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儿

给出生后的宝宝评分代表什么

宝宝一出生,评价他的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医生们采用了统一的评分标准,这就是Apgar评分法。Apgar评分法是美国麻醉医生弗吉尼亚·阿普加发明的,她根据婴儿出生时的心率、呼吸、皮肤颜色、四肢活动情况(肌张力)、反射(包括弹足底反射或喉部反射情况)这五项指标给出分数,然后依总分多少来判断新生儿的窒息程度。

表1 新生儿Apgar评分表

一般在出生后1分钟及5分钟时评分两次。评分越高,说明婴儿窒息程度越低;评分越低,说明婴儿出生之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缺氧越严重。正常新生儿满分为10分。0~3分为重度窒息,必须立即实施复苏抢救;4~7分为轻度窒息,羊水中如有胎粪污染需吸净气道分泌物及胎粪,以保证呼吸道的畅通;8~10分为正常,不需特殊处理。如出生5分钟后评分仍低,需10分钟后继续评分。10分钟后评分仍低者,即使能幸存下来,但由于长时间缺氧,大脑细胞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日后会出现智力低下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所以,出生后对婴儿评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孩子是否需要复苏抢救乃至日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另外,近年来,在宝宝出生的第一时间除进行Apgar评分外,还同时采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观察血中pH值和碳酸根等值,来判断宫内是否存在缺氧。

对于经复苏抢救恢复正常的婴儿,护理要特别精心。首先,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不要经常抱起或移动孩子。其次,要注意保暖,不要使宝宝过热或过冷。过热会加重水分的丢失,过冷会使新生儿出现硬肿症。再次,要认真喂养,保证供给足够的热量及液体,最好选用母乳喂养。最后,还要注意脐部、臀部及口腔的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宝宝顺利地度过恢复期。

新生儿的特点

1.呼吸和循环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即开始规律呼吸,在瞬间未建立起肺脏呼吸者为新生儿窒息,如窒息时间超过4~6分钟,可造成脑细胞缺氧,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伤。新生儿呼吸运动的建立,是出生后脐带停止供氧、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以及外界空气刺激皮肤使呼吸中枢兴奋的结果。同时,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胸廓受压,出生后胸腔突然扩大而产生负压,这种动作有利于肺部膨胀,所以第一次呼吸常为吸气样。新生儿呼吸快而浅,每分钟40~60次。如大于60次或小于40次均为异常,要寻找原因,注意有无肺部疾患,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就诊。

在新生儿心脏神经的分布中,交感神经占优势,而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兴奋性低,对心脏收缩的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弱,故新生儿的心率较快。安静时每分钟为120~140次,哭闹、吃奶以及大便时心率可增快至160次以上。此外,由于新生儿刚出生时血液多集中于躯干及内脏,而四肢较少,故四肢易发凉及青紫。要注意给新生儿保暖,避免因寒冷所致的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期与胎儿期比较,血液循环的通道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通道——卵圆孔及动脉导管,在婴儿出生后数分钟就会停止血液流通,但完全闭合还是以后逐渐完成的。在新生儿期间,如果患肺脏疾患、肺动脉高压时,卵圆孔及动脉导管可以重新开放,造成血液再次从右到左流通,新生儿就会出现缺氧症状,如皮肤发绀,心脏听诊时可以听到收缩期杂音。肺脏疾患痊愈后心脏杂音逐渐消失。在肺脏有疾患时所听到的心脏杂音不能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由于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具备了以上特点,所以许多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宝宝呼吸比自己快,心跳也比成人快得多。

2.新生儿的体温

新生儿每千克体重的体表面积较成人大,为成人的3倍左右,但皮下脂肪却比成人薄得多,所以散热快,保暖差。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皮肤调节功能不足,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当外界温度低时,新生儿的体温可以不升;当外界温度高时,又可引起发热。

在新生儿刚刚出生时,室温比母体温度低,新生儿体温可下降约2℃,因此要注意保暖。此后新生儿体温逐渐上升,出生后12~24小时内达到并稳定在36℃~37℃。如果包裹得过严过厚,新生儿体温会升高,容易引起捂热综合征,其表现为全身出汗、面色苍白、高热、惊厥,甚至还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可致死亡。如包裹得过薄则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肺炎、腹泻等疾病,故薄厚适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冬季,室温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温过低,新生儿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会使血管收缩,并导致耗氧量增加,新陈代谢减慢。

判断包裹婴儿的包被厚度是否合适,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每次换尿布时,用手摸摸婴儿的小手小脚,以不凉为适度。正常情况下,婴儿的体温应该在36℃~37℃,但在哭闹、喝水、吃奶时体温可达37℃~37.5℃。如体温达37.5℃以上并持续不退,这时就要寻找原因。例如,是由于母乳不足、水分摄入量不够所致的新生儿脱水热,还是由于包得过严所致的捂热综合征,或者是由于疾病所致的机体反应。找到原因后对症处理,体温应会下降至正常。

