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阴如水 光阴如火,我们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 光阴如火 只唱一生:中国当代民谣小史
- 郭小寒
- 1716字
- 2024-02-07 15:13:26
2015年10月25日,工人体育馆,野孩子乐队二十周年音乐会现场,最后大舞台的屏幕上打出了张佺的这样一段话:“如果不提二十周年,我真的没有意识到有一件事情让我身在其中那么长的时间。所有过去的失败和骄傲,所有的聚散离合,就像是发生在昨天。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奢望下一个二十年后我们还能坐在台上,像我们年轻时总会想起的诗句那样,光阴如水、光阴如火,我们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当时的我坐在台下听到这句话,全身汗毛竖起,喜欢民谣这二十多年,这句话一下子就点明了我心中民谣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古希腊寓言说的那样,“音乐是保存记忆最好的方式”,民谣一直在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给予更有序的展示,或者更浪漫的升华。这些民谣音乐可以更精准地表达出我们平时可能心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那些感情,或者是它能够很好地记录一些我们可能即将遗忘的宝贵瞬间。而这些丰富的情感弥补了我们生活的一些空白,也适当地为我们的生活做出了一些留白。如果没有这些民谣的记录,我们可能会忘了发生在昨天的事,甚至是忘了我们当下在做的事,以及会忘了我们未来必须要去做的事。
梳理中国当代民谣的发展过程,也是梳理这些民谣音乐人人生故事的过程。在不同的民谣歌者的作品里,我们能够看到生活的很多不同方向的样貌,比如在“野孩子”的音乐里,听到的是人跟土地之间深情的连接;在老狼的音乐里,能感受那些闪闪发光的纯真年代;在“五条人”的音乐里,能触及一个个鲜活的世间小人物;在程璧的音乐里,可以抓住那些转瞬消失的美好……
2020年,我出版了第一部关于中国民谣的作品《沙沙生长——中国当代民谣走唱录》,我主观地以个人经历和青春回忆出发,记录我和民谣音乐人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本书出版之后,收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但也有一个声音是:“中国的民谣(音乐人)不止你写的这些,还有其他很多人,他们为什么没被写进去?”我觉得这样的意见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鞭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写作者书写中国民谣,我自己也要把《沙沙生长——中国当代民谣走唱录》作为开始而不是总结,步履不停地继续去观察、探寻和记录。
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做了更多朴素踏实的采访和梳理工作,更沉静广泛地聆听和学习,重新梳理了中国民谣的这些人物、历史和作品,希望可以用更客观平实的方式展现中国民谣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呈现的不同的样貌和肌理,不同地域的生活与音乐风格的关系,以及我们最隐秘的内心与民谣音乐的共鸣。这一本和中国民谣相关的小史有幸在金兆钧老师主导的“华语流行音乐坊”系列丛书里出版,我也斗胆引用张佺老师的诗句,以“光阴如火,只唱一生”为其命名,在此感谢金兆钧老师及张佺、老狼、周云蓬、小河等诸多前辈的一路关照,还有好友甘勇的编辑支持。
再次梳理书写中国当代民谣小史,我以两个章节呈现。第一个章节是“关于时间的歌”,采用了“三十人三十曲”这样一种表现方式。它本来是一种演出形式,就是三十个人只用一把木吉他,每个人唱一首歌来完成一场演出,非常经典,我觉得它也很适合民谣。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来自哪里,有没有代表作,你在舞台上只有这一把吉他和一首歌的时间,你要通过它去展现你的音乐。我选择了三十位在中国当代民谣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史,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编年梳理,辅以一些尽可能客观的音乐介绍和评价,希望这个章节就像一个朴素而有力的“三十人三十曲”的舞台,为大家呈现出民谣最本真的质感和张力。
另外一个章节叫作“看得见民谣的城市”,是记录我以往经历中跟着民谣音乐走过的中国的不同城市和乡村。这个章节以我自己与民谣相关的走唱经历出发,它可能更主观,但是可能更有一些内心的波澜。在这些第一人称的行走和观察中,我得以感性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土、不同民情给予民谣和音乐人的不同养分,也更真切鲜活地体会到民谣音乐的地缘性,以及音乐与世间万物的连接。
我一直认为,一曲曲民谣就是一部部历史,它抽象总结了我们的生活,并展示以非常多元化的面貌,这些音乐始终是鲜活的、流动的、有趣的,它提醒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可能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回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音乐的流传比它在诞生的一刻更加重要,这些音乐和音乐人不仅记录了时间,终将有一天也会超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