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贬低和打击。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开会坐角落,走路溜墙根儿,甚至说话都很小声。你如果让他在众人面前讲话,他马上会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不行”;你夸他做出的成绩和努力,他会本能且害羞地岔开话题,似乎极力想把自己的成绩抹掉,让自己变成透明人。
他们看起来人畜无害,人缘很好,和人少有纠纷,与世无争地生活在自己平平淡淡的小世界里。和那些个性张扬、勇于展现自我的人相比,这些人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他们的童年又经历了什么?他们内心真的如外表所表现的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吗?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单位有个很好的出差学习的机会,部门有意把一个名额给她,结果被她无意中让出去了。实际上她是很想去外面学习增长一下见识的。部门开会确定人员的时候,她本来是第一人选,但是因为出去学习还有另外的合作项目要谈,她就有点发怵,担心自己做不好,犹豫的工夫被另一个同事自告奋勇抢先了。这件事一直让她如鲠在喉,后悔莫及。
这样的事对她来说已经不止一次,很多机会都这样让她一次次下意识地给放弃了。直到有一次由于她不敢直言差点儿给公司造成损失。
事情是这样的,工作时她无意中发现设计图纸上的一个数据错误,她犹豫着没有上报,差点儿酿成大错,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但她只是不确定是不是需要她去汇报,脑子里浮现的是无数个问号:也许设计人员自己知道会修改呢?也可能别人已经发现上报了呢?我又不是专业人员,如果提醒设计不会遭白眼吗?上报领导的话万一是我搞错了呢?我本来就不如别人,哪儿有资格给别人挑错?
各种念头在女孩的脑海里闪过,但她就是不敢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最后,这份设计方案就这样拿给了甲方,被对方发现提出了质疑,差点失去了这次重要的合作。为此老板很生气,追查责任时连带女孩一通批评。可是女孩并不觉得自己有过错,她认为自己的顾虑是有道理的,没有人告诉她她的职责范围到底在哪里,她心里也着急,希望不要出问题,却又觉得那不是她该管的事,也不知道该如何管。
虽然如此,她还是觉得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对她的工作和事业发展造成了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通过咨询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知道了有危险,发现了有问题,想到了好办法,有个新点子,但是这些都只是藏在心里,却不敢把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质疑提出来。担心说错被批评,畏惧周围人的眼光,总之是各种顾虑阻止他们去主动做些什么。这样的人潜意识里总有个声音在说:哪里有你说话的份儿?说错了丢不丢人?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极低,存在感很弱,是那些开会绝不会坐在第一排的人。他们凡事都习惯往后退缩,甚至恨不得猫起来不让任何人看到,好像时刻在担心会挨骂。这样的人在幼年成长过程中一定是经历了太多的限制、贬低,甚至羞辱,生命力被封闭起来没有发展完善。就像来访的那个女孩,从她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女孩是在母亲的斥责声中长大的,她妈妈会经常性、习惯性地说她什么都不会,只会添乱。所谓的添乱,包含了一个孩子成长中的所有正常的需求和帮助,比如要爸爸讲故事,让妈妈陪着玩,手里的玩具掉在了沙发缝里,吃东西弄洒了一地,所有的这些生活日常在她母亲那里都是添乱,是大人的包袱。哪怕她想参与爸妈的劳动,也是添乱。
妈妈会以各种理由打击她、讽刺她、羞辱她,让她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也没有资格做任何事情。所以从小到大她都是规规矩矩的,尽量不给父母添麻烦,也不会主动张罗什么事。但女孩其实非常优秀,不管是学习还是才艺,都有所长,而且长得也眉清目秀。但是在妈妈眼里,她似乎就是干啥都不行,就连相貌也有很多缺陷。
所以这个在别人眼里很不错的女孩内心其实是自卑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那些她有而别人没有、她会别人不会的,她也从不敢展示,怕被嘲笑。因为幼年时做的任何事情都被禁止,任何表达都被蔑视,于是就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我不好,我是被嫌弃的;我不行,我只是别人的麻烦;我不能做错事,否则会更讨人厌。因此不管在什么样的群体里她都只是远远地看着,除非有人招呼她才会参与进来,否则就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样的性格特征在工作上是非常吃亏的。
但是没有哪个人会不希望得到爸妈的认可,不希望得到领导的好评。每个人都需要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位来访者却发现实现这一点很难。而她现在的表现似乎也正在验证着妈妈的话,即她就是不行。但是他们都没意识到,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践行着妈妈的话,在照妈妈说自己不好、不行的标准去做。
由此可以发现,很多父母打着教育孩子的旗号,却把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了他们所不希望的“废人”而不自知。
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来自幼年时期主要抚养人的鼓励、肯定和认可。在孩子幼时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允许他们去发挥,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是在为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能力、态度、认知打基础。
记得一次我和单位同事去市剧院参加一个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家都已经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有对夫妻是带着五六岁的儿子来的。男孩子淘气,一直在舞台上跑来跑去、跳上跳下,这时孩子的爸爸大声喊他下来,不让他在台上乱跑。但是孩子妈妈也就是我的同事却说:“玩一会儿呗,喊他干嘛,还没开始呢。”这就是一种允许。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进行探索,再大的舞台、再多的人也不胆怯,不畏惧。当活动马上要开始,工作人员开始清理舞台时,同事才赶忙把儿子叫过来老老实实坐好。小家伙整个活动期间特别安静听话,这就是规矩。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分不清什么是规则教育,什么又是控制,他们的心里本身对此就是模糊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关于原生家庭的一些潜规则。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家庭成员默认并遵守的看不见的规则。在一个相对健康、功能健全的家庭里,规则是透明的,大家都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比如通常晚上几点是睡觉时间,吃饭必须等人到齐等。并且所有这些规则都可以灵活掌握,有商榷余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就具体问题和情况对规则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共同商议这个规则要怎样变动一下更好。
而在功能失调的家庭,很多规则是没有被明确说明的,但是每个家庭成员又都心照不宣地必须遵守。比如,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是不可以表达愤怒的,包括伤心、沮丧等情绪。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只要一出现这种情绪就会被责罚,令其停止,并且大家都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其他常见的家庭规则还有:所有事情都追求完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允许出现失误和差错;不允许家庭成员有自由的思考、感受和想象,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去冒险,一切都只允许有一种可能性;不交流,不公开讨论任何让这个家庭感到不安的情绪、想法或事情,使真正的问题被掩盖;等等。
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可能同时存在着多条这样的潜规则,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这些潜规则深深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我这位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是具有典型的完美主义规则和不允许自由规则的家庭。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又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而是完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将外界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但这种标准却并不真的存在,而要做到完美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那些看似柔弱的外表时,不要只看他们表面上是否平静,因为他们的内心可能早已经翻江倒海了。只是他们不敢表达,也不善于表达。因为情绪没有渠道排解,很多时候他们无法使自己释怀,所以他们还很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否则严重的话,他们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