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潘松
- 大唐:救命,我爹是李贤!
- 罪孽9999
- 2051字
- 2024-09-26 12:00:20
松州都督潘松督二万兵马,从西面堵住吐蕃兵马的退路。
跋地设发现时已经晚了,麾下残存的五万兵马撞不破松州军的铜墙铁壁。
箭矢、炮车、车弩,每一样松州军都比跋地设军强劲,密集得让人眼晕的枪阵,让吐蕃武士、奴从胆寒。
悍不畏死的奴从扑上去,就有三支长枪从不同角度贯穿身躯,连武艺最精湛的奴从也躲不过去。
枪阵侧面,松州的骑兵团——越骑——虎视眈眈,只等吐蕃锐气尽失时给予致命一击。
潘松拉下面甲,只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处留着缝隙,傲然在枪阵后的高台,吩咐辅兵擂鼓。
松州是吐蕃与大唐必争之地,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就跟韩威、牛进达在这里大战过。
潘松任了松州都督,向来是枕戈待旦,得到天皇诏令更不敢怠慢,召集兵马从当州平康水悄然出境,堵死了跋地设的退路。
这个计谋当然是很好,只是需要苦一苦贵川部落了。
跋地设部的锐气,在嘉诚城头上磨得差不多了,面对断了后路的松州军,人心有些纷乱。
当然,主要是武士乱。
对于麻木不仁的奴从来说,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
跋地设咬牙,把自己贴身的一个千户所派上场,看着那一个几千人的千户所,变成长枪下的亡魂,心头凄楚。
吐蕃的千户所人员定额为千,但那只是指武士,至于奴从——那不算人的。
松州军战鼓齐鸣,着山文甲的越骑一声呐喊,在潘松的带领下,泼喇喇地向甘松岭冲来。
要是正常情况下,吐蕃的骑兵还是能跟越骑较量的,可现在士气低迷,连交战的意愿都没有。
许多萎靡的武士带着奴从避到一边,下马、弃兵甲,等待松州军发落。
回去被戴狐狸尾巴帽、见人学狗样确实屈辱,可前提是要回得去。
活着还有一线希望,死了啥也没有。
不,比死更可怕的是残。
跋地设拉下面甲,孤身挺矛打马迎战越骑,看上去像风车骑士唐吉诃德。
左右两支骑枪贯穿跋地设的胸腹,将他举到半空中才重重摔下。
跋地设眼里现出一丝解脱。
他战死了,家眷就不会受到牵连。
嘉诚城,曷苏老眼含泪,迎着入城的松州军,找到松州都督潘松,蓦然一拳打到他鼻梁上。
潘松鼻血长流,却拭都不拭,伸手拦住了身后要拔刀的亲兵。
这一仗的胜利,得益于贵川部落的牺牲,曷苏有怨潘松能理解。
这一拳,就是让曷苏出气的。
能灭来犯之敌,别说是挨曷苏一拳,就是要潘松毙命当场,那也心甘情愿。
-----------------
“所以,松州都督潘松这是一石二鸟,顺带削弱贵川部落的实力,免得松州后方不稳?”
二圣、太子听完李恒的分析,人都傻了。
李贤忍不住开口:“潘松就不怕玩火,导致嘉诚县失守?”
李恒龇牙笑了:“所以父亲你是君子啊!慈不掌兵,就没几个将领是心慈手软的,为了打胜仗,让他们把自己卖了也不带犹豫的。”
“不过嘛,贵川部落的牺牲,也代表他们真心实意跟大唐站在同一阵线,孙儿以为可以让曷苏当这个松州刺史。”
这个建议还有安抚的意思,让曷苏升为松州刺史,能让贵川部落消一消怒火。
原本的松州刺史,在此战一无是处,趁早免了。
边州的刺史,不求你持兵器上城头,组织民夫、送兵备、送滚石擂木总应该做到吧?
倒是松州都督潘松,这是个妙人,可惜品秩过高,李恒没法去拉拢。
四方馆内的赞婆一声叹。
他知道,这种突袭的打法是吐蕃常规战术。
可兄长钦陵有没有想过,亲弟弟还在长安城,还可能被愤怒的唐人祭天?
虽然赞婆也愿意无条件为噶尔氏的繁荣献身,纵然死了也无悔。
可是,能事先告知一下吗?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偏偏大唐似乎忘了还有松州之战,对此只字不提,四方馆内的赞婆越发如坐针毡。
同时,殿中侍御史娄师德率一军奇袭大非川,大败吐蕃大将莽布支,斩杀副将赤奴。
吐蕃历史上有几个莽布支,相互间没有关系,因为莽布支的意译是“德高望重的长者”,重名的概率格外大。
河源军悄然出动,夜袭吐蕃素和贵部,本来战斗力就不怎么样的素和贵狼狈逃遁。
素和贵除了出卖吐谷浑,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打仗就没赢过。
松州遇袭,陇右还击。
以牙还牙,大唐不再玩口头抗议那种软趴趴的招数,直接以行动展示大唐的血性。
醒悟过来的大唐不再执着于跟吐蕃争一城一地,而是选择处处开花,狠狠消耗吐蕃的国力。
心神不定的赞婆,总算等到逻些城传来的指示,向大唐朝廷表示会盟的意思。
李恒笑了:“定个规矩吧,以后吐蕃想跟大唐结盟,来长安城吧。”
赞婆怒目而视:“你信不过吐蕃?”
吐蕃在会盟上动手脚,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还多次劫掠会盟使者——当然,这是后话。
李恒收敛了笑容:“噶尔·东赞一边攻打白兰羌,一边派人告诉大唐,吐蕃无意扩张。”
“结果,连吐谷浑都被吐蕃吞了,你让大唐怎么信任吐蕃?”
赞婆无奈地叹息。
父亲干的好事,儿子没法评价,子不言父过。
总而言之,吐蕃被李恒打上了“老赖”的标签,磨皮都磨不掉。
现在吐蕃是弱势,暂且低一低头吧。
三处战事失利,让吐蕃稍微虚弱,而新一代的韭菜还需要几年才能收割。
所以,即便钦陵用兵了得,也需要几年时间休养生息,一个点产生摩擦无关大局,可三处战火起就有些吃紧了。
所幸赞婆带了吐蕃赞普的印玺之一出来,盟约信手可得。
吐蕃赞普的印玺不止一个,大唐同样有八玺,由门下省管着呢。
三处大捷的消息传出,长安城一片欢呼。
至于和吐蕃的盟约,庶人们都嗤之以鼻——吐蕃有哪一次信守承诺么?
连和亲都不能阻止吐蕃向大唐挥刀,盟约有什么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