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
- 吴冰
- 3235字
- 2023-10-09 10:42:04
内在动机
动机是指为行为提供能量和方向的驱动力。也就是说,“做什么”及“如何做”是由动机驱使的。例如,饥饿感会促使你寻找食物来填饱肚子,疲劳感会促使你睡觉。在生活中,人们会很自然地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很少有人会问自己:我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人们的行为和动机是相互矛盾的。
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中年男性来访者。在这样的年龄,如此直白地坦言他对妻子的爱,实在不多见。他告诉我,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当他的妻子加班时,他会感到心痛,他不忍心看着妻子因为加班而日渐憔悴。于是,他大发脾气,摔东西,要求他妻子不要再加班了,他甚至不再做家务了,而是把家务留着,等到晚归的妻子回来,由妻子来做。当我问他为什么把家务留给妻子做时,他说:“我心疼她,怜惜她,希望她少加班,多休息,如果把家务留给她做,她就能早点回家。”然后,我转向他的妻子:“你丈夫的行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妻子哭着答道:“我觉得他不理解我,他在为难我,我这么忙了,他还发脾气,把家务留给我做,他一点也不体谅我。”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的动机是爱护妻子,他想传递关心和爱,而他的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却截然相反。妻子感受到的是丈夫不理解她、为难她,因此,他们的夫妻关系变得糟糕和疏远,原本丈夫希望传递的关心和爱并没有如愿抵达。这就是行为和动机之间的冲突。
我们通常不会有那么多的自我意识,时刻知晓自己的动机是什么,但是,通过你的行为和行为的方向,你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表达了什么,你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这两者是否一致,特别是当你的目的没有达到,并且引发了很多麻烦和痛苦时,自我观察和探索就变得特别有必要。
内在动机的不同部分可能分别来自意识和无意识,这些不同的部分会发生冲撞,引起精神内耗。请让我用一个片段来说明。
牧新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周末已经过去一天了,他宿舍的同学们都完成了作业,大家结伴出去看电影,他也想去,但是,他的内心有两个声音。
声音一: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电影,周末了,就应该休息一下。
声音二:我还有很多作业没完成,我必须留下来写作业。
牧新做出了选择,留下来写作业,但是,他在宿舍里,想到自己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电影,心里很难受,他责备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先写完作业,失去了和同学们出去玩的机会。然后,他想为自己买一件游戏的周边产品安慰自己,但他没有想到,一直到同学们看完电影回来他还在刷手机,他的作业被抛诸脑后。
在这个片段里,牧新一开始就陷入了冲突之中,一个声音说,你需要休息,另一个声音说,你需要写作业,这两个部分冲突了。虽然他做出了留下来写作业的选择,但是这个冲突,在没有被意识到的情况下仍然在继续影响他,他的决定是他的意识层面做出的妥协,他留下来后依然感到不舒服,结果是,他待在宿舍里(部分地满足了他想完成作业的愿望),实际上,他在宿舍里逛了手机商店(部分地满足了他想去看电影、休息一下的愿望,对抗了他想完成作业的愿望)。
这一切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称之为潜意识冲突。
那么,如何让潜意识冲突意识化呢?这是一个逐层分析的过程。分析冲突的过程包含三个步骤:(1)哪些部分在冲突中?(2)它们为什么发生冲突?(3)冲突发生时,冲突者的内心过程(情绪消耗或精神内耗)。
(1)冲突的两个部分是什么。
A:看电影、休息一下的愿望。
B:完成作业的愿望。
(2)冲突的两个部分是因为什么冲撞的?
