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收废铁

好一阵笑声后,宋向阳才开始又认真的弹起了棉花。

这弹棉花,又是技术活,又是辛苦活。

一番弹下来,都是腰酸背痛,连手都有点抽筋。

好不容易弹完一床后,宋向阳又找来几根红毛线,在上面摆了两个“囍”字和两只鸳鸯,这都是以前看视频学来的。

然后,又拿起米桶盖,把棉花给压实了。

紧接着,又拿出母亲的一团丝线,吩咐着三姐,一人一把梳子把丝线铺成菱形。

正面做好后,反面也是如此。

最后又是压实,又是包边。

整个忙活下来,把一家人都看呆了。

没想到,宋向阳还真就做成了一床棉被,而且还不赖。

“大姐,怎么样?我这技术还行吧?”

宋向阳完事后,得意的问向大姐。

“老弟,这还真不是夸你,跟老师傅的技术也差不到哪去了。尤其是这两只鸳鸯,跟画上去的一样。”

大姐盯着棉被上的图案瞧个不停,手指还轻轻地抚摸了起来。

“卫春,你这棉被可有面子了。”

门口的一位看了很久的妇人,此时也忍不住进来瞧了。

母亲听到夸赞,也是一脸欣慰的看着宋向阳。

“哎呀,我先前还觉得你是闹着玩呢,没想到,你这功夫不赖啊!我们家银花那棉被,要不你也给弹了吧。”

那位之前打趣的妇人也开口道。

“你只要拿的出手,我是没什么问题的。”

宋向阳答应的很是爽快。

“拿得出手,肯定拿得出手。哎呀,我现在就去拿棉花。”

那人乐滋滋的就准备往家取棉花。

“你也等人家吃了饭再弄啊,这都中午了,你这急性子。”

一边的人提醒道。

“哦,是哦,那就下午我再来,到时候顺便给你带块老鼠肉来尝尝。”

那妇人不好意思的说道。

“咳,吃不吃的无所谓,别嫌弃就行。”

母亲见有人还挺欣赏宋向阳的手艺,忙回应道。

“这说的哪里话,我请个师傅还要两块钱呢,还没这上的了台面呢。”

那妇人一脸笑意,生怕宋向阳反悔似的。

“那可比不了师傅,我这只是看上去还行,到时候要是压的不严实或者不暖和,可不要怪我哦。”

宋向阳见那人热情地紧,一时间还有些不好意思。

“哪里,哪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妇人回道。

说完,就兴冲冲的回家去了。

-----------------

吃完中饭没多久,那妇人就开心的背了6斤棉花来了,看样子是要做一冬一春。

手里还提着一块熏得乌黑的老鼠肉。

“我们家就两床棉被,你看着给弄弄。主要是给弄上那囍字和弄上两只鸳鸯。”

那妇人放下棉花后,又递上老鼠肉,

“这是山鼠,熏的时候都有一斤多呢,香着呢。”

“这怎么好意思呢,邻里邻居的。”母亲不好意思的说道。

“欸,这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只要不嫌弃就行哈。”

妇人说完,就大大咧咧地塞给母亲,也不管母亲要不要。

“我就先回去喂猪了哈,到时候做好了,我再来拿,就麻烦伢子了哈。”

说完,又急匆匆的走了。

“人家也是一片心意,就收下吧。”

宋向阳见母亲还提着那老鼠肉在原地,便开口道。

“你嘴上也没个把门的,你给你大姐弄还好,这要是给人家折腾坏了,到时候做不好有闲话了,好心还变坏事了。”

母亲嗔怪道。

“嗯妈,晓得啦,不管自家还是别个家的,我都会用心弄的。”

宋向阳给母亲一个放心的眼神,他对自己技术已经有信心了。

加上大姐的三床棉被,现在已经有五床棉被了。

宋向阳一直弹到初三天黑了,才总算完工。

弄完后,宋向阳大大的舒展了一下酸痛的筋骨。

母亲则是一番细心查验后,才放心给人家送去。

回来后,只见母亲一脸笑容:

“人家还硬是要塞给我一块钱,我哪要她的钱,都邻里邻居的。”

宋向阳见母亲那欣慰的笑容,也是逗笑道:

“嗯妈,今晚就炒那老鼠肉吃吧,记得多放点油哦!”

