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吴山(一首)

吴山,字岩子,当涂(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月不详,其夫为明末太平县丞卞琳,以身殉国,家亦被毁。吴山从此孤苦伶仃,居无定所,曾在杭州西湖畔寓居三年,后复居金、焦二山及虎丘、梁等地。晚年随其婿至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直至终老。吴山工诗善词,又善于绘画。

《罗敷令·夏夜湖中访荷》

湖莲十里清人魄,香泛衣罗。棹破烟波,碧汉迢迢淡玉河。清凉人在双峰底,翠影婆娑。风月如何?夜色平分月较多。

浅析

在祖国河山的众多名胜景点中,东南沿海三吴地区一颗璀灿明珠,这就是杭州城外的西湖。西湖以湖光山色秀美、景点众多、人文汇萃,驰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谪居杭州太守,对西湖加以扩建修茸,筑了一条白堤。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也贬迁杭州,又在湖中筑了一道苏堤,他们对于西湖都曾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绚丽的西湖更因这两位杰出的诗人而熠熠生辉。李唐以来,西湖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小朝廷都临安(今杭州),西子湖成了王公贵族游憩娱乐场所。吴山的《罗敷令》写的就是“访荷”。前人描写西湖景色多于湖边静态摄像,时间且多选在白天。吴山采景方式则为泛舟湖上,动态取景,时间且在夜间,故其韵味风格乃别有一番情趣。《罗數令》的开端句:“湖莲十里清人魄,香泛衣罗”,切入正题,直点“访荷”。“湖莲十里”一语出自柳永钱塘之《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首先描述湖中荷花之多旷,极目望去,莲叶接天,香飘十里;“清人魄”,言荷花幽香阵阵,沁人心脾,魂魄为之一清;“香泛衣罗”,承接上句,极言荷花之香。意谓荷香如水,直浸罗衣,使罗衣嗅上去似也有一股香气。“棹破烟波,碧汉迢迢淡玉河”,由湖莲生发开去,扩及夏夜泛舟。“棹破烟波”,湖面上原是波平如镜,但在所驾游船双桨的搅动下,水面顿时形成层层涟漪,似是一面明镜为桨划破;“破”字用得工巧,它既表明舟在湖中行驶,又表明夏夜风微,水波不兴,并为下阕继续写景留下伏笔;“碧汉”:指天上的银河;迢迢:极远之意;玉河:与“碧汉”为互文,同是“银河”。由于双桨划波烟波,湖中的倒影也被搅破了,从而将游人的视线由水下引向天际,仰视天空,但见银汉迢迢;“淡玉河”是说银河影淡,其中暗示皓月当空,皎洁如昼,月明星稀,玉河也随之影淡。

过片:“清凉人在双峰底,翠影婆娑”,与上阕“棹破烟波”相呼应。此时,游人的视线再由天际转向湖中,但见双峰的倩影在湖面下,随着涟漪婆娑起舞。双峰:是指西子湖滨之南高峰与北高峰。夜色深沉,微风徐拂,人在舟中感觉清凉无比,日间之炎热酷暑此时均一扫而空,令人心旷神怡。舟在湖面行驶,人在舟上,从湖面往上看去,双峰挺立,人在双峰下;反之,再从湖面往下看去,双峰的倩影仰立湖中,人亦在其脚下。湖上、下双峰两两相对,人被夹在上下双峰的底部,饶有情味;“翠影婆娑”,在月光的照映下,湖上湖下各有两座双峰,所不同的是,湖上双峰湖滨屹立,岿然不动;而湖下的那两座“双峰”,却随水波婆娑起舞,好似寂寞嫦娥轻舒翠袖。在祖国大地的名湖之中,同取“西湖”之名者,不只一个,比较著名的尚有颖州西湖、惠州西湖。此处推出双峰,表明作者是在杭州西湖夏夜访荷而非他处,因为在湖滨有南高峰北高峰者,只杭州西湖独具,其它西湖则无此景。“风月如何?夜色平分月较多”,在对夜色评品中收束全篇。读到此处,人们不禁要问:你驾舟月夜访荷,写了那么多的西湖夜景,那末你对西湖夏夜夜色,总的印象如何?作者似已猜透读者心态,于是先代读者设问:“风月如何?”接着作了回答:“夜色平分月较多”。作者说,如果要打分的话,西湖夏夜的“风”与“月”大体持平,但若仔细推究,则是月色“较多”。这里告诉读者,夏夜的西湖是月白风清,景色宜人,较之白昼,别有一番韵致。作者吴山为西湖夏夜风、月评分,亦颇别致,但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像作者那样身临其境,才有真情实感,方能做出如此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