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谏议大夫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唐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担任过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褚遂良所说的“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第24页。,从谏言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褚遂良。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即位后,封河南县公,晋封河南郡公。出为同州刺史。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658),卒于官,享年六十三岁。唐神龙元年(705)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唐天宝六年(747),配享高宗庙庭,累赠太尉。

出身名门

褚遂良先祖褚少孙,曾补《史记》,晋末南迁到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封为钱塘临平侯,渐成大族。父褚亮时迁杭州,宅邸在杭州城东。

隋开皇十六年(596),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父亲褚亮时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

当初,褚遂良父亲褚亮入仕隋朝,为东宫学士。后因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隋大业十三年(617)阴历七月,西秦薛举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同年,薛举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但在进军途中病死,薛举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

唐武德元年(618)阴历五月,李渊建立了唐王朝。阴历十一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被迫投降,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编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府里做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逐渐重用他。

弘文馆主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命令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都称他作“馆主”。

唐武德九年(626)阴历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唐高宗禅让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即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下诏把隋末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既可超度在战争中逝去的亡灵,又可纪念战役的胜利,刻石勒碑以永记功业,并颁布了负责其事之人的名单。名单中,除了虞世南、颜师古、李百药、岑文本、朱子奢、许敬宗等名臣外,年轻的褚遂良也在。唐太宗立晋州慈云寺,由褚遂良书写碑文。

谏议大夫

唐贞观十年(636),褚遂良因出色的才学得到提拔,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褚遂良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先后进谏和上奏于国于民有益的奏章数十件,许多被唐太宗采纳。

唐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逝世,这是位被唐太宗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唐太宗特别感伤,曾感慨道:“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了!”魏徵适时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唐太宗立即命他为“侍书”。唐太宗曾重金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当时天下人纷纷来献,令人真假难辨,只有褚遂良可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唐贞观十五年(641),褚遂良劝谏唐太宗暂停封禅。当时,唐太宗想效仿古人祭拜天地、禀告上苍自己的文治武功,祈祷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便决定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古代有为君王都做的事情。众大臣跟随唐太宗从长安出发。途经洛阳时,恰巧天空出现了彗星奇观,一向认为封禅大典浪费人力、物力的褚遂良趁机劝谏道:“皇上功劳盖世、力掌乾坤,刚要打算到泰山祭告上天,就出现了彗星,这是不祥之兆,上天旨意是此次不宜到泰山封禅,这次就不要去了吧?”于是,唐太宗听取了他的谏言,立刻下令中止封禅。同年,褚遂良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唐太宗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

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向谏议大夫褚遂良道:“古时候,舜帝雕饰漆器,禹帝装饰俎器,当时有十几个人上谏劝阻。这只是食用器具一类的小事,为什么要苦苦劝谏呢?”褚遂良回答道:“雕琢耽误农业耕种的大事,精美的彩绘耽误女工。肇启奢侈浪费之风,是亡国危险的开始。追求漆器等奢侈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必然想用金器来代替,金器也是无止境的,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玉器来代替。所以谏诤大臣必须在帝王刚露出苗头之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唐太宗说:“爱卿所言极是,如果朕的所作所为有不当之处,或者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在即将结束时,都可以进谏。与前朝史实相比,有的谏臣劝谏,帝王则回答‘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答应了’,竟然不停止、不改正。这实在是灭亡的危险显现,即将大祸临头了。”

唐贞观十七年(643),因玄武门之变而耿耿于怀的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爱卿负责起居注,记的都是什么事,我作为皇帝可以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史右史,记录的是人君的一言一行,而且要记录下人君的善恶是非,作为人君日后言行的约束警诫,这样人君差不多就不太会再胡作非为了。希望您不要做不合礼节的事情。臣还没听说过有哪位人君亲自查看史官的记录。”唐太宗说:“朕如果有不善的言行,爱卿你也一定会记录下来吗?”褚遂良说:“坚守君臣之道还不如坚守职责,臣的职责就是秉笔直书,记录人君的一言一行、善恶是非,所以人君的举动必须记录下来。”唐太宗说:“我的行为有三方面:一、借鉴前代的成败,把它作为鉴戒;二、引进能人,共同实现为政之道;三、斥退远离小人,或许听到谗言,我能够坚守而不失误,也是想要史官不能记下我的坏处。”黄门侍郎刘洎也说:“即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都会记着。”唐太宗答道:“确实如此。”

