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如果作家在奋笔疾书时充满激情、饱含哲思且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话,那么他会给读者带来某种独特的感觉,字里行间透露着大智慧的全脑思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全神贯注,他笔下的内容将点点滴滴渗透进我们的心田,悄然改变我们的思绪。而本书作者莎拉就是这样的人。

八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我就注意到她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促使她能够马上投身于研究,探索那些未知的答案。她乐于探究大脑科学(和其他许多事情)的微妙之处,对合成那些搜集来的碎片内容也有独特的技巧。于是,当她发现大脑的独立运转以及与其他机能协作运转的原理时,她开始孜孜不倦地对这些原理进行实践和演练。

莎拉为人谦逊,语言诙谐,尽管她的人生跌宕起伏——获得了数次成功也遭受了数次失败,旧伤愈合之时新伤又不断出现——但她仍能淡然处之,这样的经历使她成了一个优秀的女人,一个可信的人生导师,她以自身脆弱的一面和专业知识吸引他人的信任。当我得知她要写书时,我马上联系诺顿公司商谈出版之事,这样她的想法和心声就可以被大众所聆听,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这本书凝聚了我们这些年辛勤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使我们在聆听心声时更加富有同情心,温柔待之,从而打开愈合心灵伤楚之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然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对他人更加关怀,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当今世界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呼唤我们面对个体的同理心、品味、关系之间的异同能够更加包容,激发对异同的共鸣,欣赏彼此身上的内在潜能。无论我们是否看好当今社会应对挑战的能力,都能对此有所感悟。莎拉所描述的自我冥想指南可以作为我们助推内心创伤愈合的基石。正因我们在经历这些挑战,自我温暖才是治愈活动中的最佳方法。

本书每个章节都清楚地描述了冥想指南的核心概念并对相关的大脑结构进行了介绍。这一独特设计首先让我们对其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带领我们不断漫游冥想世界,加深领悟,继而怀着一颗善意之心慢慢地走进灵魂深处。书中在讲述神经系统科学知识时,会时不时配有一些精美的图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某种经历发生时,大脑内与之相关联的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人类的大脑是能够很好地表现幸福之感,积极配合治愈的,因此我们很可能找到更大的希望产生感激之情,甚至超过科学理论能理解的程度。我可以想象得到,在开始下一章节之前,我会不止一次地阅读、练习和吸收前一章所述的知识。实际上,打探一下我们的内心世界什么时候可以开启“下一章之旅”是会有一定帮助的,虽然这并非我们常用的阅读方式,却是对莎拉所荐超赞技能的练习和尊重,即深入聆听,感悟内心。

本书对几大主要原理也进行了探索。人类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建立人际联络的“桥梁”,如果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桥梁”,那我们很可能会形成怜悯型的自我见证模式。人类的思想既可以参与到一段经历中去,也可以以善意之心观望这段经历。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所以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同情心缺乏的治愈。(虽然我想说的是,莎拉以其饱含同理心的文字成为自我共鸣之旅中最为了不起的追随者。)

第二个能够使我们缓解思绪的潜在原理则是,每一个心声,无论它是多么悲痛,都有相助的潜能。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它可以平息存在于我们所爱、所忍受、所恨和所欲之间的挣扎。当我们对这些内心挣扎开始释怀,认识到它们可能也有存在的价值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莎拉对那些我们常常想避而远之的负面情绪投入了极大的同情心,这也是对我们柔化情绪、坦然处之的鼓励。

第三个原理就是:治愈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操作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时效性。莎拉从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心之旅出发,逐渐过渡到大众可能认为较具有挑战性的层面。她的善解人意、丰富的个人阅历以及这么多年来同其他有过创伤的人们的接触,为我们都能够找到各自的步调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帮助我们找到可以以同情之心而非批判之心对待困难的步调——即使需以批判渡难关时,也要以温柔待之的步调。这一博爱之心为我们逐渐向泰然处事之心态转变铺设了康庄大道。

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们更大的共鸣。无论我们是经历过各种鞭策的治愈者、教师、父母、在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IPNB)方面见多识广的临床医师,还是寻求更多内心和谐的普通人,莎拉所著的这本书都将成为有助于我们身心成长与治愈的宝贵资源。

华盛顿州温哥华市

邦尼·巴德诺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