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菩萨说“OK”

留给子孙这种虚无缥缈的话,在富余时是可以说的。

可连眼前这关都过不了的话,谈子孙就是个笑话。

穷到连血脉都没能力留的时候,子孙还有吗?

户部尚书崔知悌呆呆站了许久,才回味过来:“犍为郡王大才,下官不及。”

“现在,朝廷多番征战,户部捉襟见肘,郡王能否赐教,怎样才能征收更多的租庸调?”

租庸调是大唐主要的税制,说白了就是丁税制,以成年男女为主要征收对象,虽然也考虑了财富阶梯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不够分了。

许多永业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农户卖了,租庸调制度里最重要的口分田制度,因为官府手里已经没田,实施不下去,只能不了了之。

李恒笑了:“本郡王年轻,见识浅薄,说错了尚书多包涵。”

“丁税问题,本郡王也没想到好办法,毕竟田地就那么多,农户总要糊口。”

“但是,朝廷的目光,怎么就不盯在商税上呢?三十税一的制度,在本郡王看来着实不妥当。”

“卖粮食的跟卖玉器的,凭什么就一样的税率呢?”

粮食赚钱不假,可利润率不高,在三门峡段还要承受巨大的风险,这也是洛阳有粮运不上来的原因之一。

玉器是奢侈品,每一件的价值差异都很大。

天皇怦然心动:“犍为郡王细说。”

李恒开口:“在臣看来,天下的商品可以分成三类:像粮食之类保障庶人肚皮的、日常生活需要的、玉器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粮食之类的,可以微微下调一点税率,比如百分之二,以鼓励粮商运粮到长安;”

“日常用品,稍稍上涨,百分之五,应该没太大问题;”

“利润极高的玉器、香料、柜坊,按百分之二十征收,才能增加税赋的收入。”

柜坊就是钱庄的前身,除了世家门阀经营,主要是寺庙在放贷。

没错,柜坊的主要经营方,有佛门的一份。

天皇沉默了一会儿,悠悠地开口:“玉器什么的,一下子提到百分之二十,商贾不一定能接受,百分之十吧。”

天后忧心忡忡地看了李恒一眼:“柜坊背后有佛门,不要轻易下手。”

李恒拇指、食指环扣,中指、无名指、尾指呈孔雀羽冠状:“天后,这事臣问过菩萨了,菩萨比了这个手势,按遥远的欧罗巴话说,这叫‘OK’,表示:好,很好,行。”

“噗哧”的笑声在朝堂上响起,单个的声音虽然不大,汇聚在一起却极其明显。

李恒滑稽的说法表明,柜坊同样在他制定的增税范围内。

大唐的商税征收同样得包含柜坊,李恒可不想丧失这一大财源。

当然了,佛门真正的拈花指,跟李恒的姿态还是有差异的。

“哪个寺庙有意见,礼部祠部司可以去详细询问,寺庙有没有接受土地投献、有没有违背清规戒律、有没有收门徒僧。”

李恒并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是行不通的,佛门的势力确实不容忽视,但礼部祠部司正好克制佛门,谁也不是无敌的存在。

不说道家,大唐眼下的景教也渐渐成了规模,真惹急了,朝廷强制用景教替代佛门也不是不行。

不是说佛门就一定藏污纳垢,但发展势头强劲的佛门,多少会有点问题,不守规矩的僧人也必然有。

门徒僧是有钱有势的大善信送人到佛门私度为僧,多数还是因为违背了朝廷的律法,进佛门是为了避祸——详情可以参照《水浒传》里鲁智深上五台山那一段。

私度是不合法的,朝廷不承认其僧人身份,谁剃度的还要挨板子。

到朝代后期,没有能力约束佛门,度牒的管理也松懈了嘛,门徒僧就是洗白身份的最好途径。

北周宇文邕能强制佛门僧尼还俗,大唐就干不得这事么?

佛门的影响力再大,还是不能跟帝王对抗的。

李治忍不住笑了:“这不胡闹吗?童言无忌,大风吹去。”

李治的话给了佛门颜面,不知道佛门会不会给朝廷颜面?

-----------------

三天后。

慈恩寺、大兴善寺、西明寺、会昌寺、宏福寺、崇义寺、楚国寺为首,都维那、上座、寺主联袂上表,愿意将所涉柜坊的税率调整为百分之十。

坊间为之轰动。

老实说,这个税率或许让人看了肉疼,可对于柜坊这种暴利行业来说,真就九牛一毛。

税不税的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犍为郡王的说法,真查下来就没几个寺庙是一尘不染的。

本来寺庙就开设在凡俗世间,有几家能真正出尘?

帝王已经够可怕了,再加上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就是真扶持景教强行替代了佛教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寺庙都选择了服软,而不是头铁地顶着干。

柜坊的服软,造成了商贾们的屈从,商税的调整大致没有什么难度就实施下去了。

倒是粮商们弹冠相庆,他们这行商税减的比例不大,架不住粮食的数量大。

省的这些税赋,大概够纳几房小妾的。

借着这良机,赶紧从其他地方拉粮食来长安城啊!

三门峡不好闯,不会换陆路过这一段?

做买卖的,最重要是脑子得灵活,一路不通换一路,非得学朝廷往这一段行船?

粗盐的官卖,价格虽然翻倍了,对民生的影响却不大,一匹军马一个月核定的粗盐都才九升,五口之家一个月也才十三斤盐——约一斗一升。

庶人正常的工钱是每天十五文钱,盐价上涨的负担,多数人都承受得起。

民部尚书崔知悌跟民部侍郎分两路走,民部侍郎犒赏陇右方向,崔知悌犒赏裴行俭一方,马车拉着沉甸甸的铜钱,在长安人羡慕的眼神中走朱雀大街、出明德门。

前几天八百里加急报捷,搭上现在拉铜钱出城,很容易得到结论:卧槽,前面的大捷,它真的很大!

从大非川之役后,大唐的百姓已经很少见到那么鼓舞人心的胜利了!

欢呼声在长安城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