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前言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多元化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
1.1 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求同与求异之争
1.1.1 翻译是什么
1.1.2 为什么这个/类翻译是这样的?
1.1.3 翻译的结果是怎样的?
1.1.4 “结语”部分
1.1.5 翻译研究:求同,还是求异?
参考文献
1.2 从打破规范到建立规范:新规范诞生的社会学研究
1.2.1 引言
1.2.2 有关打破规范的前人研究
1.2.3 张谷若与《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2.4 20世纪30年代文学方言翻译的规范
1.2.5 打破规范:解决场域困境的方法
1.2.6 场域重组与新规范的建立
1.2.7 结语
参考文献
1.3 翻译研究中的术语规范与术语关联
1.3.1 翻译策略研究中的术语问题
1.3.2 术语关联中遵循的基本概念
1.3.3 前人研究术语的关联和规范
1.3.4 中西术语关联与规范
1.3.5 术语创新中的关联与规范
1.3.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元化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
2.1 从象牙塔到竞技场——翻译能力的社会学研究
2.1.1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
2.1.2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译者能力和资本形式
2.1.3 从译者能力到场域资本:资本运作
2.1.4 场域竞争为导向的译者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2.2 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视角看口译的跨学科研究
2.2.1 口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2.2 口译研究的文化视角
2.2.3 口译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2.2.4 口译研究的历史视角
2.2.5 口译的跨学科研究:现实困难和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元化视角下的方言翻译研究
3.1 描写翻译研究视域下的文学方言翻译路线图
3.1.1 文学方言描写翻译研究的定位
3.1.2 文学方言翻译的策略描写研究
3.1.3 文学方言翻译的共性研究
3.1.4 文学方言翻译的制约因素研究
3.1.5 文学方言描写翻译研究路线图
参考文献
3.2 文学方言的“落差”效果与翻译策略研究
3.2.1 “落差”策略:译出两种声音
3.2.2 六种译法,六种距离
3.2.3 方言翻译的“落差”效果
参考文献
3.3 从三部作品看文学方言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
3.3.1 译作出版情况
3.3.2 译作的传播生命力
3.3.3 译本特点
3.3.4 方言的翻译
3.3.5 结语
参考文献
3.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方言翻译和身份构建
3.4.1 引言
3.4.2 方言翻译中采用的标准语变体
3.4.3 作为“社会方言”的语域变体
3.4.4 高低语域变体以及语言差异的构建
3.4.5 将“他者”译为“我们”和“更好的我们”:删除标准语
3.4.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元化视角下的翻译史研究
4.1 戴乃迭的当代中国文学英译和她讲述的中国故事
4.1.1 戴乃迭的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情况
4.1.2 戴乃迭当代文学翻译的题材:多元化的中国社会
4.1.3 戴乃迭独译的翻译策略:文化删减
4.1.4 戴乃迭的文化观与翻译观: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4.1.5 结语
参考文献
4.2 从《苔丝》的修改看十七年的文学翻译倾向
4.2.1 十七年间文学翻译的出版情况
4.2.2 十七年间的直译和《苔丝》译本的修改
4.2.3 十七年间的翻译理论界
参考文献
索引
更新时间:2021-06-04 19: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