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探析

张丹【作者简介】张丹,女,1990年生,汉族,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1,李小雁【作者简介】李小雁,女,1973年生,汉族,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1,李大雁【作者简介】李大雁,女,汉族,陕西省神木市矿区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

1.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神木市矿区中学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使命与担当,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关键所在。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影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因素有很多,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和素材,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建设,健全制度建设。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加强师德建设,锻造教师队伍“主力军”,发挥专业特色,将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相融合,建立起既教书又育人的科学教学体系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工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何为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把思政内容融入非思政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实施课程思政,要坚持协同育人理念,树立科学思维、创新思维,采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树人是立德的价值旨归。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之选,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发挥高校专业特色,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三、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面向立德树人,我们应在价值维度上把握好课程思政的三重意蕴,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价值定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好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就是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始终要站稳立场,要深刻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必须保持一致。首先,在理念上要深刻认识到高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各级各类课程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色,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课程体系的思想根基,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其次,坚持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形灌输”与“润物无声”相统一。

1.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宣传和贯彻。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教材、走进课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基础。[2]其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态势。再次,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

2.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首先,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学治校。其次,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发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实施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再者,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严把高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各个环节,拓宽用人视野,统筹资源,加强各地区交流。最后,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作为高校工作核心,激发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

3.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第一,要站稳政治立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生动鲜活的事实、科学的知识教育、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一切高效工作的始终,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创新思想政治之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第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建设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坚定教师信仰,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4.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和精神激励作用。

(二)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目标

高校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始终要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和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牢牢抓住课程的“思政”属性,明确课程思政的功能、价值定位和目标追求。因此,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这个核心问题,深挖教材中思政元素和价值内涵,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另外,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内化于心,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矢志不渝,勇于担当。

(三)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价值属性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要始终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遵循。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把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思想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不断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要始终坚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与时俱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的因素有很多,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是关键,加强教材建设是依托,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是先决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

(一)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是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师是“主力军”。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是构成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教育应由辅导员负责,而不应该占用专业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一视同仁。另外,在思政课堂中教师重视表层知识教学,课堂教学以填鸭式、完任务式的“硬灌输”为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入式教育,导致思政课形同虚设,育人的实效性相差甚远。因此,首先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信仰,高度认同思政课堂讲授内容,做好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的典范。其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后,增强教师的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和家国情怀,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教书育人的实效。

(二)加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优质教材的使用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培根启智,落实立德树人。[4]教材内容是知识价值导向的体现。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内涵,严格规定教材选用。同时,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教式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和素材是先决条件

所有的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探索授课内容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理念、精神追求之间的联系,积极主动地把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各项实践活动当中。另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规范,明确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要明确育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

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的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以奖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党政领导亲临一线授课、听课制度,以指导“课程思政”建设[4]。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要全面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思政”规范和评价标准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内容丰富的创新机制,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时代要求,定期充实、更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师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五、小结

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点工程“课程思政”是一项艰巨而又任重道远的系统育人育才工程。面对我国高校复杂且划分精细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知识属性、专业知识属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授课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观内容,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大纲、课外拓展等方面,强化思政元素和价值观内容在专业课堂的渗透。“课程思政”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论证,这就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落实与完善“课程思政”。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谨记教育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砥砺前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