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公园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 郭甲嘉
- 2258字
- 2024-06-28 16:52:03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不仅面临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还面临新时代主要矛盾所反映的生态产品供给问题。在全球化治理运动与公共治理范式转变的影响下,我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符合国情的国家公园治理体系与之相适应。
因此,本书将国家公园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确定为研究主题,试图从多元主体视角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治理结构与实现路径问题,改变政府作为单一管理及责任主体的现状,将市场、社会等多利益主体融入治理过程。据此,本书试图回答3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面向现实问题,回答我国国家公园治理策略是什么;第二,立足治理策略,回答什么样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及运作机制符合我国国情;第三,基于治理模式,回答应当采用什么样的保障机制来促进国家公园善治。具体研究目的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第一,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公园的治理逻辑,提出国家公园治理策略及行动选择;第二,对典型自然保护地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及运作机制;第三,对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运作的潜在风险和深层次原因进行研究,设计保障治理模式可持续运作的治理保障机制框架;第四,以具体国家公园区域为案例,根据案例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本底情况,嵌套治理模式,细化治理机制。
(二)研究意义
本书立足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地位和“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的发展理念,对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展开研究,探讨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的边界、功能与互动,探究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集体行动的路径,丰富国家公园治理的理论研究,并为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践提供借鉴。
从理论层面来看,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是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多中心理论、自主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设计符合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国家公园治理机制,实现多视角下治理理念与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需求的融合,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知识增量。
从现实层面来看,为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借鉴与可行方案。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借助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联动利益相关者,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与建设伴生新问题,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利益主体置于适宜的治理结构中,通过不同机制手段协调各方力量与关系。全书按照“科学问题界定—治理逻辑分析—治理模式及运作机制构建—治理保障机制设计—治理模式嵌套与治理机制细化”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从全球国家公园理念演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实践和国内外研究动态出发,通过文献研究界定了科学研究问题和多元主体分析视角,建立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第二,通过归纳分析法总结了国家公园治理的主体需求与客体特性,并根据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逻辑设定国家公园治理目标及实现路径,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支撑;第三,从国际经验出发,基于多中心理论构建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将多利益主体嵌套进适宜的治理结构,通过主体的功能定位与互动关系阐述治理模式的运作机制;第四,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识别治理模式运作的潜在风险与致险因素,并以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为准则对国家公园治理的保障机制框架进行设计;第五,将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案例,通过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案例区域的生态本底、社会本底和经济本底,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并对治理机制的实施重点进行细化。
本书的技术路线见图0-1。
图0-1 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
归纳分析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实现由一定关联的对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的过程。本书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表象问题和政策纲要归纳出国家公园治理的主体需求和客体特性。与之相对应,演绎分析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本书基于IUCN归纳的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及国际经验,结合国内背景对我国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进行演绎式构建。
2.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亦称事故树分析法,是以系统化方式直观展示多因素、多层次的分析方法,以最不愿发生的事件作为初始事件(顶事件),自上而下地推理导致顶事件发生的事件或因素,以树状方式直观分析和展示导致事故发生的底事件。本书设计的治理保障机制是对治理模式运作风险的防控,旨在提高运行的韧性和稳定性,借助故障树分析逻辑展示所构建治理模式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致险原因,并根据核心致险因子设计出系统的治理保障机制框架。
3.案例研究法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案例,在实地调研与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嵌套所需的区域实地情况,继而对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进行嵌套和细化,对案例区域治理机制的实施重点进行分析。为了获取案例数据和信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共开展了3次实地调研,分别于2019年4月、2019年7月、2020年8月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原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原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原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管理分局展开实地调研。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进展、资源保护和社区管理等现状,笔者与管理分局工作人员和社区农户等进行多次交流并对其进行访谈,访谈方式以半结构访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