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案
- 樊永平主编
- 2383字
- 2024-06-12 18:13:37
二、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
ICH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寒冷季节较易发病,常有高血压病史。多数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病情多于发病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ICH患者发病后,常有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等表现。
(1)基底核区出血
①壳核出血:最常见,占ICH的50%~60%,是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扩延型和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壳核内)两种。常见病灶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也可出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占ICH的10%~15%,是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可分为扩延型和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丘脑)两种。常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浅感觉均受累,而深感觉障碍更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凝视鼻尖或上视不能、分离性斜视或眼球偏斜、眼球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等。少量丘脑出血可致丘脑中间腹侧核受累,出现运动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累及纹状体或丘脑底核,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优势丘脑出血,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和人格改变等。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多由血管畸形破裂和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其出血量一般不大,多由侧脑室前角破入脑室。常有呕吐、头痛、颈强直、精神症状,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不多见,故临床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
(2)脑叶出血:占脑出血的5%~10%,常由血管淀粉样病变、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等所致。出血以顶叶多见,其次为颞叶、枕叶和额叶,也有多发脑叶出血的情况。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Broca失语、摸索、尿便障碍和强握反射等;颞叶出血,可有精神症状、Wernicke失语、对侧上象限盲;枕叶出血,可见视野缺损;顶叶出血,可见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下象限盲;非优势半球受累,可见构象障碍。
(3)脑干出血
①脑桥出血:约占ICH的10%,多因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常位于被盖部和脑桥基底部之间。大量出血(血肿5mL),可累及双侧被盖部和基底部,多破入第四脑室,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中枢性高热、双侧针尖样瞳孔、中枢性呼吸障碍、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少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但可见共济失调性偏瘫和交叉性瘫痪、核间性眼肌麻痹或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
②中脑出血:少见,常有呕吐、头痛和意识障碍。轻症,常见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不同轴,也可表现为Benedikt或Weber综合征;重症,可见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③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可见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改变,甚至死亡。轻症患者,可见不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
(4)小脑出血:约占ICH的10%,多因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常有眩晕、头痛、呕吐和共济失调,突然起病可见枕部疼痛。出血量较少者,常见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调、小脑性语言和眼震等,多无瘫痪;出血量较多者,尤其是小脑蚓部出血,病情进展迅速,发病时或病后12~24小时出现脑干受压征象及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呼吸不规则等。暴发型,常见突然昏迷,在数小时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占ICH的3%~5%,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多因室管膜下动脉或脉络丛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突破脑室。临床上常有呕吐、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如深昏迷、针尖样瞳孔、脑膜刺激征、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脑强直发作、呼吸不规则、高热、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症状,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辅助检查
(1)CT和CTA检查
颅脑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大小、血肿的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是否有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显示不同部位高密度出血灶(图3);脑室大量积血,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可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可见低密度或囊性变。脑室积血常在2~3周完全吸收,而较大的脑实质血肿一般需6~7周才能彻底消散。脑出血后,动态CT能够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处理,减少因血肿扩大、救治不及时而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血管CT成像技术(CTA):有效运用血管CT成像技术可显著提高脑出血的诊断效果,表现出诸多优势:①呈现出简单操作特点,并且获得结果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安全性显著。通过对患者颅脑实施扫查,可获得准确结果,能够有效节约诊断时间,争取最佳治疗时机。②充分显示患者颅内血肿情况,直观观察血肿位置及数量,对血肿大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就出血量及血肿体积进行有效计算,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图3 CT下脑不同部位高密度出血灶
(2)核磁共振检查(MRI)、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于结构异常,明确脑出血的病因很重要。MRI扫描对诊断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监测脑出血的病变过程优于CT扫描,但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不及CT。MRA扫描能够发现血管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DSA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和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以及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了解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3)实验室检查: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了解基本状况和排除相关系统疾病。此外,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进行必要的专科检查以明确病因。
常规检查一般包括:①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和电解质;②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③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④氧饱和度。必要时,应行特殊检查。如疑似脑血管淀粉样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可进行APOE基因检测;疑似毒药滥用时,可行有毒药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