除了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体温有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生儿已经受到感染。感染时发热是机体的抵抗反应,但新生儿对感染反应的能力较差,有时感染越严重,体温不但不升高,反而会出现体温下降的现象。因此,家长需要勤加观察。

3.身长与体重

身长是反映新生儿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的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大约是50厘米,其中头占身长的1/4。出生第一个月身长增加5厘米~6厘米,满月时男婴身长为56.9±2.3厘米,女婴为56.1±2.2厘米。

出生体重是反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判断婴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000克,低于2500克的婴儿称为“低体重儿”,医院会加强护理,比如放入暖箱进行保暖护理。

婴儿被接回家后,全家人都关注孩子的体重是不是增加了。有些细心的妈妈每月都会给宝宝称一下体重,因为体重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婴儿的健康状况。

其实,新生儿出生后最初的几天,体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出生后3~4天下降到最低点,比出生时体重下降3%~7%;剖宫产的宝宝体重下降比自然分娩的要多一些,这是由于剖宫产的妈妈在剖宫产前禁食,分娩后进食晚,影响乳汁的分泌所致。新生儿出生后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以后逐渐上升。这种体重的下降在医学上叫“生理性体重下降”。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持续时间还要长,需两三周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原因大致如下:

●出生后排出体内的胎便和小便。

●因呼吸及汗液的排出排掉一些水分。

●如有呕吐现象会吐出较多的羊水及黏液。

●出生后最初几天摄入量不足,如奶量不足或推迟喂奶等。

失水是体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一般生理性体重下降不应超过体重的10%。产程过长的初产妇诞下的新生儿体重下降较多。环境温度不够或因热出汗都可加速体重的下降。当体重下降过多而恢复较慢时,应考虑是否有病理因素,如母乳不足或质量较差,或有吐奶、腹泻及其他疾病。正常体重增长平均每月0.6千克,一般在第一个月可长1千克,有的宝宝可长1.5千克~2千克。

满月时男婴体重为5.1±0.63千克,女婴体重为4.81±0.57千克。因此合理的护理及喂养是保证婴儿体重增长的关键。

4.新生儿的头围与胸围

出生时男婴头围均值为34.3±1.2厘米,女婴头围均值为33.9±1.2厘米。出生第一个月头围平均增长3厘米~4厘米,满月时男婴头围为38.1±1.3厘米,女婴头围为37.4±1.2厘米。

出生时男婴胸围均值为32.7±1.5厘米,女婴胸围均值为32.9±1.4厘米。满月时男婴胸围为37.6±1.8厘米,女婴胸围为36.9±1.7厘米。

5.前囟门与后囟门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新生儿的颅顶部有一块2厘米×1.5厘米大小的较软区域,有的还伴有血管的波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囟门”。这块区域常被家长视为禁区,即不敢触碰,怕碰坏脑子。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未发现刚刚出生的孩子还有个后囟门,它由两块顶骨和一块枕骨组成,一般为0.5厘米×1厘米大小。由于许多人不知孩子有个后囟门,也曾闹过笑话。有位老奶奶刚从医院把宝贝孙子接回家,无意间用手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发现枕骨上方有个坑,就认为一定是医院在护理中不小心把孩子碰着了,立即抱着孩子回到医院问个明白。在检查完后,医生告诉她这个部位是婴儿的后囟门,她不好意思地向医生道歉说不知孩子还有个后囟门。

胎儿发育到足月时,头部是全身最大的部位,约占身体全长的1/4,颜面较小,颅部较大。颅骨是由7块骨头组成的,即两块额骨、两块颞骨、两块顶骨和一块枕骨。各颅骨间的缝隙构成5条颅缝和2个囟门(即前、后囟门)。新生儿正常头围约34厘米,根据体重的多少可略有差异。满月时前囟为2厘米×2厘米,后囟为0厘米~1厘米,部分婴儿后囟已闭合了。前囟门一般在1岁左右闭合,后囟门在3个月左右闭合,最晚4个月也可闭合了。由于孩子前3个月以卧位姿势为主,在3个月后将孩子竖起抱时,大多数后囟门已闭合,所以许多人未发现孩子有个后囟门。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囟门闭合过早或过晚均为异常现象。前囟门如果在6个月之前闭合则属于闭合过早,提示孩子可能患有小头畸形或脑发育不全。而如果孩子的前囟门在18个月后仍未闭合则属于闭合过晚,提示孩子可能患有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症等。因此,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囟门闭合情况,必要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