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就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敢担当、善作为,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美育的“国之大者”就是要坚持美育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使命。

如果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有情趣的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那将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在物资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加凸显的当代社会,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不可替代。对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感受生活的能力。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纵使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对美的理解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感受也会不同。美育价值追求之一就是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赋能。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文艺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才能有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永远鲜活生动的艺术题材,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经典,满足人民群众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国之大者于教育

近年来,国家美育方针政策不断升级,揭示出对美育工作日趋重视的发展态势。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系第一个国家层面加强美育工作的文件。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统筹、条件保障等方面对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标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亟须对高校美育工作再认识、再深化。在此背景下,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不仅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了美育的重要性,更从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美育的落实机制建设,彰显了落实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措施更细、更实、更有力度,彰显了国家全面落实美育工作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了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凸显了美育的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各学段开展美育的纲领性文件。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既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美育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高校美育促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是人才资源、科学技术生产力及创新动力三者的交叉结合点,高校美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美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美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也将凭借其独特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艺无限度地追逐物质享受的过度娱乐化,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横行。以往坚持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被搁置,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被边缘化,经济效益大摇大摆地走到社会历史的前台,成为文艺活动的“唯一”驱动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难免受到影响。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今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都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近,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如何重振文艺激扬正气、凝聚人心、引领价值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是高校美育的拎手任务与扛肩责任。

二、国之大者于辅导员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其综合国力的基础与重要标志。教育强则国强,在两个一百年历史的交汇点,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在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国情背景下,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17年,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概括出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也勾勒出了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要求,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发挥着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重任,如何找到适合的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将育人重任落到实处,是回应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切的关键所在与核心议题。美育既肩负着与思政教育一致的育人使命,同时又有其独特的育人优势,这打通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

美育不仅仅是指传授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美育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美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大学思政课程抬头率低、思政活动参与度低,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思政课程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没有抓住青年学生的审美,难以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硬参与有余而软接受不足。以美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寓思政教育于美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助于改变思政教育缺乏生气的状态,激发思政教育的内在活力。二是美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三是美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四是美育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

三、辅导员实施有高度的美育的具体路径

高校美育教育的高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美育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美育应服务于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

美还是不美,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主体,基于不同的判断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判断。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从这个高度来看,高校美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更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的美育教育要坚持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用正义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作为美育教育的内容,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构和涵养健康、积极的审美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的全过程,让新时代的高校美育体现新高度、彰显正能量。

(一)美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美育,是想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的心理功能被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方面主要通过审美来得以充实。美育通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重复的枯燥的工业体系使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与创造力。当今社会,在生活节奏紧张、高度重视智育的氛围下,人的精神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心灵的压力与焦虑需要得到疏解,创造力需要被激活。美育,正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美的熏陶,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没有美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学校美育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与独特优势。

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冲击着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消磨着人的精神品位,人们的精神越发缺少一个真正自由美好的可栖之地。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社会、自身、他人,这样的人就是“生活的艺术家”。美育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有关,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程中,不能仅有经济的复兴,必须还有文化的复兴。审美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中,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的作用都不可或缺。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美育的创造助力。此外,当全社会都开始重视审美的价值时,才能不断增进美的修养,激励美的创造,厚植美的情怀,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真、向善、求美的氛围,使中华民族以更美的姿态迈向强起来,铸造持久而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美育助力思政课堂活起来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和国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都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内容。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偏向于“刚性”要求,缺乏“柔性”的浸润式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讲道理,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堂。传统的思政课堂抬头率低,参与度不高,学生获得感不强。面对00后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尽可能有效地将国家大政方针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是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辅导员要善用美育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文化形态,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融合,它的意义内核凸显在红色精神当中。红色文化符号具有储存、传导、弘扬红色精神的作用,是“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潜意识和情感体验,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而达到重塑人的情感、认知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符号的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将思政教育内容之“水”,经美育教育之“渠”,流入大学生心灵之“田”。

