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发展不充分带来的发挥增长极带动作用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通过率先发展中心城市,形成集聚效应,再通过辐射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来解决。要破除一切阻碍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促进资金、人才和资源按市场规则有序重组,提高要素组合的效率。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和增长极,需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通过“增长极”的形成而产生巨大的“辐射效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比较优势不同带来的差异化功能定位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生态环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民生计和国家安全的大事。过去在发展过程中,生态和农业曾向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让步,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各区域产业布局,无论是空间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应兼顾好生态、粮食和国防等多方面因素,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区域发展应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城市化地区则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兼顾满足生态、粮食和国防等多方面的安全需要。

(三)疫情冲击下亟须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和弹性的需求

疫情后,各国愈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我国经济快速恢复,也部分得益于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韧性和弹性,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好三大产业发展的关系。避免出现农业弱化、制造业空心化、经济过度服务化等倾向。预防在遭受重大风险时出现“手中无粮”“手中无物”的情况,筑牢抵御重大风险冲击的物质基础。二是统筹好专业化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应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若产业过度专业化,则可能导致韧性较弱,降低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三是统筹好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关系,注意保持区域的协调发展。防止因少数经济集聚区在重大风险冲击下受损严重而导致有关区域甚至整个国家丧失经济恢复能力。四是统筹好几个市场的关系。如统筹好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本地市场与区外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某单一市场。五是统筹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避免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对于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保障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关键元器件,避免“卡脖子”情况的发生。六是统筹推进各类型企业发展。培育企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推动构筑完整的上下游企业链。

(四)推动稳定安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需求

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建立稳定而安全的开放型新体系是重要的一环。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需要考虑推动扩大开放和稳定安全发展之间的平衡。过度追求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既不可行也无必要。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除高质量、结构平衡之外,还应注重稳定安全的合理布局。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需要考虑解决以下几个需求:一是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需求,推动区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均衡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向中高端迈进;三是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发挥好其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四是积极布局“走出去”,发挥各区域经济特色,稳步构建并完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地理中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