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给生活添点颜色

“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分开。这里位置就不错。距离两个矿区和冶炼区都不远,旁边还有水源,就规划为生活区吧。”

“所有的矿工,每旬工作八天,休息两天。遇到假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则额外放假三天。”

“所有的食物,生活用品,因为比较匮乏,所以今后全部集中分配,避免浪费。矿工工作可得工分,工分可以用来兑换食物和日用品。至于如何公平地计算工分,劳烦曹大人跟各位商议决定。”

朱祁镇叉着腰站在一片荒地边上,指指点点,曹鼐等人随行在旁,朱祁镇每说一句话,他们便拿炭笔在纸上记录下来。

想当初,刚来矿山那几个月,工人们基本都是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炼铁,矿工全都就近住在矿洞口附近,说句难听的,比工业革命初期英国黑煤窑的条件还恶劣。

只是大家毕竟刚刚逃离驱口营重获自由,在这里起码不会冻饿而死,心理期待不同,所以也不觉得辛苦。

而如今的情况又有不同。

大家本来以为,从和林出来以后,很快就会南下回家了,就像朱祁镇、曹鼐这些领导成天讲话宣传的那样。

而如今又让他们重新回到矿上,心里多少是有点不爽的。

“这炼铁炼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南返的日子定了吗?我家中老母已经八十多岁,我怕她老人家等不了我回去啊。”

类似这样的抱怨和疑惑,在矿工中渐渐开始萌生。

朱祁镇深入了解了情况以后,作出相应指示:“一,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大家的不满情绪,二,抓紧落实宣传工作。”

“将士们之所以抱怨,不是怕吃苦,而是没动力,没盼头,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宣传工作没做到位。”

“第一,一定要跟大家强调集体使命。我们的集体使命是什么?是要拯救更多的汉人同胞回家。这里每炼出一百斤铁,就能赎买一名汉人同胞回家。注意这个集体二字,这不是我朱祁镇一个人的使命,也不是你曹鼐一个人的使命,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使命。”

曹鼐等人一边记录,一边点头。

“第二,强调汉蒙之别。我们要搞个戏台,找几个嗓门亮,不怯生的人,编点戏曲,说书之类的东西,让他们演。主要内容就是描述驱口营中的悲惨生活,蒙古人是如何如何不把我们当人,虐待我们的,以此激发起大家的同袍之情。”

“陛下,这事如果让太师知道了怎么办?不会产生什么矛盾吧?”曹鼐问道。

如今伯颜帖木儿已经升格成为太师了。

“没事,我会跟他解释清楚的。”朱祁镇道,“至于何时回去的问题,就跟他们说,一是因为蒙古人想让我们给他们炼铁,不肯放人,本太上皇还在跟他们谈判,二是因为朝廷觉得我们身为士兵,没能战死疆场反被俘虏,是耻辱,还给蒙古人炼铁,是背叛,他还怀疑我们中间有蒙古人的奸细,所以不想接纳我们回去。”

“臣斗胆问,朝廷真这么觉得?陛下从何得知?”一名队长发问道。

“以我对我皇弟的了解。”面对部下的质问,朱祁镇倒也不恼,和颜悦色道,“当他知道不久的将来,我会带着一两万全副武装的士兵南归,又不肯听他号令交出兵权只身赴京的时候,他一定会这么说的。”

“没错。”曹鼐开口道,“以我为官多年的经验,朝廷会十分畏惧我们这支力量,一定不会接纳我们,反而会给我们安上俘虏、叛徒和蒙古人奸细的罪名。”

朱祁镇看向曹鼐,满意地微微点头。

一行人继续在“生活区”视察。

“在生活区一定要注意卫生,大小便必须入厕,不能在外面胡来。粪便可以沤肥种菜,尿液可以制硝,都是有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天气热了,容易染疫。”

“这里是食堂,后面正好有片空地,牛羊都圈养在这里,方便屠宰,还可以种点菜蔬,养点鸡鸭,丰富一下食物种类。基本的食物价格一定要定便宜一些,确保哪怕是妇孺也不会挨饿,当然如果想吃好的,就得额外花工分。”

“这里是医馆,如果有人生病受伤,就送来这里简单治疗。严重的话,可以送去忽兰忽失温中华医馆,那边药品多一些,条件好一些。医疗全部免费,不用工分。”

“娱乐设施也要有。这里弄个棋牌室,刻几十副象棋,围棋。还有说书馆,戏台,按照我之前的要求,排几部新戏,每旬挑个晚上,给大伙儿演出。平时也可以说点其他故事,比如三国,隋唐什么的。这些都是免费提供的。”

“矿上工作十分危险,如果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幸去世,这个戏台也可以用来办丧事,虽然条件有限,一切从简即可,但人死为大,不可不重视。”

朱祁镇从衣食住行,到一应生活所需,都做了相应的安排。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有所涉及。

靠着这个铁矿,赚钱不是问题,拿一部分出来回馈给大家,让大伙儿生活得更舒服一些,也是理所应当。

一旦朱祁镇这些安排能够全部落实,对于很多士兵来说,这边的生活质量甚至比他们以前在大明边关卫所还要强不少。

任何制度如果不经改良,天长日久都会变质。

大明的卫所制度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了正统年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至于腐败,吃空饷什么的,这都还是小问题。

最关键的是,因为军官世袭和军户世袭,大多数的卫所在经过两三代人之后,便迅速僵化变质,变成了一个个军事奴隶农场,普通士兵基本可以看作是军官的农奴,任其剥削役使,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而军官因为旱涝保收,武备松弛,指挥作战的水平也一代不如一代。

大量卫所逃兵的出现,便是铁证。

但是在朱祁镇的矿场这边,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他是真拿这四五千人当宝贝,指望着他们能够死心塌地跟他“举大事”的。

你说他有现代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好,说他只是想收买人心也罢,毕竟士兵们也不傻,以前给大明当兵饥一顿饱一顿,后来在驱口营里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等死,现在跟着太上皇几乎顿顿有肉吃,这种实打实的改变所产生的凝聚力,才是朱祁镇一切行动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