贞观中,唐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褚遂良提出太子、诸王子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唐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黜。当时,朝臣们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宅心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爱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次,唐太宗对近臣们说:“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如此深明大义,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有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陛下,您也是君王,恭请慎重考虑。哪有执掌天下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猛然醒悟。褚遂良与国舅长孙无忌终于说服唐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唐贞观十八年(644),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与朝政。当时,唐朝所册封的高句丽国王高建武,被大臣泉盖苏文(莫离支)所杀,唐太宗想以此为由亲自去征讨高句丽,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尤其反对唐太宗御驾亲征,但是唐太宗强硬拒谏的态度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高句丽。但是后来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失败,证实了褚遂良当初反对出兵是正确的。随后,他被唐太宗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可以直接黜陟官吏。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因他父亲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回乡守孝。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阴历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大臣。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评价道:“褚遂良性格耿直,有学术素养,竭诚服务、亲近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托孤辅臣

当初,唐太宗的儿子虽然年幼,但都外放担任都督、刺史,褚遂良进谏说:“过去两汉用郡国参与治理,间杂使用周代制度。如今设州县全都仿效秦代的法度,而皇子幼年一齐担任刺史,陛下您的确是在用至亲守卫四方。虽然如此,刺史是人民的领导者,用人得当下面就安定稳妥,用人失当辖域就劳苦疲惫。我认为,未成年的皇子,可以暂且留在京城,用经学教导(他们),(使他们)敬畏仰慕天子的威严,不敢违犯禁令,养成德行和才能,考察(他们)能胜任管辖州县,然后再勉励派遣。请陛下审察(我的谏言)。”唐太宗赞许并采纳了褚遂良的谏言。

西突厥进犯西州,唐太宗说:“以前魏徵、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子弟(为王),我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今日才后悔。”唐太宗在寝宫旁另置院落让太子居住,褚遂良进谏,认为“朋友深交时容易产生怨怼,父子沉溺于爱怜时增多过失。应该准许太子偶尔回到东宫,亲近师傅,专心学艺,来扩大美德”。唐太宗听从了他的话。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并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你没有什么可忧虑的,我也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传位诏书。

唐贞观二十三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为唐高宗,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唐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唐永徽四年(653),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谏阻武氏

唐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想要废除皇后王氏,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唐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进宫商议废后立后的大事。当时,大臣们有很多是坚决反对的,褚遂良就是其中之一,并打算带头劝谏。有人说长孙无忌应该先去进谏,褚遂良说:“长孙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不顺利,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不好!”还有人说应该李勣劝谏,褚遂良说:“李司空是国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这样就不好了。我只不过受太宗宠遇,这才有了今天,况且今天正是我报答太宗的恩情之时,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啊!”

于是,褚遂良入宫进谏,将入见高宗的时候,褚遂良对无忌等人说:“皇帝想废除皇后王氏,今天一定会商议此事,我想进谏,各位的心意如何?”无忌说:“明公必须尽情地说,我会紧跟其后。”等到入见皇帝,高宗难于开口,多次看着无忌说:“天大的罪,没有后人是最厉害的。皇后王氏没子,昭仪武氏有子,现在我想立昭仪为皇后,你们认为何如?”褚遂良说:“皇后王氏出自名家,先皇帝给陛下所娶,孝顺先帝,没有违背妇德。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您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现在就托付给你了。’陛下亲闻先帝的临终遗言,其言好像还在耳边。皇后此后没有听到什么过错,恐怕不能废除。我现在不能曲从,(如果这样的话,)对上违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违抗圣旨,罪该万死,只想不负先帝厚恩,哪里顾得上性命?”他极力反对废黜王皇后,其后又主张即便立后,也要立贵族之女,不可立曾服侍过唐太宗的武则天。他把手中的笏板丢在殿阶,摘下官帽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

