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顾一煌 王金贵主编
- 2383字
- 2024-09-09 16:40:14
三、秦汉唐时期
从秦汉迄隋唐这个时期,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充实。特别是唐朝时期,医学教育方面有了巨大的变革,中医人才增多,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医疗著作的大量问世对养生理论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且隋唐时期,佛教与道教盛行,唐代统治阶级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纲领,并把它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三家著作中的养生内容被当时的医家和方士所继承,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
汉代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载了经常服食枸杞汤液可以“老者复少,久服延年,可为真人”。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研究炼丹的典籍,它将易学思想与养生结合,为气功养生家推崇。《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其中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可以长久服用,有益身体健康。《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明确指出了饮食养生的适度原则。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说:“羊肝不可合乌梅及椒食”“天门冬忌鲤鱼”,指出食疗中食物运用的禁忌。南朝养生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诫》篇,记载了很多食疗养生方法。东晋医家葛洪在《抱朴子养生论》中,介绍了饮食方面的养生方法,提出不饥强食则脾劳的观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载药用食物五种,分果实、蔬菜、谷木、鸟兽四门,内容涉及食治、食养、食禁各方面。《千金翼方》强调饮食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价值,提出:“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收录了大量医食并用之品,提出了妊、产妇应加注意的饮食问题。唐代陆羽在《茶经·茶之源》写道:“苦茶久食羽化。”提出饮茶可以延年益寿。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提出导引运动养生。东晋许逊的《灵剑子》提及“子时至午时炼阳、午时至酉时炼阴之术”,所叙炼养之法有胎息服气、按摩导引、内视存思、叩齿咽津等。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之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这些记载成了“六字诀”的起源。华佗创立了“五禽戏”,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强调了运动养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指出养生之道,在于坚持运动锻炼,但应注意量力而行。唐代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为气功摄生著作,其中专论按摩运动、咽液存思、保精行气、守三丹田真一之法。孙思邈的《存神炼气铭》阐述了形体与神气的关系,提出了心安神定,身存永年的观点。唐代施肩吾在《养生辨疑诀》中强调养生须“形神并重”,并倡导习研气功养生术来益寿延年。
医简《合阴阳》记述了房事养生的方法,提出了十动、十节、十修、八动。《天下志道谈》记载有七损八益、房事有节、十势、十修、八道等。《素女经》中讲述了正确的性观念、性生理、性反应、性过程、性与养生、性与优生等内容。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强调节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素女方》为古代性学专著,书中论述了性的生理、心理和性技巧,并记载了一些性治疗方面的药方。唐代孙思邈的《玄女房中经》记载了一些房室养生的方法。《玉房秘诀》强调房中术的重要性,并附有药方。《洞玄子》强调房中气功导引,可养性延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通过和谐的性生活,达到怡情悦性,有益身心的目的,并收录了不少增强男女性功能、有助于优生优育的方法和方药。
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来防病养生,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提出了“养慎”的理念。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说“兴居有节”,其意即起居要有规律。其《抱朴子·养生论》指出:“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鸡鸣后”。提示早上宜按时起床,注意合理的作息制度。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听……能中和者,比久寿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六一要旨”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反映了道家贵生、养神的养生思想。葛洪非常重视情志养生,他在《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中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以保和全真,即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抱朴子·养生论》指出了情志太过就会损伤生命。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论述了养性即养生。孙思邈在《孙真人养生铭》中提出调适情志,“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的养生观点。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强调自我修持,认为若能克己励志,存神修养,即可使造物者为我所制,不用金丹玉液,也可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唐代吴筠《神仙可学论》中说:“静以安身,和以保神。”嵇康在《养生论》著作中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及邪气“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表明张仲景也很重视针灸推拿治病养生的作用。晋朝范汪在《范汪方》中有灸法防霍乱,使“人终无死忧”的记载,并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指使用灸法养生的预防性灸疗。南北朝陈延之也重视灸法,在其《小品方》第十二卷专列灸法要穴,用于临床防病保健。《肘后备急方》中有用艾叶熏蒸能够预防疾病的记载。《诸病源候论》的艾灸治病思想更加明确,提出艾灸同样需要辨证论治。《外台秘要》记载人到中年用艾灸足三里能够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