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式思维导读[1]

还记得本书出版后不久的某个夏日午后,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听见一位男士低沉地说:“您不认识我,但我就是本(Ben)。”他笑了,我也跟着笑了,因为我很清楚他说的是什么。本,就是我书里的主人公,是我基于过去三十年来辅导过的真实客户,创造出来的一个合成角色。这位来电者感觉自己和本太像了,坚信我也能帮助他和他的组织。

对许多读者来说,本几乎成了传奇人物。读者在我们这个商业寓言故事中,体验到了提问式思维的切实可行。本在工作上陷入了困境,在新到任的领导岗位上苦苦挣扎;他的家庭生活也遇到了麻烦,与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格蕾丝(Grace)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本呈现的状态很不开心,我能感觉到他满怀惆怅。而后来,在他的教练兼导师约瑟夫·S.爱德华兹(Joseph S. Edwards)的帮助下,他不仅在职业生涯上进展顺利,而且夫妻关系也更加亲密。

在“本”打来第一个电话之后,我又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类似信息,发来信息的朋友们有男有女、背景各异。一位名叫大卫(David)的读者写信说,他和本一样,也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烦,特别是在他的团队建设方面。这本书改变了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改变了领导风格,也鼓励团队达成更多的合作,取得更高的效率。他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公司》杂志都报道了他的事迹。你可以在本书末尾的注释中找到这篇文章,以及其他参考资料。

自上一版《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出版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着日益加剧的各类挑战(社会、经济、健康、环境等),提问式思维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其他数字媒体,里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千差万别的信息,我们正遭受着这些东西的狂轰滥炸。要是不能去质疑和批判性地评估这一切,我们所接受的东西就会不断累积,加剧我们作为管理者和普通人的焦虑、不安、分歧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提问式思维技能就可以帮助我们,赋予我们弹性、适应力、体谅和希望,让我们有能力乘风破浪。

本书的核心是提问式思维,书中提供的一系列简单易学的技能可以用来观察和评估我们当下的思维观念(特别是我们问自己的问题),并指导我们设计新的问题,获取更好的结果。提问式思维是指有意识地思考,而非被动思考。即使在压力之下,提问式思维也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培养可靠的建设性思维,对工作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技能,即使我们志存高远、势在必得,这些抱负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提问式思维,始于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时刻。那时,我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埋头写论文,锲而不舍。我不仅忍受着自己内心无情的批判,还经常因别人的意见直掉泪。一天,就是这决定性的一天,我正满怀期待地等着导师表扬我的作业,毕竟我自认为完成得很好,却冷不丁听到他说:“梅若李,这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在那一刻,新的事情发生了。我原本又要像以前那样边哭边想自己到底又做错了什么。但后来,我开始观察自己,观察我在想什么,观察我是怎么想的。我发现,所有让我如此不快乐的负面情绪,都来自我问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有所贡献?为什么其他人都比我更聪明、更成功?

我相信,那些花很多时间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这一次,我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而是停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我平心静气,充满好奇,只是问自己:“好吧,我该怎么做呢?”就是这个思想上的简单转换,让我摆脱了无力感,变得有信心去做有意义的事。我让内心的批评者休息一下,沉着思考导师的建议。很快,我就重写了导师指出来的那部分内容,令我惊讶的是,我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大大改进了我的作业质量。

当然,我忍不住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我意识到,我以前熟悉的那些评判性问题(关于我哪里不对,哪里不够好)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了。我并没有深陷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危险沼泽,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未来,目标是让我提出的问题为我服务,而不是与我作对。

我的这种转变只是侥幸吗?是否有可能把这个看似奇迹的事情变成一种可靠的方法,利己也利人呢?正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发展出了今天我称之为“提问式思维”的一整套内容体系。“提问式思维”指明了我们如何用提问来思考,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经历和结局。在《脑力训练:实践基础》(Co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Foundations for Practice)一书中,大卫·洛克(David Rock)和琳达·J.佩吉(Linda J. Page)两位作者讲述了提问式思维的核心意义:“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内在问题,也不知道这些问题在塑造和指导自己的人生方面所发挥的深远力量。而恰恰是通过改变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启动一个不同的进程,通往不同的结果。”

如果你是一名教练,或一名变革推动者(不管是团队领导、部门负责人还是首席执行官),那么提问式思维方法可以辅助每一次谈话,提高自我训练的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并提高工作效率。

