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选三)

三月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1]

光风转蕙百馀里[2],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3],摇摇锦旗夹城暖[4]

曲水飘香去不归[5],梨花落尽成秋苑。

八月

孀妾怨长夜[6],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7],向壁灯垂花。

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十二月

日脚淡光红洒洒[8],薄霜不销桂枝下[9]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解读】

《三月》章。一、二背景,言皇都满眼春色,花红柳绿。三至八言戎装之宫嫔浅扫蛾眉,张旗摇摇,经夹城而向曲江游春。末二言娥嫔鱼列,曲江游赏而香飘处处,待至梨花落尽,则曲江亦同秋苑。诗以京师帝宫三月游赏为背景,极写长安草薰风暖,踏青游春之乐。

《八月》章。八月长秋,孤居之女子长夜怨思,征夫独客则羁旅梦归。蟢子网织,灯花暗结,愁人心中悲苦而仍存喜吉之望。此旧注皆未及,故下特明点之。

此檐虫,蟢子也,蜘蛛之属,亦称喜子、喜蛛。北齐刘昼《新论·鄙名》:“今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权德舆《玉台体》十一:“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蒿砧归?”按“蒿砧”,夫也。《玉台新咏·古绝句》:“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吴兢《乐府解题》云此“隐语”,首句蒿砧,趺也,谐“夫”;二句“山上复有山”,言“出”也;“大刀头”有环,谐“还”;“破镜”云云,则言月半也。诗云“夫出,月半可还”。是八月孤妇怨思,见蟢子缉丝而望夫之归。

“向壁垂灯花”,即灯花暗结,俗与蟢子织网,喜鹊噪叫同为吉兆。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此民俗,古时习知。《西厢记》五本一折:“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二十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是八月伤秋,然孤妇、独客仍存希望也。

《十二月》章。言冬日日光已淡,虽桂枝下之薄霜,亦不能销去;然和暖之气,依稀已至,严冬将解,且看白日暂长而夜间暂短也。

此李贺元和三年(808)参加河南府试,应试之作,据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说。


[1] 舞衿(jīn):谓舞衣。衿,衣之交领,亦作“襟”。

[2] 光风转蕙:言雨停日出,春风吹拂,春草摇漾。《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些。”王逸注:“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3] 宫妓:即宫女,以宫女能歌善舞故称,非指出卖色相者。

[4] 夹城:两边筑有高墙之通道,此指兴庆宫通往曲江池之复道。《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于长安广万花楼,筑夹城至芙蓉园。”

[5] 曲水:即曲江。薛能《寒食日曲江》:“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

[6] 孀妾:犹孀妇,即寡妇;此指寡居即孤居之妇,与下“独客”对举。

[7] “傍檐”句:言蟢子于屋檐织网。缉,原为析麻、绩麻,此引申为织网。

[8] 日脚:日头穿过云隙斜射下之光线。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或言日脚为太阳移动,非。

[9] “薄霜”句:言桂枝下薄霜未销。谢朓《芳树》诗:“霜下桂枝销,怨与飞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