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前言 “不可能”的公式

极致创新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确切地说,对于缺乏实践能力的朋友,特别是对于那些总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是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的朋友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手册。

首先,定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在此处提到的“不可能”这个词,指的是一种极致的创新。那些善于解决“不可能”问题的人,不仅会在做事的方式上创新,也会在思想上创新。“不可能”这个词划定了一个范围,指的是以前从未有人做过,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有一些极度不可能的事情,令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做出颠覆性的突破、4分钟内跑完1英里[1]、对月发射航空器等。我们将这类不可能的事情用大写字母I(“不可能”的英语单词“impossible”的首字母)来表示。

还有一类不可能,我们用小写字母i来表示。i类“不可能”仍然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但是其程度较轻。i类“不可能”指的是那些让人主观上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到这些事——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认为的。

我的亲身经历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我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长大,从小便渴望成为一名作家,然而除了每天奋笔疾书,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名作家,也并未结识任何作家,甚至连一个想要成为作家的人都不认识,我找不到通往作家梦的路径。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连书都很少,我也找不到人倾诉困惑。这个作家梦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不可能。

按照这个思路,想清楚如何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赚钱,也是一种i类“不可能”。与之类似,脱贫致富、克服心理创伤或者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喜剧演员、运动员,甚至取得任何一种世界级的成就,都是一种i类“不可能”。你发现这些成就之间的共同点了吗?那就是通往成功的旅途没有清晰的路径,而且从统计结果来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然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秘诀。我耗时几十年研究这个课题,训练人们克服成功路上的种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认识到,如果你能投入全部身心去完成一个i类“不可能”,或许最后会出乎意料地完成一个I类“不可能”。

因此,虽然这本书是基于很多I类“不可能”的经验而撰写的,但也适用于任何想要挑战i类“不可能”的朋友。

“取得进步”与“挑战不可能”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可能更加危机四伏,也更加枯燥、艰难。据我所知,追求真正的卓越是非常劳神的,唯一比之更艰难的,是根本不去追求真正的卓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会讨论如何应付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有太多这样的书,另一方面是因为,快乐或悲伤只是在挑战不可能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而已,更有意义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开心。

我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明白这一点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入行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就遇上了“挑战不可能”问题。那时候,极限运动——滑雪(包括单板滑雪)、冲浪、跳伞、攀岩等——刚刚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和重力极限运动赛(Gravity Games)刚刚开始举办。国家媒体开始关注这类话题。

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记者深入了解这些运动。这意味着,如果你在具备写作能力的同时,又会冲浪、滑雪、攀岩等其中任何一项运动,就有工作机会。当然,我是哪一项都做不好的,但是我被这些运动深深吸引,非常渴望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我对我的编辑谎称自己会这些运动,并且在接下来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追随职业运动员跋山涉水。

事实证明,如果你不是职业运动员,而你又长年累月地追随那些在高山大海间乘风破浪的职业运动员,你就会打破很多东西。我就打破了很多东西:两根手指粉碎性骨折,两根锁骨骨折,肩袖撕裂,四根肋骨骨折,两只胳膊和手腕断裂成6块,两块膝盖骨断裂,腿上65处骨折,尾椎骨折。除此之外,我还打破了一样东西——自负。

正如我说的,追求不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这些事情加起来,在现实世界里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每次我外出跟踪拍摄,结束后就会被迫躺在床上休养几个月。但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看到惊人的进步。这种进步非常出乎意料,而且很难解释得通。

那些在三个月前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从来没人做到过,看似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做到了,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做到了。“这太令人费解了,”滑雪传奇人物杰里米·琼斯解释说,“早上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晚上就变成可能了。那些被严格遵守的规则,那些从这些(极限)运动诞生之初就存在的规则,那些类似于‘不这样做就会死’的规则,每天都在改变,有的甚至每小时都在改变。”[2]

举个例子。冲浪这项古老的运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水上运动的发展都很缓慢。从公元4世纪这项运动被发明起,一直到1996年的这一千多年里,人类冲浪最大浪高纪录是25英尺[3]。[4]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这已经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再超出这一范围,因为这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5]然而在今天,仅仅过了25年,运动员已经能够在60英尺高的海浪中冲浪,而且有时还会挑战超过100英尺的巨浪。[6]本书的开头,“不可能”被描述成一种“极致创新”,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不只冲浪,几乎所有极限运动都出现了大量极致的创新,这毫无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吸引我的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

当然,运动员每天都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显然需要一个解释。但更重要的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为什么是这些运动员?

