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国茶酒文化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种植茶、制作茶和饮茶的数千年传承文化,同时,中国也是茶的故乡。

据史书有关资料记载:茶文化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直到现在,汉族还有人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及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茶道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名和荣誉,自唐代以来茶道就传入了日本,之后,才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汕茶道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和精神、礼仪、技艺、艺术、文化、评品和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

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更是“潮汕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相伴。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有关茶文化的精神层面。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最为注重的是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能带入一定程度的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的懈意。

试想,在百忙之中抽闲,泡上一壶浓茶,择一雅静之处,自斟自饮,不但可以消除疲劳、解掉烦忧、振奋精神。

还可以细啜慢饮,在独处的时候达到对美好和自由的双重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从而让心境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随和自由,可以是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主题因素组成的场所。

也可以是山林处、公园里或河畔旁。饮茶的过程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生活和工作,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当你厌倦了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或生活中的事与愿违和一地鸡毛时。

不要难过,更不要沮丧,带上保温杯和茶壶、茶杯寻一处园林或自然山水间,坐在木头长椅或天然石凳前,沏茶细品,那种诗情画意不由得便意趣盎然。

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因此很多年轻人告别了无用的社交,开始忠心的热爱于茶艺,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

喜欢茶文化的人非常注重实际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此外品茶的过程还能陶冶性情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

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单单是为了分享事业的成败和生活的好坏。还为了体验同等频率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尊重和包容的安逸心情。

中国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而且还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以及栽培种植茶树最早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都不能违背中国茶道在世界上宗主国的声誉和地位。否则就太有失茶道文化传承和品茶社会文明了。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据史书记载: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

又有史书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虽早已无从考证,但值得注意的是:“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对某些病症的“药”用性。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以下几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绿茶:绿汤清,清香、醇美、鲜爽。零发酵,茶多酚最多,性微寒,微苦,回甘。清热祛燥,提神醒脑,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产区分布: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

其余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几乎涵盖了南方各省。

白茶: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清香甘美。茶中珍品,轻度发酵,茶性清凉,滋味清淡、回甘,富含茶多酚酞具有降糖的功效,适合降糖少甜的人群。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黄茶: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中国独有茶类,汤色杏黄清澈,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脑,消食化滞的功效。

黄茶为轻发酵茶,按照鲜叶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

主要的代表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等。

青茶:也叫乌龙茶,青绿金黄,清香醇厚。绿叶镶红边,绿茶+红茶之和,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不宜空腹饮用。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是半发酵茶,主要产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黑茶:茶色粗大黑褐、口感陈香醇厚。红、浓、陈、醇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香气独特,口感醇厚,具有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的功效。

黑茶,为后发酵茶,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安徽(古黟黑茶)等地。

红茶: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浓厚甘醇。世界人民最爱,茶性温润,无刺激,口感甜醇。具有调节脾胃的功能,适合肠胃不好的人群。

红茶,为发酵茶主要产于湖南、云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虽然是干茶,为了保持茶叶的活性和口感,储存起来也是稍稍需要讲究一些。

干燥、避光和密封是储放茶叶的三大关键。

绿茶和黄茶,密封后,放冰箱冷藏。白茶和乌龙茶,常温密封保存,长时间不喝,放冰箱冷藏。红茶,常温密封保存,切忌防潮。黑茶,常温保存,阴凉通风、切忌日晒。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潮州凤凰单丛茶、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主要的茶叶出产地,因此茶叶的品种也特别多。其中有名的品种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绿茶中的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其中西湖龙井产于杭州西湖一带,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之滨,主要分布在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

红茶中的代表品种是祁门红茶、云南红茶、日照红茶和正山小种等,祁门红茶属于中国的传统功夫茶,被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主要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在江西浮梁也有分布。其干茶细小如眉,苗秀显毫,花果香、兰花香浓郁。

黄茶的主要品种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蒙顶黄芽等,其中君山银针主要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一带,沩山毛尖为湖南省宁乡县特产,蒙顶黄芽主要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距今历史悠久。

乌龙茶中的主要名茶有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其中大红袍、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岩韵显著,而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黑茶中的代表品种有六堡茶、茯砖茶、安化黑茶等,其中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茯砖茶诞生于陕西咸阳泾阳县,属于紧压茶的一种,而安化黑茶的主产地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白茶的代表茶类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这四类茶原产地都分布在福建福鼎、柘荣、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区,其中白毫银针历史悠久,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自古以来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非遗文化创新和发展传承文化的象征。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同时还是酒的故乡与发源地。酒和酒类文化也在源源不断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交往、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历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和经济活动都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的。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制作的,酒是依靠农业前提来发展经济的一部分社会制度体系。

