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之洞创建湖北枪炮厂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在随后的一系列冲突中,晚清政府由于军事失利,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陷入被动与困境。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促使清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世界局势,并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萌生了学习与效仿西方的想法。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怀着“自强御敌”的志向,发起了旨在“振兴洋务”的新政。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以提升国家实力,这一主张得到了晚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洋务运动的各项举措中,近代军工企业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成为了重点投资方向。
其中,汉阳兵工厂作为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重要军工企业,规模宏大,成效显著。它不仅是旧中国第一家具备完整体系的专业性兵工厂,更是在随后的岁月中,逐渐发展成为近现代中国陆军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为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建设工业的开创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籍贯为直隶南皮(现今隶属于河北省)。其于1837年在贵州诞生,乃清末颇具声名的“能吏”,亦是后期洋务派的关键代表人物。张之洞积极投身于洋务活动,堪称中国早期工业的创办者之一,更是中国重工业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张之洞乃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在仕途上,他曾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内阁学士等诸多职务。1881年,清廷委以张之洞山西巡抚一职。1883年,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频频上奏朝廷,坚定地表明自己主张抗战的立场,同时针对筹备战守事宜,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鉴于此,清廷先是调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旋即又正式补授这一职位,命其负责筹集军械与粮饷的重要任务。
在任职期间,张之洞全力投入筹饷备械的工作,始终坚定地力主抗法。然而,在向德美等国以及上海洋行购买军械的过程中,他遭受了诸多刁难和盘剥。那些洋人以严守“中立”为借口,有的拒绝售卖武器,有的则囤积居奇,蓄意抬高价格,还伺机进行要挟。张之洞深切地体会到,从外洋购买枪炮,可谓是处处受到掣肘,困难重重,他曾感慨道“方今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之中,细细述说了这一过程的艰辛不易:“提用军火一项,或搜求工匠,昼夜赶造,或密访外洋,设法商买,未得则忧难买,既购则忧难到,既到则忧难解。”并且,他将外购军火所产生的高额糜费形象地比喻为用银去买铁,仿佛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无底洞,耗费无尽。而这一系列的经历,成为了张之洞立志筹办枪炮厂的开端。
中法战争落下帷幕后,张之洞向清廷呈上奏折。在奏折之中,他先是剖析战事背后的缘由,言辞颇为恳切:“自法衅以来,历考各处战争,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非中国之力不能胜外洋,其不免受制于敌者,实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不具也。”继而,张之洞阐述自己的见解:“单响后膛枪,以德国毛瑟最好,取准精确而结实耐用;连响后膛枪,以美国五响黎意为最,射程远,后坐力小。中国应选取单响、连响后膛枪各一种,雇匠购机,设厂自造”。并且,他极为坚定地主张道:“必须设厂自筹枪炮,方免受制于人,庶为自强之计。”
在张之洞的推动下,清朝于1887年在广东番隅县石井建成一座弹药厂,该厂承担起生产毛瑟枪弹等任务。但因经费方面存在限制,其规模甚小。张之洞决定重新购置机器,立志建设技术先进的兵工厂。
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提出了一个由绅商捐款来筹建新式枪炮厂的方案,同时组织人手开展考察工作,对各国军械性能进行细致比较。7月13日,张之洞致电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洪钧,委婉地请他代为询问有关制造德国力拂厂连发步枪的机器相关事宜,比如购置机器所需经费大概多少,机器多久能够制成等。8月16日,洪钧回电告知,若要购买能够日产50杆11毫米口径毛瑟 1871/84型步枪的机器,需花费 130万德国马克,折合成白银约为43万两,大约一年时间便可制成。8月31日,张之洞回电洪钧,决定即刻订购日产50支步枪的机器,只是他仍有些许疑惑,故而询问此枪可连发几响,同时表明自己计划购置枪管和炮管厂来进行装配。11月25日,洪钧再度回电,告知该枪可连发10响。
1889年8月3日,张之洞上奏清廷,主张不动用国库,由粤绅商捐款,在距离广东省省城40余里的石门地方兴建枪炮厂,并通过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洪钧,以30万两白银,在德国力拂工厂订购日产毛瑟连发10响步枪(即德国M1871/84年式11毫米毛瑟连发步枪)50支和年产克虏伯式75毫米到120毫米火炮50门的全套机器及120马力的蒸汽动力机。其资金来自1886年至1888年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造兵船80万两白银。清廷旋即予以批准,张之洞由此开始投身于军事工业,不过,他的洋务之路发轫于广东却发展于武汉。
二、移址建设