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极限运动员,大多是那种不拘小节、好像天生就不招人待见的人。几乎所有我认识的极限运动员出身都很一般,很多都来自破碎家庭,小时候度日艰难,也没受过什么教育。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不可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刷新人类这个物种的极限。

我熟识的一位编辑经常说:“新闻事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因为你偶尔会发现自己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中——如此近距离地见证历史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很难描述和这些朋友并肩作战的感受。他们能一口气喝11杯龙舌兰酒,还能干出很多疯狂的事:把一辆停在滑雪区停车场后面的旧校车当作滑雪跳台,在上面玩跳台滑雪;在结满冰的停车场里,被一辆时速50英里的雪佛兰旧皮卡载着起跳,只为赢得5美元,甚至有人赌他们是否敢豁出命去赤身裸体做后空翻——毕竟想在滑雪城挣够房租并不容易。

然而到了第二天,同样是这群朋友,会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历史,会做到历史上从未有人做到,也没有人相信能做到的事。“这当然很神奇,”托马斯·品钦写道,“但未必不能实现。”[7]

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如何做到的,以及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否也能做到。换句话说,我很好奇这个让人做到“不可能”的公式是什么,我也确信肯定有这样一个公式。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尽管这些成就看似不可能,我却不止一次地见过别人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我弟弟并不会魔术

9岁那年,我第一次见证了“不可能”的存在。那是1976年,恰逢美国独立200周年,我7岁的弟弟创造了不可能。

那是一个傍晚,我弟弟从一个朋友家回来,他从溅满泥浆的牛仔裤口袋里掏出一个直径约1英寸[8]、颜色像消防车一样鲜红的海绵球。他用右手捏着这个球,慢慢地放在左手手心,然后把左手攥紧,举起来向我们展示。他邀请一位观众——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母亲——朝他的手吹一口气,我们照办。当他再次张开手时,我惊呆了——那个球不见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很确信,我弟弟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当然,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让一个海绵球凭空消失并不是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把戏。但当时的我只有9岁,此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戏法,“凭空消失”的魔术真的让我觉得很难理解。

让我难以理解的有两点。

第一,那个球消失了,这是肉眼可见的。第二点则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我弟弟并不是魔术师。

对于第二点,我非常确信。在我和弟弟共同生活的7年中,他从来没做过一件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他从来没让什么东西悬浮起来过,我父亲最喜欢的咖啡杯丢失时,也没有人指责是我弟弟把它传送到了其他时空。因此,尽管我弟弟做到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许他掌握了某些技能,也许他是通过不断练习学会的。

这一惊人的认知意味着,做到“不可能”是有公式的。我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个公式。这就能很好地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事。

我开始学习变戏法,比如纸牌戏法、硬币戏法和海绵球戏法。到11岁的时候,我基本上把本地的魔术商店“潘多拉魔盒”当成了家。我在“潘多拉魔盒”里看到了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是魔术的全盛时代,顶尖的魔术师会定期巡演。也不知道为什么,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总是最后一站——魔术总是在这里被传承下来。这真是天大的好运气。这意味着,魔术世界里的所有人迟早都会来到我的世界。那么,我就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不可能”了。

那些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戏法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不可思议,它背后总有一套可解释的逻辑。也就是说,不可能的背后是有公式的。更神奇的是,如果我自己去挑战不可能,有时候就能学会那个公式。正如我的第一位魔术导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长年累月地练习,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位导师总是喜欢说,历史充满了不可能。人类历史就像一座坟墓,埋葬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创意。譬如飞行这个古老的梦想,从第一幅人类长着翅膀的岩画诞生,到莱特兄弟在基蒂霍克海滩完成第一次飞行而被载入史册,足足经过了5000年。但人类关于飞行的梦想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此后的岁月中,人类又依次实现了跨大西洋飞行、太空飞行,还实现了首次登月。每一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都是因为有人发现了这个公式。我的魔术导师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公式,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会看起来很神奇,但现在你知道了,也就不会被唬住了。”

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的这些想法从未离开过我的脑海。

因此,当极限运动员开始越来越轻松地达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时,我猜想,这背后也一定有某个公式,而且这个公式是可学习的。当然,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骨头断了好几根,还不得不付医药费。事实上,早在弄清楚这些运动员是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之前,我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继续跟在他们身边研究如何挑战不可能,我可能活不了太久。

因此,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投入其他领域进行观察研究。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领域——无论艺术、科学、技术、文化还是商业——我都有涉猎,只为找到那个实现“不可能”的公式。对于个人、团体或者机构来说,怎样才能显著提升比赛水平?如何才能实现颠覆式的突破?换句话说,从切实可行的角度出发,如何才能让不可能变成现实?