在古代粮食生产的丰减直接关系到酒业的兴衰,为了能够维持民生的正常秩序,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则根据粮食的收减情况,来发布酿酒或禁酒的时间表,也因此,在当时酿出来的酒从来都是供不应求的“贡酒”。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制度体系的不断发展,人民开始兴修水利随着各地区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

酒的生产效率开始有所提高,酒文化也开始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随着当时酒文化的日益盛行,有不少的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和鉴赏美酒的佳酿著述。

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社会制度体系的交往活动中占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业生产会、农业生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是酒品诞生的摇篮和发源地,酒的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足,可堪称世界之最。

酒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极为广泛、普遍,没有南北的地域之分,没有男女老少的年龄和性别之分。

酒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如故的保留着它的历史传承和产品创新,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酒文化的盛行,让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的消费,在社交饭局上更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可见!酒的文化远不止吃饭、喝酒这么简单!

在许多公开或私密的场合,酒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酒文化可以用来表示礼仪、气氛、情趣和心境。

中国的名酒从来都是数不胜数,不单给了人生理上对美的享受,而且还让人以美的启示及力的鼓舞。

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进和进步创新。

他们不断的提高酒品的质量与品质,在这期间英勇无畏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自我精神,也注入了酒文化新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正因为名酒的精神价值观所在,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值得夸赞的世界级饮食文化。

起初,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产生“美感”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的精神所在,最为典型的体现方式。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以上古代圣贤们因酒醉而创造出这般传世之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比比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千。

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

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由此可见酒文化的精神魅力对文化的影响力度可谓是空前绝后甚是深远。

酒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轩辕时代,有关记载中也是是传说,具体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核也不得取证。

据史书《神农本草》所记载,酒起源于神农时代。古代的酒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为果实谷类酿成其色酒,二为蒸馏酒。

据《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既叫杜康)作秣酒。”

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

自从三国枭雄——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被世人和酒品宴席中广泛朗读并传播,杜康和杜康酒也开始名气大振四海皆知。

历史上的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

“杜康,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尚在的小村庄,西距孙城七八公里。村逞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

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一“杜康泉”。盟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情冽甘墩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汨汨涌出,沿着沟底流消,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杜康泉旁边的土大土包,以砖培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庙与象均毁于一“十年浩劫”丁。

据县志有关资料记裁,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措喜演戏,商贩云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盍兴而散。

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亨。亭呈六角形,红柱录瓦,五彩飞檐,楣上绘著“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图画。

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周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

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南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两》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

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

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除了历史悠久、如雷贯耳的“杜康”酒以外,值得一提的便是四特酒、药酒、黄酒、葡萄酒和桂花酒。

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酿酒的历史。樟树市内筑卫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吴城遗址(殷商时代)精美的青铜器。

至今还默默的印证着远古时期这里酒文明的辉煌。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随着商的青铜文明而得名“四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酒师们开始尝试着酒与医药的结合,药酒的研发成果是我国酒文化及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发酵酒之一。含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

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盛行至今,甚至成为宫廷用酒。

葡萄酒合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

据史记《四民月今》中所述: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

除此之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

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

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莲花酒、人参酒、袂苓酒等等滋补酒,也均是养生益寿的好酒。

对于以上饮料酒的品评鉴定,中国人民习惯称之为评酒。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化鉴定和感官鉴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

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

当然,只有能够领略这种奥妙的人,才能谈得上评酒。倘若嗅到酒气就退避三舍,只能说老天没赐予他这个福分。

即便是有福之人,不择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纵使喝再多的酒也喝不出艺术的感觉,喝不出其中的品位,就又失酒文化品鉴真正的意义所在了。

当代评酒的理化鉴定法,是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准确的分析出不同酒类的组成部份。

运用数字结果及互相比较,说明不同成份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关系,鉴定出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数量是否超出卫生标准。

感官鉴定就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对酒品进行鉴定。饮料酒是一种具有色、香、昧的味觉品,仅靠仪器的测定数值是不能全面的评价酒的品质优劣的。

比如有的酒品在理化分析的数据方面,组成成份十分接近,而在风味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是因为一种酒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成份数量的多少,还决定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平衡、衬托、缓冲、掩盖等关系,而感官品评则正是综合的复杂反映。

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鉴于独饮滥饮的害处,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来禁酒,用道德训诚来劝人们自觉节饮和戒酒。

名医席鹊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损寿。”

唐代以嗜酒知名,白居易说“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饮酒过多,丧身之源。”

贸铭《饮食须知》:酒类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不一,其性皆热,有毒。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软体,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夭人寿。

《本草纲目》引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

若夫况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仪锹,周公所以著酒谐,为世范戒也。”

现代科学已证实了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小品是兴致大品则伤身,酒文化虽好,劝君莫要多贪杯。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许多酿酒师和企业都在尝试推出更具特色和新意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酒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品尝,开始了解和欣赏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

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茶酒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及创新的象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