在张之洞筹备的官办新式枪炮厂,机器已然订购,然而工厂尚未动工兴建之时,1889年8月8日,清廷一纸调令,命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负责督办芦汉铁路南段事宜。这一变动,给枪炮厂的未来发展,悄然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倒并非存在他人觊觎张之洞在枪炮厂筹备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而是继任的两广总督李瀚章,对枪炮厂一事,既缺乏热忱,亦无十足信心。不仅如此,李瀚章对于尚未结清的尾款,以及枪炮厂未来开办后所需的经常性开支,均表现出不愿承担的态度。李鸿章出于对兄弟的考量,也期望李瀚章不要卷入此事,以免徒增纷扰。在清廷官场之中,内部争斗频繁,此乃常态。李鸿章断定张之洞“恐难交卷,终要泻底”。他想看张之洞的笑话。
此后,围绕枪炮厂的一系列纷争,又出现了新的转折。1889年12月5日,李瀚章向朝廷上奏,称建筑工厂尚需数万两白银,而广东财政着实紧张,并无多余经费可供枪炮厂开工制造,故而请求将已花费30万两购置费用、但尚未交货的枪炮厂,改设于直隶的天津、通州等地。1890年1月27日,其兄李鸿章也上奏表示附议,支持将枪炮厂置于天津等地。实际上,李氏兄弟此举的真实意图,是想将枪炮厂纳入北洋的控制范围。
张之洞眼见自己此前的诸多努力即将半途而废,自然不愿轻易放弃。他依据事理,据理力争,实在不愿自己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就此落入他人之手。1890年2月,张之洞以湖北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且临近煤铁产地为由,上奏朝廷,恳请将枪炮厂与炼铁厂一同迁移至湖北。奏折中列举三条依据:一是枪炮厂移鄂可就煤铁之便(距离湖北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不远),以厂就煤铁较为合理;二是湖北为九省通衢,所出枪炮无论陆路接济腹地各省,长江水路转运沿海均极方便;三是在鄂建厂可开内地闭塞风气,且于西路边防有利。
张之洞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清贵族奕寰的支持。2月29日,海军衙门与户部呈上《议复广东枪炮厂改移鄂省折》,正式作出将枪炮厂“移厂就鄂”的决定。
3月16日,张之洞回电海军衙门,选定兵工厂厂址在汉阳南岸嘴。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4月7日清廷准奏,定名为“湖北枪炮厂”,属湖北铁政局管辖,铁政局总办蔡锡勇参与了张之洞的筹建工作。9月6日,张之洞经过反复勘察,最后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选定厂址,长600丈,宽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洋师以为需要3年建成,张之洞估计由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最快需要2年时间。同年底动工,经费约70万两白银。
在那个时期,世界上主流的枪械大多是装填黑火药子弹的单发步枪,其中德国和法国制造的步枪堪称当时全球最为先进的产品。1884年,德国成功研制出毛瑟1871/84型步枪;1886年,法国的“勒贝尔步枪”也宣告研制完成。勒贝尔步枪极具开创性,它是世界上首款采用无烟发射药的枪械,使用8毫米口径的无烟发射药步枪弹。这款新式步枪一经问世,其性能与杀伤力相较于德国毛瑟1871/84型步枪所使用的11毫米口径黑火药步枪弹,有着显著的提升。德国方面见状,迅速开启新枪的研发工作,以毛瑟1871/84型步枪为蓝本进行改良,同时融入了当时先进的步枪制造工艺,首次在大规模量产的军用步枪上运用了前方闭锁榫的设计。新枪于1888年3月顺利完成研制,同年11月,被德皇威廉二世命名为1888式步枪。
1891年,张之洞得知新型的德国制式步枪1888式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武器之一。秉持着“求精求新”的理念,他于5月6日致电新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许景澄,称:“西国已全用小口径枪,鄂定枪机犹是旧式,请与该厂商改新式,酌补工费无妨。”随后改订了用于制造小口径新式快枪(即德国 M1888年式7.9毫米毛瑟步枪)的机器。此次变更,尽管额外追加了 45万马克的经费,但所建设的工厂将采用无烟火药以及金属包裹弹头的技术,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这些都属于先进技术。
1892年工厂动工,张之洞聘请了德国人设计并监造厂房。清末时期的工厂,一般在厂内设有若干生产分厂,生产的产品大而全。当年,又向德国增加订购了制造枪弹、炮弹和炮架的机器,共费银30万两。1893年,张之洞修建的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运输矿石的18公里铁路,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1894年4月23日,张之洞致电许景澄,告之“厂已落成,等待开工”。嘱托:信义洋行已购置4尊炮坯,请购200支枪坯及枪身木壳材料,以便仿造。6月,制枪厂、制炮厂建成。工厂再次改订制造快炮的全套机器,加银3万辆。当时,工厂制造枪、炮、弹、药的机器设备,均购自国外,厂房多为木质结构。本来按照德国力拂厂绘制的图纸,厂房的“梁、角、柱、架皆用铁”,但因铁器价格昂贵,为节约起见,将厂房间架改为了木质结构,此举留下了火灾隐患。
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前线急需军火供应。然而可惜的是,1894年7月,制枪厂遭遇了一场意外的火灾。这场火灾烧毁了7排厂房,致使300多部机器受损,损失金额高达数十万两白银。由于此次变故,制枪厂无法按原计划开工,这一情况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毕竟,制枪厂是耗费巨资、历经近六年时间打造,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难以发挥作用,于是便有人提出停办的建议。所幸侍读学士文廷式上书,恳切地呼吁切不可半途而废。当时张之洞正署理两江总督,仍请其掌理湖北枪炮厂事宜。这才免去停办的命运。同年7月,张之洞秉持大而全的理念,提出“惟子药、铜料贵能自制,无一外购,方符本意”,并据此呈奏扩厂。随后,在枪炮厂内增设了无烟药、罐子钢等厂,力求避免出现有枪械却无弹药、无材料制造枪械的困境。嗣后,制枪厂重新修建铁架厂房,改换被火机器等。
彼时前方军情紧急,清廷多次下旨询问制枪厂的修复情况:“现在防剿各军需用枪炮甚繁,尽向外洋购运,深恐缓不济急。……刻下筹办情形若何?能否及时扩充,设法制造,以便分拨应用?”再后来直接催问:“湖北枪炮厂何时可以开工?”张之洞彼时在江宁指挥长三角地区的防务,也多次致电湖北枪炮厂总办蔡锡勇进行询问。蔡锡勇回电表示:“华洋工匠均分日夜两班,夜作通宵”,足见努力赶工之态。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直至甲午战争清军战败,除了炮厂生产的37厘米、53厘米、57厘米大口径小炮和格鲁森式大炮有少量供应到前线外,清军最终都未能让汉阳造步枪装备部队投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