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部分都作为素材写进了我的书里。《未来世界》(Tomorrowland)记录了对一些特立独行的创新者长达二十年的调查结果,他们把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黑科技”,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他们创造了未来。[9]《创业无畏》(Bold)讲述了埃隆·马斯克、拉里·佩奇、杰夫·贝佐斯、理查德·布兰森等新贵企业家的事迹,他们用几乎破纪录的时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成功的领域,打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商业帝国。[10]《富足》(Abundance)讲述了一些个人和小型组织如何应对及解决极难应付的全球性挑战,例如贫困、饥荒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巨大的挑战在十年前还只有大公司和强有力的政府才敢触及。[11]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也写进了书里。

我从这些案例中学到了和小时候学变魔术时相同的道理:所有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变成可能,一定都是因为遵循了某个公式。

再次重申,定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在此处提到的“公式”这个词,与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算法”意思是一样的,指的是为了得到同一结果所遵循的步骤序列。虽然本书后面的内容讲解了这个公式的细节,但有几个关键问题应该提前回答。

生物学原理

为什么实现“不可能”有一套公式?这是马上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生物学给了我们答案。

人类经历了数亿年进化,每个人体的基本机能是相同的。在心流研究小组(Flow Research Collective),我们就人体所能展现的最佳机能进行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神经生物学旨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即研究神经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大脑)的运作原理和组合运作原理。[12]也就是说,我们在心流研究小组的课题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在最佳状态下的运转。接下来,我们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对不同对象的训练,受训者中不仅有美国特种部队的成员,也有《财富》世界100强公司的高管,还有普通大众。因为这些训练是基于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展开的,因此对每个人都有效。

我们在心流研究小组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个性是无法复制的,能复制的是生物机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时候人们能找到激发自己巅峰表现的方法,就会觉得这套方法对其他人也管用,但事实上很少会这样。

更常见的情况恰恰相反。

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激发巅峰表现力的关键特质(比如风险承受能力或性格内外向程度)是由基因编码决定的,这是一个神经生物学过程,很难改变。再加上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因此,对我有效的方法,对你却基本不奏效。

所以个性是不能复制的,但生物机制可以,这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中形成的共同特质。这向我们揭示了实现不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能深入个性之下,深入那些能够激发我们巅峰表现的、柔软的,往往也是主观的心理活动之下,并且破解基础神经生物机制的奥秘,那么我们就能挖掘出一套激发巅峰表现的机制。基础生物机制是进化而来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都拥有这样的机制。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实现不可能的生物学公式是什么?

答案就是心流。

心流被定义为“一种最理想的意识状态,该状态下人们会呈现出最佳的自我感觉和外在表现”。[13]心流是人类为了取得巅峰表现而进化出的一种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在哪个领域,每当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时,心流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流背后的神经生物学原理即为“不可能的艺术”背后的运作机制。

当然,仅仅将心流描述为“最理想的意识状态”并不能让我们对此有深刻的理解。更具体地说,“心流”这个术语描述的是我们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时,那种全神贯注的、忘我的甚至感受不到周围一切的状态。你的行动和意识合二为一,自我意识消失,时间似乎静止了。在这种状态下,你的外在表现会突飞猛进。

但心流对体能和精力的影响非常之大。[14]在心流状态下,在体能方面,力量、耐力和肌肉反应灵敏度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疼痛感、消耗感和疲劳感都会显著减轻。

此外,心流会在认知层面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的动机和生产力、创造和革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同理心和环境洞察能力,以及合作与协同能力在心流状态下都会得到显著提升。一些研究发现,心流状态下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是平常的500%。

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能够强化这些能力的特殊意识状态呢?

为了生存,大脑在进化中被不断重塑。进化本身是由可用资源驱动的,资源的稀缺性一直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因此这成了人类进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对于这种威胁,人类只有两种应对方法,要么去争夺日益减少的资源,要么去探索,用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去创造新的资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心流可以提升人类的上述技能,因为这些技能恰恰是进行战斗或逃跑、探索或创新所需要的能力。由于实现不可能是极致创新的一种形态,所以人们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时,总是处在心流状态。心流对极致创新的作用就像氧气对呼吸的作用一样,是完成这个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不过,关于心流的内容我主要会在其他的书中阐述。

虽然本书的内容会涉及心流,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一个重要的观点:当你要挑战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时,心流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毫无疑问,实现不可能——实际上也就是显著地提升自己的表现水平——是需要心流的,但同时也需要通过训练来强化心流所能激活的技能: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甚至略微自相矛盾,但是通向不可能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需要在非心流状态下前行很长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为了能自如地应对心流状态所带来的能力猛增,我们需要特别扎实的基础。汽车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撞墙,会把保险杠撞瘪;但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撞同一堵墙,后果就比撞瘪保险杠严重多了。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心流。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尚未提到的其他原因,本书将重点研究四种认知能力——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你将会了解为什么这些技能对于巅峰表现至关重要。我们将会剖析这些能力是如何通过大脑和身体运作的,这些研究成果将帮助我们在通往不可能的道路上急速前进。但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从哲学角度对这些人类共有的能力进行思考。

