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就是结合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对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类型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经证 是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1)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太阳腑证 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

(2)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1.阳明经证 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

2.阳明腑证 是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证看,少阳病虽属热证、实证,但相对而言,亦多表现有正气相对不足的一面。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自利,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与虚寒症状共见。

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阶段出现心肾亏虚,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候。

1.少阴寒化证 是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虚衰,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脉微细,甚或欲绝,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则面赤。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阴虚,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或咽痛,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疾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出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辨证要点:消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六经病证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变,谓之传变。其表现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四种方式。

1.传经 循经传是指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越经传是指不按循经传次序,隔一经甚或隔两经相传。表里传是指六经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相传。

2.直中 凡外感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而直接侵袭阴经者,称为直中。

3.合病 凡疾病发病之初,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病证合并出现,称为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