A:看电影、休息一下的愿望是牧新的内心在回应自己的需要。
B:完成作业的愿望,是牧新的内心在回应父母、老师或者学校的要求。
(3)冲突发生时,牧新的内心过程。
牧新在更早期的学习生活里,学习一直都是在父母的监督之下进行的,他自己虽然也想学习,但是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安排和监督之下,不得不学习,他的学习动机相对比较弱。于是,当他人的要求成为动机时,它和牧新自己想看电影、休息一下的动机就发生了冲突。
当冲突发生时,人们通常会用妥协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这里,牧新的妥协方式就是留下来写作业,但他没有完成作业,他做了其他事情。牧新的妥协方式并未解决他的冲突。
牧新既想完成作业,又想和同学们出去看电影并得到休息,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牧新如果留下来写作业,就好像当年他的父母监督他那样,他感到丧失了自主性,被监督的感觉还会使已经成年的他感到自己很渺小,体验到无能和被控制的感觉,他会因此感到羞耻、生气和挫败。
如果牧新选择了出去看电影,那么他也会感到痛苦,因为完不成作业,他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对学业也有影响,而且,他内在的父母批评的声音也会在其内心响起,他会感到内疚、感到愧对父母,同时,他也会因为即将被老师批评,以及学业影响带来的威胁而感到焦虑。
内在的不同部分发生冲撞,比如A和B两个部分的冲撞,是因为它们互相不认得彼此,互相之间产生了割裂,我们称这个现象叫“分裂”。
分裂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保护我们的作用。并且,它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心智中的心理现象。
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师托马斯·奥格登(Thomas Ogden)通过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关于偏执—分裂位[3]的理论将分裂理解为,一种没有主体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描述可能过于专业,通俗地讲,心理状态的各个部分散落在那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处于互相隔绝的状态,而这些部分就好像一间房子里有很多东西,但是,这间房子里没有主人,没有人来管理里面的东西。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住处,它可能大小不同,但是它一定有四面墙壁,有一个门通向外界,当你回家关上门后,你知道在这间房子里面的东西是属于你的,而这间房子外面的东西是不属于你的。那么,我就可以用这个比喻来描述你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统整感和管理感,你完全知道这间房子里的东西是属于你的,如果你把属于你的东西放到别人家,你也可以识别出那件东西是你的。这种统整感在心灵管理层面叫作整合功能,它是一种存在于每个心智健康的人心中的心理功能。
分裂可以发生在你自己的内部,你是心灵这间屋子里所有东西的管理员,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作:自我。正如以上我举例中提到的,自我管理着内部和外部,自我要分辨什么是你内部的?什么属于外部?自我还要管理什么是过去的?什么是现在正在发生的?避免你用过去的方法来处理现在的状况。自我做的工作很复杂,它的职责是将你的体验、感受、想法和观念统一管理起来,以保证你能够执行良好的功能以应对外面的世界和你内部的状况。自我运行着复杂的功能,保证我们不仅能生存,还可以生活得比较好。当自我的执行功能没有运作得很好时,就会产生内在冲突。
分裂还可以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这是个体将自己内心的体验、想法、愿望、匮乏和观念中的某个部分通过“我认为是你……”放置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等心理防御机制,分裂是这个过程的基础),当你认为对方就是自己认为的那样时,会引发对方和你产生互动(如辩解、反驳或认同),并且很多时候,都会引起一致性的反应[4]。这样就发生了人际之间的冲突。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遗留一些没有发展和整合好的部分,这些分裂的部分就导致了冲突以不同的程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分裂使得我们以刻板的方式处理事情,应对他人和环境。
分裂是一个人在过去的(旧的)结构里保持安全感的方式。
就像蜗牛需要壳一样,没有壳的保护,蜗牛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要善待那些被我们分裂出去的部分和他人抛给自己的部分,也就是说,不要把分裂看作个体不负责任的行为去责备,而应将其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去了解、理解。
虽然分裂是我们用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仅仅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会失去与现实的接触,现实就会以你以为的方式在你的内心引发冲突。比如,一个人在心里认定自己是不够好的,没有能力的,这肯定不是现实,现实是这个人有一些好的部分,在某些方面是有能力的,只是在某些方面能力有些弱而已。但如果他时时、处处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在这样的期待之下,得到的结果通常不会如他希望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