巅峰表现是一场无限游戏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用“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来形容我们在地球上生存和活动的主要方式。[15]正如其字面意思,“有限游戏”是有边界的,其结局和玩家数量是有限的,每个人都要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最终会有赢家和输家。国际象棋或跳棋都属于这类游戏,政治、体育和战争也属于这类游戏。

无限游戏恰好相反。无限游戏没有明确的赢家或输家,没有确切的比赛周期,也没有固定的游戏规则。无限游戏的领域是可变的,玩家的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游戏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游戏延续下去。艺术、科学和爱情都属于无限游戏。最重要的是,巅峰表现也属于一种无限游戏。

巅峰表现不是靠竞争赢得的。在这场游戏中,没有固定的规则,也没有固定的赛程,赛场的大小取决于你选择过怎样的生活。

巅峰表现是一场无限游戏,但也不完全是,它是一种不寻常的无限游戏。你或许有一定的赢的概率,但输的概率基本上是100%。哈佛大学杰出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这样解释的:“人类个体一般都远未达到极限。人们囿于自身习惯,从未将与生俱来的诸多能力发挥到极致。人的精力并未得到充分使用,其行为表现也低于巅峰水平。在基础学习能力、协调能力、自律和自控力等任何你能想到的方面,人的能力就像癔症患者的视野一样被压缩了。然而,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为自己辩解,因为癔症是一种疾病,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对自己整个人的习惯性自卑。这糟透了。”[16]

詹姆斯认为,我们之所以没能发挥出全部潜能,是因为没有养成发挥潜能的习惯。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沿袭错误的路径。我们没能正确地对待游戏。这真是太糟糕了。

上述詹姆斯的话出自他19世纪末的一部著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如果把历史的镜头拉到离我们更近的距离,你会发现,2002年,编剧查理·考夫曼在电影《危险思想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的开头也说过类似的话:“年轻时,你的潜力是无限的。说实在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做成。你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也可以成为迪马吉奥。直到某一天,你身上的可能性消失殆尽,你没能成为爱因斯坦,你只是一个无名之辈。那真是糟糕的时刻。”[17]

那么,我们能确信的是什么呢?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而1/3的时间都要用来睡觉,因此如何利用其余2/3的时间,就成了唯一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你没能成为一名成就卓著的物理学家或者打破纪录的棒球运动员,就是人生这场无限游戏的失败者?并非如此。但如果你不全力以赴,不去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样的不可能——你就是失败者。

每个人都能做到远远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这是我花费毕生时间研究巅峰表现所得到的最主要的结论。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非凡的可能性。但是,这种非凡的能力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展现,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推向能力的极限时,它才会出现。因此,只有远离舒适区,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才能发现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打破不可能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尝试打破不可能,无论这件不可能的事情是什么。

这也是说巅峰表现是一场无限游戏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也是这本书的核心部分所描述的四项技能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动机能让你投入游戏,学习力能帮助你持续参与,创造力能为你指明前行的方向,而心流则帮助你火力全开,超越所有理论标准和预期。朋友们,这才是真正的不可能的艺术。

欢迎加入无限游戏。

注释

[1]1英里≈1.6千米。——编者注。

[2]Jeremy Jones,author interview,2012.

[3]1英尺≈30.5厘米。——编者注。

[4]Matt Warshaw,The Encyclopedia of Surfi ng(San Diego:Harcourt,2005),79.

[5]Susan Casey,The Wave(Farmington Hills,MI:Gale,2011),14.

[6]Outside TV did a great little doc about surfi ng the hundred-foot waves of Nazaré,in Portugal.See “The 100 Foot Waves of Nazare,” Outside TV,June 16,2016,

[7]Thomas Pynchon,Gravity's Rainbow(New York:Vintage,2013),735.

[8]1英寸≈2.5厘米。——编者注。

[9]Steven Kotler,Tomorrowland:Our Journey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New York:New Harvest,2015).

[10]Peter Diamandis and Steven Kotler,Bold:How to Go Big,Create Wealth,and Impact the World(New York:Simon&Schuster,2015).

[11]Steven Kotler and Peter Diamandis,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New York:Free Press,2012).

[12]Flow Research Collective(website),www.fl owresearchcollective.com.

[13]Mihaly Csikszentmihalyi,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Perennial,2008),4-5.

[14]For a complete breakdown on fl ow's impact on performance,see Steven Kotler,The Rise of Superman:Decoding the Science of Ultimate Human Performance(New York:New Harvest,2014).

[15]James Carse,Finite and Infi nite Games(New York:Free Press,1986).

[16]William James,“Energies of Man,”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view(1907),15.

[17]Chuck Barris,Charlie Kaufman,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Miramax,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