在实现红色文化符号美育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育人、红色化人的实效,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其优势有二。一方面,将思政教育载体由传统的理论教育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红色文化符号。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符号蕴含的红色精神,发挥其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的路径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向体验式、浸润式的美育实践活动,以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传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思政课堂,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物态的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发展演变历程中承载着红色精神的载体,其包括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遗留的物品、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红色园林、伟人故居、雕塑、绘画等,学习和感知红色遗存的物态美与精神美。

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党员教育、培养过程,打造浸润式思政课堂。非物态红色文化符号也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思想性、政治性。将红色音乐这个深具红色美的价值与内涵的艺术形式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开展“音乐党课”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红色音乐的境域中,以达到红色教育主旨的升华,从而探索歌唱与倾听这个双向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对学生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调整的促进作用。

下面,笔者将以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自2020年起开展的“我为党员画张像”学生党员成长工程为例来作进一步阐释。

画像第一步,即了解至深,为党员模范勾勒精神骨架。要对楷模进行深度了解,对其代表的典型精神品格进行提炼,用文字为党员“画像”。“参加这次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模范党员画像,让我有机会全面、深入地了解他及其所处的那段党的历史。”自己绘制的李大钊画像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学生小跃十分感慨:“回忆起画像最初的构思阶段,我只知道大钊先生是一位伟人,但并不了解他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以至于总是无法刻画出先生的神韵。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文献资料、看影视作品,我反复琢磨,被先生‘追求真理、至死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动,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大钊先生的人物形象,那一刻,感觉自己离先生更近了。”

传统的党员培养教育方式主要是上党课,授课方式侧重于理论讲授,关注重点是理论知识教育,但党性修养必须通过深入体验才能铸就。“我为党员画张像”活动的初衷,是将建党精神内容之“水”,经绘画艺术之“渠”,流入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心灵之“田”。

画像第二步,即体悟至切,为党员画像注入生动灵魂。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表达”与“领悟”的双向互动,在体验、思考、运用和领悟中,实现思想的转变和进步。“在为刘老庄连党员群体画像时,我最后才画眼睛和面部表情。起初没有灵感,随着查阅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直到我读到‘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坏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肉搏……包括指导员、炊事员在内的八十二勇士,与多于自己20倍的敌人殊死肉搏、浴血奋战,没有一个投降,也没有一个生还……’我瞬间读懂了这个英雄连队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即为将士们画上了透出坚定意志与无畏精神的眼睛。”学生小李回忆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时如是说道。

正是因为这一“点睛之笔”,刘老庄连八十二勇士的形象才从单纯的形似上升为神形兼备。而之所以能画出“点睛之笔”,源于作画人与英雄楷模之间的深度交流而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在为党员画像的过程中,虽然与党员模范素未谋面,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被一个又一个真实情境所感动,逐渐与党员模范产生了跨越时空的交契,成为精神密友。同时,借助自己所擅长的绘画艺术形式,将深刻的思想感悟倾注于生动的艺术创作之中,为看似普通的画像注入深刻的精神内涵。在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建党精神由“笔尖”流入学生“心尖”,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得到加强。

画像第三步,即修养至厚,用实际行动“画”活建党精神。塑造党性修养,要注重知、信、行合一,在实践中深化学、思、用三者贯通。“我是一名退伍大学生,也是一名中共党员,两年来一直负责‘我为党员画张像’活动的组织、作品整理和布展。每一次整理作品我都会受到深深的触动,栩栩如生的画像仿佛穿越时空鞭策我要保持在部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牺牲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与磨炼。”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小王一面整理作品一面说道,眼里闪烁着自豪而坚定的光。他退伍返校后延续军人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疫情最严重期间在家乡担任抗疫志愿者,荣获河北省沧州市“优秀抗疫志愿者”称号,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余小时,用行动践行和传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以王德功为代表的一大批湖北工业大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既是“作画人”,又是“画中人”。他们中有的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策划实施“妈妈回家”汉绣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帮助贫困和留守妇女传承汉绣技能,增加家庭收入,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国家金奖;一部分人用墙绘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足迹遍布6省11地,志愿者参与1200余人次,绘制文化墙面累计4500余平方米,惠及村民3.8万人,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还有的人为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勇敢站出来参与临床研究,成为首批新冠疫苗志愿者……00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们用行动证明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素养,在百姓心中“画”出了更加亲切、鲜活、可靠的党员形象。