母亲给了宋向阳一个斜眼:

“做事做轻的,吃菜吃香的,说的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宋向阳知道母亲心里高兴着呢,只是嘴上不说而已。

他淘气地笑了笑:

“嗯妈,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哦,都说儿子最像母亲了,你要是这么说我,那不就是说你自己了嘛!”

母亲听到这么一呛,一点都没有生气,还开心地去和姐姐们忙活晚饭了。

晚饭上,三姐一边吃着老鼠肉,一边口齿不清地说道:

“老弟,这老鼠肉还是柴了点,没竹鸡肉好吃。你那套子还能抓得到竹鸡吗?”

还没等宋向阳回话,母亲就抢过话来:

“这大雪天的,就算是抓到了,人也容易摔倒。套在那,也不会飞了去,你这馋嘴子急个什么哦。”

三姐被母亲这么一说,撇了撇嘴,没有再说话。

宋向阳见气氛有点尴尬,便说道:

“三姐,这雪天,竹鸡吃食更少了,是好套一些。等雪稍微少点了,我保证给你取两只大竹鸡回来。”

母亲一听,神色有些紧张地叮嘱道:

“等雪化了再进山去,少吃一顿肉也不会怎么样,这要是人摔了,那可是大事情。”

姐弟两人各自低头给了一个眼神,也便没有继续这个问题。

沉默了一会后,宋向阳突然开口:

“嗯妈,我们那炖猪食的灶锅,不是被烧的变形了吗?应该很多人家里的铁东西,也都被融的变形了。我想着要不把那些东西收上来,卖给铁匠铺去。”

宋向阳知道,分田后,大家的农具需求多了,铁匠铺的生意也开始红火了,自己也得多一份赚钱的门道。

“那铁东西倒是挺多的,不过都是成了一坨了,我这几天给你问问去。”母亲想了想,又问道,“要是人家想卖,你什么价格收啊?”

宋向阳思考了一会,回道:“那街上收破烂的都是8分钱一斤收的,而且都要自己拎过去。我这就在本村收的,打算给1毛钱。”

“人家8分钱收,你1毛钱收?哪有你这样做亏本生意的?”

母亲放下碗筷,一脸地疑惑。

“哎呀,嗯妈,这你就不懂啦。那零零碎碎的卖不上价格,我收多点,价格就高了。还有,我都打听好了,人家口子乡都1毛四一斤了。这边不给我高价,大不了我多跑十几里路去那边卖就行,指定是不亏本的。”

宋向阳一脸认真的解释道。

母亲沉思片刻,语气谨慎地提醒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转瞬,宋向阳又打开了话匣子:“要是有饮料罐子,也帮我收着,按铁的价格收就行。”

母亲听了,一脸疑惑:“咱村里没几家喝罐装饮料的。”

话落,她略作停顿,又接着说,

“不过,你梨花娘娘家倒是有不少。她家客人多,喝完都直接扔了。回头我跟她讲一声,让她留着,我到时候一并拿回来。”

宋向阳点了点头,认真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打算用这些饮料罐子做铝锅。现在街上和好多村子都开始用煤炉子了,铝锅可比铁锅在上面好用。”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我还打算再找点事儿做,准备进车煤炭,做些煤球卖。”

母亲和姐姐们有些惊讶地看着宋向阳,不知道他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个主意不停地往外蹦。

尤其是三姐好奇地问道:

“老弟,你整煤球卖那还倒好。你整铝锅干嘛,我们又不烧那煤炉子,那铝锅没一天就会熏老黑了。”

宋向阳给了三姐一个得意的眼神:

“我这会整的不是给自家用的,我是用来去做套圈生意的。不过,我们也很快就会用上煤炉子的。不光我们,村里到时候很多人都会用。”

他可是知道,那些年,煤炭有些产能过剩,价格在农村都卖的相对便宜些。

所以,没过多久,农村有条件的也像城里人一样,开始烧起了煤炉子。

只不过,是没烧的那么频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