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来故宫,到了故宫就会有收获。但是来了,我最怕的就是讲话。我不是说客气话,因为我觉得故宫每一位先生、女士都是专家,在专家面前随便说句话,北京话叫作“露怯”。但我还是要说几句。
一、故宫学
我想,用《尚书大传·卿云歌》中的八个字做今天讲话的题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话的意思是,日落月出,旭日又升。在中国历史上,皇朝更替,国鼎频移。但紫禁城文化,日月光华,煊煌灿烂。紫禁文化,朝代更迭,月沉日出,旦而复旦!故宫学的文化光辉,紫禁城的文化光辉,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朝紫禁城的文化是一个高峰。后来,明朝衰亡,崇祯帝上吊了。清朝皇帝进来之后,形成紫禁城文化的又一个高峰。后来,清朝灭亡了,宣统帝从神武门出去,回了他的老家醇亲王北府。民国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旦复旦兮”,一次一次地太阳从东面升起,显示出紫禁城文化如同日月的光华!
这次论坛,上午说到故宫学。我觉得郑院长来了以后,提出了故宫学,我个人是十分赞成的。故宫学的内容很多——建筑、器物、书画、园林、宫史,物质的、非物质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精彩,值得广泛、深入、系统、整体地进行研究。把研究故宫的多方面学科整合到一起,称为“故宫学”,这是郑院长的学术创意。故宫学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这是故宫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我接着上午冯骥才先生说的,希望有一个载体把这个事继续下去,形成一个学术研究团队。本来故宫已经有一个很大的故宫学研究团队了,我建议在这个基础上成立故宫学研究院,把陶瓷中心、绘画中心、古建中心、宫廷史的研究、图书文献学的研究等,整合到一起,用故宫学研究院(或者叫作紫禁城文化研究院等),做一个学术载体,集中故宫自己的专家和院外相关的一些专家,把故宫学的研究,在21世纪逐渐地、一步步地往前推进。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中国的,应当也是世界的,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上午也说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我觉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也是北京故宫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独立在外,而是存在于北京故宫学研究之内。这是一个想法,供郑院长和各位专家参考。
二、紫禁城与民族文化
紫禁城文化这个题目太大了。我从一个侧面说说我的想法,向诸位专家请教。
我觉得紫禁城文化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有一个切入点,值得我们研究紫禁城文化的时候参考或借鉴,这个切入点就是民族文化。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紫禁城文化也有它的性格。那么,紫禁城文化有些什么性格特征呢?
紫禁城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秦始皇以前不说了,太远。秦始皇在位时间很短,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把六国长城连起来,这个长城阻隔了什么呢?还是文化,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和塞北匈奴草原文化。秦不久之后是西汉,西汉也碰到这个问题。刘邦和匈奴打仗差点被俘虏,也面临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东汉更不用说了,东汉时的北京基本上城外就是匈奴骚扰的地方。渔阳太守张堪亲自率领十万骑兵,同匈奴征战。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则更是如此。隋、唐几次大的军事活动,都和突厥有关,和民族有关系。唐朝怎么衰亡的呢?唐朝衰亡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是胡人,从北京起兵,打到洛阳,元朝的时候,北京称为大都;进而打到长安(今西安)。虽然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从此走向衰落。五代十国不用说了。五代十国之后的两宋,主要是民族问题,北宋和契丹建立的辽朝对立,南宋和女真建立的金朝对立。辽、金之后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还是民族问题。元朝末期,朱元璋旗号是“驱逐胡虏”,还是民族问题。最后,朱元璋子孙崇祯朝的灭亡,直接和民族有关系。后来,清朝进来了。清朝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口号是“七大恨告天”,还是民族问题。但他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子孙被孙中山推翻了,孙中山的口号是“驱除鞑虏”,还是民族问题。因此,我想,从秦始皇到宣统帝退位,这2132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辽设陪都南京(今北京),到清末宣统帝,大约一千年间,北京紫禁城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民族文化的问题。
