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自恋模式:你的父母自恋吗

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超乎寻常地关注自己,无时无刻不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尽管他/她的有些行为看上去是为别人着想。本书所描述的这种持续性极端的自我行为,就是破坏性自恋模式。

以下为破坏性自恋模式的一些表现行为和态度,阅读并思考哪些特征与你父母的行为相吻合——只要你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与这些内容大部分吻合,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痴心妄想:这种父母不切实际地追名逐利,贪恋权贵。他们想要赢得一切,自认为知道什么才最适合别人,丝毫没有自知之明。

控制欲强烈:这种父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操控师,所有人都是提线木偶,应该任其摆布,以满足自己的所想所需。他们不认为别人是与自己不同的独立个体,总是希望并要求别人优待自己,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别人的需求之上。

缺乏同理心:这种父母常常无视自己批评、贬低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却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每当出现差错或无力回天时,他们总是将原因归咎于别人。

双重标准:这种父母意识不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希望别人乐善好施,自己却不懂得知恩图报;喜欢发号施令,希望所有人都百依百顺;希望别人能对自己的需求心领神会;总是打探别人的私事,教育别人该怎么做,而且从不尊重别人的私人财产和界限。

内心匮乏:内心匮乏的人总会抱怨世态炎凉、命运不公,总是觉得自己被剥削、被排挤、被轻视。内心匮乏的父母会自我贬低,但是有人真正对他们自我贬低的话语表示认同时,他们又会感到伤心愤懑。他们贬低自己,其实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

寻求存在感:这种父母经常表现出引人注目的行为举止,比如:高声说话,喋喋不休,在房间里吵吵嚷嚷,打扮得花枝招展,总是故作姿态。

渴望被欣赏:这种父母渴望得到众人的认同和赞赏,借此展示自我价值和优越感。他们总是自吹自擂,积极回应别人的恭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却没发现这些只是客套话。

情绪贫乏:自恋的父母很少表达和体验其他情绪,通常只会愤怒和恐惧。他们深谙各种描述情绪的词汇,却体会不到喜悦、快乐等情绪。

嫉妒:善妒之人的言语之中透露出对他人的憎恨,嫉妒别人功成名就。这种父母认为别人都德不配位。嫉妒会吞噬他们的内心。

蔑视:蔑视也是一种优越感,这种父母总是把周围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假如觉得一个人毫无价值,他们就会诋毁他,比如认为穷人不配得到帮助。

自大:自大就是自视高人一等,交流时盛气凌人,让对方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而自恋型父母从未因此羞愧不安,而且言谈举止间经常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优越感。

内心空虚:内心空虚的人认为人际交往只是图一己之便,并不愿意真心对待他人。这类人很难建立和维系有意义、令人满足且持久的人际关系,他们在独处时非常焦虑,非常渴望社交。

亲职化:亲职化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对父母的身心健康负责,这种观点有悖常理。亲职化常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之中,比如:“如果你在乎我,你就应该……”“只要你……,你就是我的乖孩子……”“难道你不希望我关心你吗?”“你应该……,那我就高兴了。”“你让我很失望!”“你就不能照我说的做吗?”等等。

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这类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比如希望孩子文武双全或者在各方面出类拔萃。孩子必须成功,否则家长就会非常失望。但他们对孩子的需求和心愿却漠不关心,充耳不闻。

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和需求:这类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容不下任何批评或反对意见,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永远是完美的。假如孩子对父母有所不满,或者发现父母也会犯错误,他们就会恼羞成怒。

利用他人:这类父母不认为他人是独立、与众不同、有价值的个体,他们常利用他人为自己谋利,常表现为爱占别人便宜、控制欲很强、总想着不劳而获。

通过阅读,你已经意识到,你的父母可能很符合以上一些描述。假如你认为父母的许多特征非常符合自恋的表现,那么请继续阅读下文,更好地探究你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这影响时至今日于你依然如影随形。接下来,你会了解到各种类型的自恋型父母,你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或许正符合某种特殊的类型。但是切记,这些描述和分类仅供参考和讨论,并不能作为绝对的评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