通过为党员画像的艺术实践,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用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艺术境界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跨越,增强了党性教育的实效。

建党精神传承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深化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中的传承修养过程。通过“我为党员画张像”活动,党员模范们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符号,他们有了更生动、鲜活的形象。透过画像,青年一代实现了与楷模之间的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并逐步去身体力行。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将建党精神教育融入美育实践,让艺术创作中的文字、画面及人的言行举止与建党精神融合在一起,让建党精神谱系变得清晰、生动、可践行。另一方面,借助艺术创作中的精神提炼、画面创作、体验践行等过程,使党员培养教育变得实在、科学、有效果。

建党精神传承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在为党员培养教育提供新方式的同时,还为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动的内容和灵魂。“‘我为党员画张像’活动拓宽了艺术人才培养的视野,即绘画技艺只是手段和载体,彰显精神价值才是根本目的。”学生党员梁快如此表示。据了解,由她主创的“大悟红旅计划”文创,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中原突围精神寓于文创之中,提升了文创作品的精神内涵,为大悟县红色文旅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斩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一等奖。

此外,建党精神传承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还有助于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相比传统的传播教育方式,可视化创作给建党精神的表达赋予了趣味性与可观赏性,使受众对所传递出的精神更加一目了然,从而提高了党员教育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从而让党的良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我为党员画张像,建党精神入我心。一幅幅精美的画像,共同绘成一幅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图谱,让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美好的艺术氛围中切实感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培养新生力量提供了有益探索。活动是生动性与深刻性的结合,由生活画像上升到精神画像,由浅入深,为看似普通的画像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寓深刻的思想引领于生动的艺术创作,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可以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特别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利用红色话语的审美表达,让学生由受众的客体转变为表现的主体,让学生用语言讲述英雄故事,领悟、展示和传播红色精神之美。结合学校大型活动,开展“我与母校的故事”分享会活动,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热情。红色美育是情感和情怀的积累与释放,最终达到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开展红色主题体验式表演,推动学生融入立体式红色文化之美的主动性感知与表达,调动眼、耳、喉等感官认知,深层次实现红色人格的提升。结合学院每年迎新的新生歌手大赛活动,设置“唱响红歌”环节,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表演、体验,探索体验式表演对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培养美育学生骨干队伍

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指导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学生骨干有其独特的身份优势,美育学生骨干是高校美育工作中的桥梁纽带。美育学生骨干是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者和佼佼者,本质身份是学生,因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美育学生骨干比老师更懂学生,也更容易取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他们从学生中来又融入学生中去,不仅能协助开展美育工作,同时还可以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学生骨干更容易走进学生群体了解到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将学生关于美育教育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组织者,为学校相关美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让美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学生骨干作为美育活动的组织者,全程亲身组织、参与各项美育活动,有利于促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站位与认识,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美好的高度深刻地理解国家、学校大力倡导美育、大力开展美育活动的初衷和目的,从思想上将学生骨干统一起来、凝聚起来,打开格局、开阔视野,增强他们对美育活动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更自觉地、更精准地将育人理念融入具体活动的组织过程,使美育活动更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同时,美育学生骨干作为学生干部,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明显。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成为普通学生讨论的话题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对美育活动的认可度与认同感,将于无形中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其他学生,成为学生群体思想认知、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领着广大同学树立“崇真、向善、求美”的新风尚。

学生骨干全程参与策划、组织、实施美育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骨干的组织力与执行力。学生骨干队伍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热爱学生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他们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此外,美育学生骨干既是美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各项美育活动的参与者,既是协助开展教育的人,也是受教育的人。通过全程浸润式参与各类美育活动,学生骨干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浸润与熏陶,无形中提升了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