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下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政工作实践与探究
- 肖渝 车桂兰 高光宇 管岭主编
- 1892字
- 2024-12-25 16:57:16
1.5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在协调发展中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7]解决好区域间及区域内发展不协调问题,使民族地区深度融入全国区域经济网络,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嵌融合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是各民族实现同步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各民族实现同步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民族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根据民族地区的区位、禀赋结构和发展阶段,按照集中均衡开发模式,引导人口和经济活动向重点开发区域及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实现空间上的均等化。
1.5.1 增长导向型支持政策:确保民族地区各族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因此要求欠发达地区或收入群体的收入/消费增长率超过总人口收入/消费增长率,这个差被称为共同富裕现代化溢价。实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支持当地经济加快发展。第一,考虑到民族地区工业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制造业地位不断下降,呈现出过早地去工业化态势,因此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力提高制造业的地位和占比,鼓励资源型企业将总部迁移到资源所在地,由此带动人员与技术的迁移,升级产业结构。第二,数字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支持民族地区高水平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高标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降低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交易成本,可以为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追赶提供新动能;通过产业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郑长德,2021),着实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领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对于主体功能为限制与禁止开发区的地区,主要实施人本政策,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各族人民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区外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
1.5.2 基于质量-速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的均衡性
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地区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并影响各地福利水平与社会总效率。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尚有相当部分县不通高速,大部分地级行政单位不通高速铁路。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加快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着力提质量、增速度,进一步降低阻碍发展的各种交易成本;通过乡村村组道路网络化,实现区内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加快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各类基础设施的质量效率同步提升。
1.5.3 数量-质量导向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政策:持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涉及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8个领域。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供给已有根本改进,但在供给质量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必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郑长德等,2021)。例如,在教育方面,全面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实质性缩小教育发展的质量缺口;因地因业因时制宜,发展与市场匹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医疗方面,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同时进行公共卫生普查,摸清各项数据,有力、有效预防,以提高和改善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1.5.4 集聚导向型的空间支持政策:构建包容性绿色空间结构
第一,应进行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国土开发效率、公平、绿色;第二,依托重点交通轴线,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经济支撑带(区),促进人口集聚;第三,加快边疆地区发展,建设沿边经济带;第四,飞地经济是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应加强飞地经济的制度建设和相关政策研究,着力于实现飞出地与飞入地双赢。
1.5.5 互嵌导向型的对口支援与合作政策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8]。在转移支付方面,拟从收入型转移支付到收入型转移支付与发展型转移支付并重,提高发展型转移支付的比重。在发展援助方面,从供给侧援助到供给侧与需求侧援助并重,并加强区域合作。在政策支持方面,拟从单向扶持型向关系促进型转变(郑长德,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