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苯教的历史分期问题

关于苯教历史的分期问题,藏族历史上佛苯两界各有说法,其争论源于对苯教历史发展历程的不同视阈。

一般而言,苯教徒对苯教历史的分期类似于佛教的前、后弘期分期法,将苯教历史分为前弘期、中弘期、后弘期三阶段。

悉补野政权早期自聂赤赞普开始的“天墀七王”时期,苯教在吐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第2代赞普木赤赞普时期,苯教的地位崇高,据史料记载,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就是由苯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直到第7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苯教才遭到了迫害。据苯教史籍《苯教志》等记载,由于苯教徒在王室的权力构成了对王权的威胁,赞普驱逐了苯教徒,毁灭了苯教。这是苯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难。苯教史家将苯教的始创到止贡赞普灭苯叫作苯教的“前弘期”。在此期间,苯教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一些祈福消灾、祓祛邪恶的原始仪式。

止贡赞普卒后,苯教又有所发展,至7世纪的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苯教一直是象雄和吐蕃唯一的宗教;赞普身边有苯教师“孤辛”(Sku-gshen)一职,根据吐蕃的传统,每位赞普登基以后,必须推举一名苯教高僧叫作“孤辛”(相当于国师),并要为其建立一座叫作“赛康”(Gsas-khang)的寺庙以做供养,赞普处理军政大事甚至是赞普王位的继承,都需要孤辛的参与。“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三岁一大盟,夜着诸坛,用人、马、牛、闾为牲。”可以看到在吐蕃后期苯教的一些祭祀仪式在盟誓中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以代天行事的方式来控制王室。可见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宗教信仰仍以苯教为主。其后,松赞干布征服了象雄,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提高和强化自己天神之子赞普的地位,一改过去崇苯而转为崇信佛法,藏族教法史上记载松赞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松赞引进了佛教,开始了苯教与佛教并存的时期,这种情况持续了100多年,直到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

8世纪中叶,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是个笃信佛教的赞普,他坚决采取了兴佛抑苯的政策。他从印度迎请来寂护和莲花生两位佛教大师来吐蕃传教,建桑耶寺,翻译佛典,剃度僧人。莲花生和寂护来到吐蕃后,一方面把苯教众多的神祇都收归为佛教的护法,诸如四魔女、四叉女、四神女被佛教收为十二丹玛女神,并吸收了苯教的许多仪规,形成了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陌生的佛教才开始被藏族社会认识。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佛苯进行辩论,苯教失败,赞普将苯教徒流放到阿里,下令焚烧苯教经典,强迫苯教徒改宗佛教,禁止苯教的杀牲祭祀等活人为死人所做的祈福仪式,对苯教采取坚决消灭的政策。导致了苯教史上的第二次大法难,苯教史家将止贡赞普灭苯至赤松德赞灭苯这个历史阶段叫作苯教的“中弘期”。

由于苯教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未能复兴。大约在9、10世纪之间,3名尼泊尔香客在桑耶寺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苯教经典,揭开了苯教复兴的帷幕。18世纪,安多嘉绒的苯教学者贡珠扎巴将其汇总编目,撰有《雍仲苯教遗训目录·十万日光》。19世纪后藏学者尼玛丹增又重新编目,将其分成《丹珠尔》和《甘珠尔》两部,统称《苯教大藏经》,苯教《甘珠尔》共157部,《丹珠尔》380部。苯教史家将赤松德赞灭苯至今叫作苯教的“后弘期”。目前,在藏区共有218座苯教寺庙。这一数据是1999年被正式批准并登记在册的苯教寺庙,目前总数应该超过300座。

在西藏历史佛教界,对于苯教历史的分期与上述迥然不同,他们把苯教历史分为笃苯、伽苯和觉苯三阶段。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有直贡噶举创立者觉巴·吉典衮和格鲁派著名学者土观·洛桑确吉尼玛二人。

“笃苯”指原始苯教。它是苯教的原始形态,与西部地区的萨满有很多相似之处,曾存在和流行于民间。其内容包括“下方作镇压鬼怪,上方作供祀天神,中间作兴旺人家的法事”的巫术,后被苯教徒纳入其系统思想体系。

“伽苯”是在“笃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从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勃律、波斯、印度等地的宗教中吸纳了许多成分,融入了“笃苯”中。苯教开始有了教义、正式仪轨和宗教组织,尤其在与印度教的大自在天派相结合中,形成了“伽苯”的理论核心。从此,苯教结束了以前那种只重巫术、缺乏理论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觉苯”意为“翻译苯”。它是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和苯教斗争的产物。自佛教传入藏区后,由于受到吐蕃统治者的打压,苯教逐渐失势。为了生存,苯教便将佛教的名相注释、各种经论、见地义理、观修仪轨等融于苯教学说中,以充实苯教的内容,并最终使它演变为佛教化的苯教。主要以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杰伟强久为代表。当时,杰伟强久等人将佛经中的《十万般若经》译为《康钦》,将《二万般若经》译为《康穷》,另外佛教的《五部陀罗尼经》被译为《黑白济龙经》,这些经书后来都成了苯教的著名经典。

对于佛教界的分期法,苯教徒极力反对,因为此说有损于苯教的正统性。

现代藏学界从宗教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将其归纳为原始苯教、雍仲苯教两类。

“苯教”并非和辛绕弥沃的理论同时产生,大概在石器时代,辛绕弥沃出生之前,西藏各地就已经盛行着各种各样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统称为原始苯教的多神崇拜,这个时期被藏地学者称为“多苯时期”或“笃苯时期”,有“龙苯”“赞苯”“祭苯”“占卜苯”“招财苯”“魔苯”“沐浴苯”等30多种原始苯教。原始苯教的巫师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这表明“苯教”一词其含义涵盖范围非常广,原始苯教和流传于中亚、东北亚、美洲印第安部落的萨满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辛绕弥沃在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教法并创建了新的宗教,使苯教得以统一。这个新的宗教叫作“雍仲苯教”,它有别于原始苯教。学术上一般把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也称作苯教,以左旋雍仲为标志。

就辛绕从象雄来蕃地传教的历史而言,此时他已经有系统的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西藏的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辛绕弥沃并没有直接废除原始苯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苯教中的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直到现在仍然被藏地的一些村民用于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以上所谈的原始苯教的世间法被雍仲苯教列为“因四乘”:“恰辛”“囊辛”“车辛”“什辛”。辛绕弥沃另外融入了他自己创立的教法“果四乘”和“无上大圆满乘”后,将这一理论总结为苯教“九次第乘”。另外,原始苯教中杀牲血祭等劣习遭到了辛绕弥沃的反对,他将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状,用来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这些被称为“朵玛”和“酥油花”,不仅被苯教徒而且被佛教徒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