体这些要求怎样去做,怎样去达到,怎样才算达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就能引起很多争论。比如应该是敛臀还是松臀,就一直在争论。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唤方案,呼唤可行性方案!排球比赛中当一方处于不利形势时,教练往往会叫暂停。这时低水平的教练或者会鼓励运动员,或者大声疾呼,顶住,压住,往界内扣,等等。并非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激励或者鼓励,但高水平的教练除此之外,还要拿出具体的战术,比方换人,打新的配合,新的进攻路线等等。往往拿出新的方案以后,形势就会逆转。同样,太极拳训练当中,在提出要求的同时,给出可以达到那些要求的有步骤的训练方案,和检验是否达到要求的方法,会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我们相信经过科学化,规范化改造以后,太极拳的训练也将变得高效率,其情形就如同生产流水线一样,把原材料放进去,掀动按钮,就会在流水线上一步一步变成成品。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大规模高速度地培养太极拳和武术人才。现在缺乏的就只是将这套训练方式体系化,方案化。因我们先人本就有一套高效率的训练方式,我们只是将其重新发掘整理出来而已。在接触到陈太平老师的书稿后,我惊喜地发现,陈老师已经开始着手于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我暗自庆幸自己能够幸运地先睹为快,并郑重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们推荐本书,希望热爱太极拳,并有兴趣为太极拳的科学化、体系化、高效率化做出努力的同仁们,跟我一起参与到实践中来。
张进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曾任清华大学太极拳协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