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通关之战
- 王蒋 宛金编著
- 1396字
- 2025-01-21 16:19:11
◎浮脉
首先说浮脉,这个是诸脉学开篇之脉。我个人认为掌握它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浮脉就是浮取时搏动最大;第二,浮脉的总意义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提纲挈领的两句话。因为临床上需要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我习惯只重点记住提纲句,其他的再逐层分析、推理就出来了。我个人对于浮脉只记住这两句话,能推理出更多内容。下面我就给大家推理演示一下。
1.浮脉就是此人脉搏浮取时搏动最大。想到这句话脑海中就应该想到下边这个图。我在临床上把脉的感觉就是轻取的时候指下感觉跳动的力度很明显,中取就差一点,沉取就更差,整个脉真的像浮起来一样。下面的图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浮 脉
我刚才提到浮取、中取、沉取。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引申一下的是浮取和浮脉的区别。我在刚学习时也混淆过。前者是把脉的一种方式,后者是脉象的一种描述。浮取、沉取的浮沉是用来修饰“取”这个动作的,浮取就是举之,手指轻轻地放在皮肤上;沉取就是按之,手指稍稍用力下压,感觉到筋、肌肉及深层次的骨头。而浮脉就是浮取时感到脉搏跳动得最明显,中取、沉取时脉搏跳动的感觉依次减弱。这就是这两者的区别。
2.浮脉的总意义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但是我们知道能使气血趋向于体表的原因各异,有外邪,有热盛,有阳虚,有寒邪格阳。我们可以分别推导。
一是邪气居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这是很常见的外感表证的机制。外邪侵袭体表,致使体内气血跑到体表抵御邪气,正邪相争于体表。在这一条我们看到,正气(气血)在外邪的扰动下正在趋向于体表。这就是我们说的总纲。最常见的就是伤寒感冒,脉就是浮的,由于受了寒邪,体表津液受寒邪所困,不能流通,所以脉浮中带紧。
二是热盛于内,气血向外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体表。由于某种阳邪热邪内郁,使气血向外鼓动,可以引起浮脉。这是阳盛导致的气血趋向于体表。例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使体内气血妄动,阳气逆亢,气血有向外的趋势,我们往往能摸到浮而有力的脉象,这种肝风内扰而形成的浮脉,是由内向外冲击的趋势,比感受外风而形成的浮脉要有力,要躁动。
三是里虚不涵阳,阳气浮越于表。里虚,大出血致使阳气无所归藏,浮越在外,形成了浮虚之脉。经曰:阳秘乃固。人体的阳气只需要拿出一部分给体表就能正常运行,正气大多数是潜藏于体内的,如果正气完全不内敛,都到体外去了,则会出现虚浮的脉象。最常见的就是少阴表虚,中风偏瘫的人,四肢废痿不用,表虚表寒,症状寒热错杂,其脉象就是典型的浮而无力。
四是内有寒邪瘀血或其他邪气伏藏,使得阳气不能潜藏而出现了格拒。就是所谓的“鸠占鹊巢”,临床上尺部出现浮脉往往是这种现象,下焦寒邪、湿邪、肠积等邪气内阻,盘踞于内,使得阳气不得敛藏,就会出现浮脉。这种浮脉就是里滞而导致的气血趋向于体表。所以我们说尺部脉浮取有力不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这是要引起大家格外注意的。记得我刚开始学脉的时候,时常会摸到患者尺部脉搏跳动有力,有时接近肘部都能摸到脉动,我当时就认为这个人的肾气一定很足。老师说肾气再充足都不为过,但是现在真正肾气充足的人是不多见的,你要知道摸到的脉动有可能不是正气阳气在搏动,而是邪气盘踞下焦,鸠占鹊巢引起的不正常搏动,脉动多急躁,不柔和。正常的肾气充足的脉应该是浮取不明显,中取、沉取时逐渐有力,脉来沉稳有根,不疾不徐。
综上,浮脉的总病机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浮脉的表现形式就是浮取时脉象搏动力最大,记住这个就能执简驭繁,由一代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