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后疫情时代的金融迷局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限于金融史和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要研究当下的金融问题和金融现象,预测金融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观察微观金融,研究不确定环境下各金融要素的运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的十九个棋局》具有鲜明的金融现实主义特色,是一本聚焦当下发生的金融事件、剖析金融各领域的运行规律、解答金融难题并探究金融未来的好书。
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界各种挑战和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尽管如此,2020年初开始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仍让人猝不及防,其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均出乎意料,更严重的是,人们对这种肆虐全球的病毒至今仍所知有限。疫情急剧扩散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度下跌,2020年3月中旬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单日最高涨跌幅绝对值均超过9%,美国股市在8个交易日内发生4次一级熔断,一度出现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双下跌的异常情况,连一些见识过大风大浪的世界级著名投资人也惊呼“活久见”。
此次疫情暴发前,世界经济已经面临了许多严重问题,在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供应链遭受人为阻断。疫情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链条进一步断裂并不断向上下游各个节点传导,引爆了诸多潜在风险点,可谓“灰犀牛遇见黑天鹅”。在传统金融理论看来,地震等自然灾害虽然短时期冲击经济,但灾后重建又会爆发出巨大的刚性需求,而战争则会刺激当期需求。此次疫情则不同,不仅当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呈断崖式下降,而且还不会带来“灾后重建”,它是对供给与需求的双向抑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疫情带来的问题极为复杂,提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如何应对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出台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实施了非常规降息等政策工具,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跟进,试图将风险降到最低,达到损失最小化,但也留下转嫁风险的嫌疑。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而言,如不采取正确的紧急应对措施,就有可能真的“被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无不历历在目。
历史是深厚的掩埋,唯有时间能淘汰掉多余的泥沙,露出事物的真面目,可有些事情不能等,必须分开泥沙、拨开迷雾去找寻真相。本书的重点,就在于探讨金融真相,找寻金融对策,对于金融这个国家的“高边疆”和“第二国防”,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离不开金融,应把“稳金融”放在第一位。如何“稳金融”?书中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比如,改“供氧输血”为“供氧造血”,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扩大有效投资,加快经济“体能恢复”;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不简单重走老路,而要“穿新鞋走远方”;引领平台经济和资本向善,使科技创新反哺实体经济,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在疫情深度影响的至暗时刻,救企业就是稳就业、稳预期,也是救金融自己,金融机构唯有与企业同舟共济才能走过寒冬。
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亚马孙河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而是微生物界向人类发起的一场重大挑战,对全球化的冲击远远超过“蝴蝶效应”引发的局部“龙卷风”。此次疫情又恰好发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因而被赋予了更多复杂属性。美国外交家亨利·基辛格断言“新冠肺炎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疫情期间一些国家的政府纷纷强化国家权力、加强民族主义,得到了本国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疫情过后一些政府可能会不愿意放弃这些新获得的权力,所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疫情之后可能将留下一个开放、繁荣与自由都倒退的世界,悲观者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持开放还是封闭的态度?本书作者认为应当继续坚持开放的方针,别让“不差钱”贻误“稳外资”大计。不过,作者更强调从“引资”到“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知名品牌、国际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形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意识,这样的看法无疑更加理性和务实。作者还预见,全球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国超大的金融市场+中国自身产业转型的需要是一个十分漂亮的“三合一”,这将是挑战之下的难得机遇,是应对挑战必须抓住的机遇。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最终也会像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大疫情一样成为历史。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除了会对经济全球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进行思考与重新抉择外,还将会对数字金融等有更多的思考与认识,这是本书探究的另一个重点。互联网诞生至今虽然只有短短50年,但它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革命性的,以互联网为平台,数字货币、区块链等触角已伸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同时也提醒大家,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人们都必须警惕“赢者通吃”的问题。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一句话,金融“招数”不在于多么高深复杂,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是试金石。一段时间以来,从金融理论到金融实践都有背离金融本性的趋势,出现向技术化、复杂化无限蔓延的极端。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济管理和金融实践经验的领导和学者,本书作者力避烦琐与深奥,析事入理,举重若轻,文风清新简明,又结合中外实例,使文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曾获冰心散文奖等重要文学奖项,深具文学修养,古今中外诗文信手拈来,于画龙点睛处无不恰到精妙,成为本书另一大特色。
在出版这本书前,作者还出版过《金融战国时代》《财富问号》《金融的十九张面孔》等金融方面的佳作,深受读者欢迎。作者将本书所汇集的19篇文章称为“金融软文”和“金融随笔”,我觉得后者更加准确。“随笔”不是随便之笔,而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之笔,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指挥若定,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基础之上的,微言大义、要言不烦,故而能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关注重大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实践,有思想、有预见、有依据,读起来生动活泼,相信这样的好书正是读者所期待的!
陈忠海(中国金融文史学家、作家)
2021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