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在彭城又被项羽打败,逃到了虞县,汉王很丧气,对身边的人讲:“你们这帮人有什么用,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谒者随何问:“我不明白陛下的意思”,汉王说:“你们谁能为我出使九江国,说服英布叛楚归汉,牵制项羽几个月,那我夺取天下就有了希望。”随何说:“臣愿意去”,于是随何带上20几人出使淮南。可是到了那里,整整呆了三天都没能见到英布,随何对九江国的太宰说:“九江王不愿意见随何,一定是认为楚军强大,汉军弱小,这也是我出使九江国的原因,請引见随何与九江王见面,如果我说的话正是大王想知道的,那什么都好,如果我说的没有道理,那么随何及带来的20余人愿意被押送至闹市上处死,毫无怨言,也借此表明大王要与汉决裂,一心归附楚国的决心。”于是英布召见随何。
随何问:“大王为何要与楚国如此亲近。”
英布答:“我以大臣的礼节侍奉项王。”
随何说:“大王与项王都是诸侯王,您却自愿向他称臣,必定是认为楚军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此前项王讨伐齐国,亲自扛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作为项王的臣子,应该亲自挂帅,率领所有的将士充当先锋。但是大王仅派出四千人协助楚军,这是北面称臣、以臣事君的态度吗?当初汉王攻陷彭城,项王还在齐国苦战,大王就应该在淮南发兵,倾巢出动,赶赴彭城救援。可大王却坐拥上万虎贲将士,不发一兵,袖手旁观。既然您侍奉项王,怎么能这样做!谁都看得出来,大王表面上是归附楚国,实际上是想依靠自己,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可取。”
“大王不是真的归附楚国,但又不肯背叛楚国,是以为汉军弱小,不值得投靠。然而,楚军虽然强大,却负有不义的恶名,项羽背弃盟约,诛杀义帝。项羽痴迷于武力,认为可以用武力决定一切。而汉王联合诸侯,虽然退守在成皋、荥阳一线。但从各处运来粮草,城池固若金汤,而且汉王仁厚,深得民心,前途无量。而楚军呢,外强中干,四处树敌,想攻城无法立即制胜,想围困又支撑不起,光是粮草问题就难以解决,要靠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草。所以说,楚军靠不住。退一步说,即使楚军战胜了汉军,诸侯也必定会人人自危,肯定会互相救援,一起反对楚国。楚国现在的强大,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招惹了全天下的反抗。如今大王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王,却要归附岌岌可危的项王,我真是替大王感到奇怪。我并不以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灭亡楚国,但是大王如果反叛楚国,那么项羽必定会被牵制,只要牵制他几个月,汉王统一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之后,汉王必定会拿出土地来赐封大王,希望大王认真考虑。”
英布觉得有理,就暗中答应叛楚归汉,只是没敢泄露消息。
当时项羽的使者还在淮南,住在宾馆,正在催促英布发兵。随何径直闯进去说:“九江王英布已经降汉,楚国还要发什么兵。”英布一脸错愕,楚国使者起身要走,随何趁机劝英布:“事已至此,只有杀了楚国使者,以免走漏风声,再迅速向汉军靠拢。”英布只好杀了楚国使者,随后起兵进攻楚国,项羽派项声、龙且进攻英布。几个月后,龙且攻下淮南,打败英布。英布从小路和随何跑到汉军大营。
汉王听说英布来了,就召他进来见面。当时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很随便地接待他,英布受到怠慢,非常生气,后悔不该前来,想要自杀。等到了汉王给他安排的住处,见吃的、用的、服侍的官员都跟汉王一样,又转怒为喜。安顿下来之后,英布派人回九江去接自己的妻子儿女和手下人,可是项羽已经派项伯收编了九江的散兵,还杀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的使者只带回一些英布的老友和近臣,共有几千人,回到汉营。汉王很高兴,给英布增兵,带他一起攻城略地。汉四年七月,汉王封他为淮南王,一起攻打项羽,汉五年,英布派人到九江占领了好几个县城。汉六年又与刘贾进入九江,诱降楚国大司马周殷,与汉军一起在垓下大败楚军。
项羽死后,天下安定,汉王摆设酒宴论功行赏,竟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迂腐的书呆子,要治理天下怎能起用迂腐的书呆子。随何不服,反问汉王:“当初陛下带兵进攻彭城,项王困在齐国,陛下只有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能攻下九江国吗?”汉王答:“不能”,随何说:“陛下派我带20人出使淮南,结果呢,陛下很快就如愿以偿,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要大,然而陛下却说我是迂腐的书呆子,不能治理天下?”汉王自知理亏,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功劳”。后来,随何被任命为护军中尉。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建都六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都归英布所有。
由于随何出众的辩才,后世常将其与同时代口才非凡的陆贾相提并论,并称为“随陆”,成语:“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人才的片面性,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其中绛灌指绛候周勃和灌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