我2006年到南方几个城市,到了扬州,扬州人就问我“扬州十日”;到了嘉定,嘉定人就问我“嘉定三屠”;到了江阴,江阴人就问我对江阴抗清怎么看。辛亥革命到现在快一个世纪了,那时的民族问题还这么敏感。由此看来,民族文化是很重要的。民族文化和故宫学、紫禁城文化,发生了直接的、密切的关联。我们故宫有很多的专家研究陶瓷、玉器、书画、古建,研究得非常高深、非常精湛,但宏观看起来民族问题很值得研究。
说起民族文化,可以稍微说远一点。我想,我们中国的文化大体上有这么几块:中原是农耕文化,西北是草原文化,这些都是没有争议的。那么东北算什么呢?算是游牧文化吗?绝对不是游牧。我想东北地区是不是主要是森林文化。它是以渔猎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往南是农业吗?也不是,东南和岭南有海洋。所以,我想中国秦始皇以后的两千年,特别是后一千年,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中原的农业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和东北的森林文化,这四种文化力量在不停交换,也不停摩擦,但其核心是中原的农耕文化。
北京是紫禁城文化民族特点的集中地。北京处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东南海洋文化交汇之区。北京南襟河济,北连朔漠,位于中原农耕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关外渔猎民族交汇之地,历来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族融汇和相争之区。
正是由于各兄弟民族长期的争局和融合(还有其他原因),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北京才成为元、明、清三代全国的都城。紫禁城的建筑和园林,也汇合了各个民族文化之优长。四方民族,杂居北京,他们的衣食住行、坊里习俗、宗教信仰、岁时纪胜、市井生活,使北京紫禁城文化更加色彩斑斓。所以,紫禁城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华各族文化的融合。
三、文化冲突和交融
最近,我在想,清朝皇家权力,在皇帝之下,其核心层、决策层,可以概括为六个“大”:第一个是内大臣,第二个是领侍卫内大臣,第三个是议政大臣,第四个是内阁大学士,第五个是军机大臣(雍正朝设),第六个是内务府总管大臣。清朝皇权,皇帝之下,决策层、核心层,主要就是这六个“大”。内大臣是上三旗每个旗出2人,共6个人,纯满洲,而且是满洲上三旗。领侍卫内大臣是上三旗每个旗出2人,共6个人,还是满洲上三旗,其他旗没有资格。议政大臣绝对是满洲贵族,一般人是不可以的。所以这三个“大”——内大臣、领侍卫大臣、议政大臣,完全是满洲贵族,特别是满洲贵族中的上三旗。大学士我数了一下,康熙朝六十一年,大学士有48人。这48人中,旗人占了接近55%,权力在大学士中也还是满洲人占主体。军机大臣晚一点,到雍正的时候才有。军机大臣,情况也差不多。所以要看皇宫,看紫禁城的文化,民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故宫的绘画也好、瓷器也好、玉器也好、建筑也好、文献也好、宫廷史也好,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特点。
这个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辽、金、元、清,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的起源主要在东北,不在西北。清朝有一个大学者赵翼,写过《廿二史劄记》。他做了一个解释,他说气从东北来,所以东北的民族不停地进入中原,辽、金、元、清,他的解释有点玄乎,不一定科学,但是他说明了一个现象,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都是从东北而进入中原,或是占据半壁山河,或是统一了全国。这就形成后来的“紫气东来”说。这个文化和紫禁城文化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我说几个例子来讨论。
