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教于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以美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 谭蔚
- 970字
- 2025-04-16 17:33:13
第一章 胸怀国之大者,实施有高度的美育
第一节 美育观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就是要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并在美的对象中肯定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美育的著作,但是美育的思想却无形地贯穿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二是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三是劳动创造美。之后,经过继承者们的不断建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第一要义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艺术的美感教育对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的发展变得丰富、深刻而全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强调劳动是创造美的前提,且只有通过劳动创造了美,才能更深刻地欣赏美,揭示了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鉴赏美、传播美、创造美的本质。此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要求人们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美育,坚持美育与时俱进。美育应该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并结合时代特点,在各领域之间发挥协调、促进、润滑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观
鉴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开放性与不断发展性,在不断与新的美育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不断地自我验证、丰富、完善,进而用于指导新的美育实践。坚持开放性与发展性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国化的过程,其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不同时期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的实践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为人民服务”,确立了文艺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美育应该肩负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美育为民的思想,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在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挥文艺的美育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以人为本”在新时代的生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