褚遂良发了这通议论,给唐高宗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至于流血,更使唐高宗大为恼火,唐高宗觉得褚遂良在要挟他,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武则天则在帘幕后高呼:“为什么不扑杀此獠!”武则天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长孙无忌见状,急忙劝道:“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于是,褚遂良被远贬外地。

第二天,唐高宗对李勣说:“册立武昭仪的事情,褚遂良固执不从。褚遂良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的大臣,这个事情如果不行,应当暂且停下来。”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勣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唐高宗于是册立昭仪为皇后,把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这样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贬谪岁月

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显庆元年(656)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652—675)被立为太子。武则天不失时机地向反对立她为后的大臣进行打击报复,褚遂良再次遭遇厄运。唐显庆二年(657)春天,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去任都督。同年,武则天伙同许敬宗、李义府一道,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远离京师的化外之地爱州(今越南清化)。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唐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唐高祖与唐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唐高宗继位等等,信中提道:“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紧紧抱着臣的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哀大告,内外宁谧。”结果,唐高宗不为所动,褚遂良的办法仍是无济于事。

唐显庆三年(658),禇遂良在流放地带着遗憾离世,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故去的地方。褚遂良的两个儿子在流放途中被杀。直到他死后四十六年,即唐神龙元年(705),才得到平反,复官爵。唐贞元五年(789),唐德宗下诏,将褚遂良等功臣的画像挂于凌烟阁中。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经安南都护、首任静海军节度使高骈奏请,访求褚遂良后裔护丧归葬于阳翟。

书法艺术

褚遂良博涉文史,有文集二十卷,《全唐文》收录其奏疏章表二十篇、碑记等十篇。

作为唐朝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他的书法,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法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徵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褚遂良善于学习,他与虞世南曾有过一次对话:“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值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欧、虞、褚、薛)”之一,人称“褚体”。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境界,为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在欧书或虞书之中,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像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

御史典范

历史上的褚遂良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人,既有北方人的旷达,又有南方人的心细。说他复杂,是因为他历仕两朝、兼具多种身份,以至行事动机较难揣测;而说他简单,是他做事敢作敢为,颇为雷厉风行,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褚遂良作为言官,是十分称职的,他忠义坚贞、疾恶如仇。他既敢于上谏,又善于劝谏,而且取得较好的谏止效果,深得帝王的信任。这是十分难得的。唐太宗是从与褚遂良讨论书法逐渐喜爱他的,后来,两人的讨论内容逐渐从书法转到政治上来,唐太宗曾说:“我自从得到魏徴以后,每天听取谏言,魏徴病逝以后,幸亏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能不断上谏。”敢于直言上谏的褚遂良,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的宠信。

五代时后晋政治家刘昫曾评论道:“褚河南上书言事,亹癖有经世远略。魏徵、王珪之后,骨鲠风彩,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名臣事业,河南有焉。昔齐人馈乐而仲尼去,戎王溺妓而由余奔,妇人之言,圣哲惧罹其祸,况二佞据衡轴之地,为正人之魑魅乎!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况于君臣之间,受托孤之寄,而以利害祸福,忘平生之言哉!而韩、来诸公,可谓守死善道,求福不回者焉。”赞曰:“褚公之言,和乐愔愔,钟石在虡,动成雅音。二猘双吠,三贤一心。人皆观望,我不浮沉。”

褚遂良作为政治家,他勤劳王事、忠心为国。为了维护国家和君主的尊严,不顾个人得失,多次提出治国安邦的好建议,并被唐太宗所采纳,对朝廷、对国家可谓赤胆忠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褚遂良作为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推崇。魏徵评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清朝刘熙载《书概》一书评论道:“欧褚两家并出分隶,于遒逸二字各得所近。若借古人书评评之:欧其如龙威虎震,褚其如鹤游鸿戏乎。”因此,书法界多认为:“学书尚风韵,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诸家。尚沉着,多宗欧阳询、李北海、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从申、苏灵芝诸家。”

从褚遂良身上,我们能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值得追求的东西,也能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