第一个例子:辽朝和金朝,时间比较短,又是半壁山河。而元朝真正是统一了全国。元朝建大都的时候是全国统一的政权。元建大都的时候有一个现象,我给概括了八个字:“太液为主,宫殿为客。”元朝紫禁城的中心是在太液池(现在的中南海、北海)。这个是中心,东面是大内(现在故宫的大体位置),西面是兴圣宫和隆福宫(大体是现在北京图书馆分馆和中南海的一部分)。这三组宫殿建筑,其核心在哪里?核心不在宫,而核心在池。所以我说:“太液为主,宫殿为客。”但明朝相反,明朝倒过来。我也给概括了八个字:“宫殿为主,太液为客。”明朝以紫禁城为主,太液池西苑为客——皇帝在那里玩,不占主导的地位。为什么说元和明的宫殿建筑主客做了颠倒呢?由“太液为主,宫殿为客”,变成了“宫殿为主,太液为客”呢?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教授,原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重点研究元大都,研究忽必烈,写《忽必烈传》。我和他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说,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就是两种文化,即蒙古草原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的差异。草原文化人以牛羊为衣食之源,牛羊靠吃草为食,草靠水为生,所以水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元上都的帐篷、大汗的帐篷,扎在水的周围。大家都很熟悉苏麻喇姑的故事,苏麻喇姑是孝庄太皇太后的使女,蒙古人,她每年腊月三十都有一个习惯,洗脚之后的水不倒,澄清之后盛出一碗喝了。她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消灾。我个人从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来理解,这是对水的崇敬,真的是不得了。不能忘了水是蒙古人的中心,过年的时候要把洗脚水给喝了,尽管是洗脚水,澄干净也要喝了。说明了蒙古人以水为他们文化的核心,所以它在城市布局、宫殿布局上是“太液为主,宫殿为客”。明朝汉族是农耕文化,朱元璋在江南,在南京做皇帝,南京是水泽之乡,水不成问题,安全是关键问题。所以永乐在这里建北京紫禁城,高高的城墙把自己围起来,首先是安全,其次是游玩,所以主客变了:“宫殿为主,太液为客。”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元朝皇宫的核心是太液池,太液池的核心是万岁山(现在的北海内)。那个时候和现在不一样,《南村辍耕录》里讲得很清楚。广寒殿的瓦是绿色的,树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上路也是找绿色的石头铺的,山、石、水、殿、草、树,全是绿色。大内丹陛地面不是石头的,而是铺上草。皇宫大殿的墙全是挂了绿色的。这和草原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崇尚草原的绿色。明朝因为是农耕文化,所以明朝尚黄。元朝并不尚黄,而是尚白。元朝正月初一,给忽必烈庆贺的时候,大臣穿白色的衣服,汉人是不习惯的。明朝崇尚黄色是因为中原黄土文化。康熙帝说:“白素之物,最为吉祥。佛经中以白为净,故蒙古西番僧众供佛,见贵人必进白绫手帕,以为贽见之礼。且我朝一应喜庆筵宴,桌张亦必用素白布疋,以为盖袱。此正古人绘事后素之义也。”(康熙《庭训格言》清雍正八年内府刻本)清朝满洲原来也尚白,因为是受了明朝尚黄的文化影响,也跟着尚黄,这又是一个例子。
后来,元朝建立了皇宫,我是从建筑学家处看到的材料,是一个帷帐式的,采用蒙古包的样式。这点大家很熟悉。清朝北京的皇宫有很大的变化,坤宁宫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就是满洲文化在宫殿的反映。明坤宁宫正门居中,清坤宁宫正门则改为偏东开,完全是为了萨满祭祀。宫内设三口大锅,里面又杀猪又祭祀,这是萨满文化的表现,满洲文化的表现。所以满洲人到了皇宫之后,对皇宫有很多重大的改变,坤宁宫是一个例子。文渊阁前面的碑楼,它上面是一个盔顶,是满洲尚武精神在建筑上的表现。还有雨花阁等,都是好的例子。我想,明清的皇宫中民族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宫廷音乐、宫廷舞蹈、宫廷礼仪、宫廷建筑,等等,民族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这是研究紫禁城文化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
四、研究误区
还有一个问题,我想紫禁城文化的研究现在仍然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宫廷文化是腐朽的文化。第二个误区,帝王将相是应该否定的。第三个误区,清朝皇帝是异族统治。
中国文化,近世以来,始终存在保护传统文化与否定传统文化的争论。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哪里?远的不说,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一种文化激进主义,或称其为文化极端主义,其表现特征是狂热、焦躁、急于求成、否定传统。对内表现为“否定传统”,对外则表现为“崇洋媚外”。从同盟会的“驱除鞑虏”、到“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等,文化激进主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时间过了一个世纪。应该回过头来,认真盘点,仔细思考。最近,我参加了一次社会科学的文化晚会,给我的印象是:疯狂、冲击、极端、喧闹、焦躁。