经常有读者和客户与我分享他们的成功故事,我对此十分欣慰。其中,《沃顿工作通讯》(Wharton@Work Newsletter)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涉及的公司名叫伟创力(Flextronics,后更名为Flex),对此我在本书末尾的注释中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伟创力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业务遍及约30个国家。卡梅拉(Carmella)女士是该公司的组织效率高级总监,她运用提问式思维的理念,成功指导了一个业绩不佳的工作点的相关负责人。这可不简单,要知道,此前这个700人的工作点业绩相当差,在15个工作点中得分最低。

卡梅拉要求该工作点负责人阅读《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并与他们的团队分享这本书。她随后还教这些负责人使用一种我称之为Q风暴(Q-Storming)的头脑风暴工具,最终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我在第11章中具体描述了该工具的使用方式。)不出三个月,卡梅拉基于提问式思维的指导给该工作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业绩排名跃升至首位,且随后一直名列前茅。

还有一个故事,它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触动了我。我们工作坊有一名叫杰森(Jason)的学员,他有一天回家,突然发现妻子帕姆(Pam)在地下室的办公区里惊慌失措。楼上厨房的水一直往下灌,他的电脑、多媒体设备危在旦夕。杰森和我们说:“要是以前,我肯定马上就开始骂人了。”但这一次,他的“提问式思维”技能开始发挥作用了。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责骂是没有用的。”相反,他问自己:“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怎样才能阻断水流?”他迅速关闭水闸并叫来了水管工。在楼下湿漉漉的办公室里,帕姆啜泣着说:“这可是你的全世界啊,杰森。我差点把它毁了。”杰森说,多亏学习了提问式思维,他才能立马镇定地回答道:“不,亲爱的,你才是我的全世界。”他后来告诉我:“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时候放弃我收集的那些玩意儿,绝不能让任何事情毁掉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就是这些故事,证明了提问式思维的普遍适用性。在工作中,无论你的角色是什么,也无论你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提问式思维都很有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广泛运用在企业和组织中。而对个人来说,读者也能运用新的工具和技能,让生活变得更幸福,人际关系变得更充实。

本书已经卖了四十多万册,我的出版商提议我撰写第4版。我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多年来从客户、学生、工作坊学员那里学来的东西进一步扩展开来。他们的贡献是无价之宝,让我经常得以看到提问式思维的各种应用新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我在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教授关键行政领导力课程项目,那些优秀的学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拓展了我对探询式领导的思考。这些客户和学生教给我的东西,我又以故事和逸事的形式写进了书里,同时利用新得到的见解进一步强化了提问式思维工具的实践应用。对此,你可以在书的后面找到该部分内容。

应广大读者和机构的需求,在第4版中我新增了一个章节,即“《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讨论指南”(Discussion Guide),该部分阐述了如何围绕本书谈到的概念和工具,进行深入交谈。此外,你还可以找到一个术语表,用于快速厘清书中提到的那些主要术语。

让我特别兴奋的是,由于神经科学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整合了这个领域的一些有趣发现。我新增了一个全新章节(第7章),讲述了脑科学家对人类应对日常挑战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对大脑不断拓展自身能力的现象产生新的认识。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提问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达成新的目标和成就,不管是在个人进步方面,还是在团队和领导力发展方面。了解神经科学对思维模式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揭开思维转变过程的神秘面纱,还能让我们对思维转变的可能性和方式充满信心,养成灵活弹性和积极正面的好习惯。

我的第一本书是《提问的艺术》(The Art of the Question),我在其中写道:“我们用问题来创造世界。”提问可以开放思想和视野,敞开我们的心扉。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沟通和创造,让我们变得更明智、更有成效,能够获取更好的结果。我们不再寻求固定的观点和简单的答案,而是转向充满好奇、深思熟虑的问题和开放坦诚的对话,由此照亮了一条紧密协作、探索创新之路。我憧憬,有了这种探询精神和发展潜能,整个社会包括个人、家庭、组织、职场和社区,可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如果你对自我教练的力量感兴趣,请查看《提问工作手册:问题改变思维模式》(Change Your Questions, Change Your Life Workbook:Master Your Mindset Using Question Thinking)。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先生。这是一个虚构人物,我创造他出来是为了在书中表达我的想法。那么,请各位跟着本尽情探索,看看改变你的提问是如何真正改变人生的。


[1] 这段关于我所做研究的话,引用自大卫·洛克和琳达·J.佩吉合著的《脑力教练:实践基础》,第153页。该书2009年由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位于美国新泽西霍博肯)出版。
故事出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沃顿工作通讯》(2012年8月),领导者的纳米工具《转变思维:能带来结果的提问》(Shifting Mindsets:Questions That Lead to Results)。
《提问的艺术:以问题为中心的短期治疗指南》是我写的一部认知行为心理学方面的教材,该书于1998年由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出版,署名用的是我未婚时的名字—梅若李·戈德伯格(Marilee Gold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