故宫是自永乐皇帝以后,明清皇帝的家,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帝王将相不是不可以批评,是可以批评的。但是,哪些是可以批评的,哪些是可以继承的,哪些是可以发扬的,哪些是可以扬弃的,这些都可以研究。
这里面有清朝的皇帝。我原来就在屋子里研究清朝的几个皇帝,研究努尔哈赤也好,研究皇太极也好,做书、写文章,没有想过其他的,学术研讨会就研讨吧,我错了,你就可以批评。现在一讲不得了,我不上网,别人告诉我的,有的人对满洲人反抗的情绪非常强烈。甚至有人讲,康熙帝是外国人。我说,康熙帝有二分的血统是汉人,他妈妈是汉人;另二分之一中,有一半他奶奶是蒙古人,一半他爸爸是满洲人。康熙帝的血统汉人占50%,满洲占25%,蒙古血缘占25%。你要是说康熙帝不是中国人,那么《尼布楚条约》怎样解释?黑龙江大片的土地怎么办?不都变成外国的了吗?我问,你这是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还是站在外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现在韩国和朝鲜都说女真是他们的。的确努尔哈赤的先人是在图们江那岸(现在的朝鲜)生活过。那么,你不就把努尔哈赤推到“夷夏之防”了吗?明末清初的“夷夏之防”,是汉族和非汉族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不是一回事。就是这些民族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概念上的模糊,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我想,紫禁城文化研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清楚这些历史的真相,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前两天,北京电视台找我去参加一个社会科学文化的晚会,整整两个小时。回家以后,我40多分钟心都完全静不下来,就老在那里不停地喝水。音响、乐器、唱歌、舞蹈都是那么的狂热、那么的奔放,心脏快要跳出来了,这种文化的狂热我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们说这是从美国学的,根据我的了解,美国也不完全是这样的。美国在一些群体中有这种现象,但它也有高雅的。我们这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静下来,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整个文化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觉得紫禁城文化的研究、故宫学的研究,应当破除那些传统的迷信。上午刘梦溪先生谈到了“引领”。紫禁城的文化、故宫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全国最好的东西集中到皇宫,全国最精粹的丝织品、家具、工艺品、艺术品、建筑,集中在皇宫。把这些最优秀的东西都作为批判的东西、腐朽的东西、垃圾的东西、不能提的东西,那我们民族还有什么可以提的东西呢?我听说故宫要出版一套500卷的文化大书,这对紫禁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旷世文化工程。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责任,也有一个义务,那就是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我不是说俗文化不重要,俗文化也重要。但是,不能重视了俗文化,就轻视高雅文化、宫廷文化。中国紫禁城文化,不仅是明清五百年的,而且是中华五千年的。紫禁城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先秦以来,文化留存下来最精彩的文物,一些集中在西安,一些则集中在北京。中华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精华,集中在紫禁城,聚集在北京故宫。
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否定一切、批判一切、扬弃一切,是害处大,而益处少。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不可取,故步自封不可取。文化要和谐发展,兼收并蓄,把优秀的东西弘扬起来,这样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意思。如果把精华的东西都批判了,都抛弃了,中华民族怎么复兴呢?有的人到了巴黎卢浮宫看人家的油画,就说我们的画不行。我说,您这个话说对了一半;我们的油画不如凡·高;凡·高也画不了吴道子的画。我们的建筑和罗马大教堂没法比,但是我们的紫禁城三大殿,他们最好的工艺师也建不了。中西建筑、艺术,各有文化优长。所以,在文化上盲目自大是不可取的,妄自菲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把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紫禁城文化传承、弘扬。
我就说这么几点,错了请大家批评。
(本文系2007年11月10日在故宫紫禁城文化论坛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