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20)
- 刘志主编
- 3629字
- 2023-09-18 17:52:05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出版浅思
赵军宝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投入到了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经受了巨大的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史无前例的居家隔离,举国抗疫,经济按下暂停键,让人民的生活完全进入了另外一种模式。应该说这次疫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需要总结和反思。
在这场战“疫”中,从各行各业到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了贡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知识出知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奉献”。在极其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所有有担当的企业、行业和个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战“疫”。作为为社会奉献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业,也同样如此,众多企业纷纷开放免费知识资源,从各个角度面对不同对象快速推出各种抗疫选题,助力抗疫,扛起了知识抗疫的大旗。
人大社数字公司推出的人大芸窗在抗疫期间免费对全国高校的师生开放,以帮助因抗疫而延迟开学的高校师生开展网上课堂、网上教育。其间人大社也紧急推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选题和图书《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兄弟出版单位也是如此,比如: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向社会免费开放电子图书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应对高校推迟开学、实行网上授课的形势,开放了很多数字教材,免费供公众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学堂也同样免费开放电子书教材等。传统出版单位如此,各种数字出版公司更是如此,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等各种学术资源库,也都免费开放。而作为第三方的各种阅读平台如当当网云阅读平台、京东阅读平台、豆瓣阅读、掌阅阅读等也纷纷联合各大出版社,给全国读者免费开放各种电子内容。一时间,免费使用、免费阅读遍地开花。内容资源是出版单位的核心资源,各出版单位疫情防控期间对核心资源竞相免费,那么该如何看待这波免费浪潮,免费之后的逻辑究竟如何呢?
一、免费背后体现的是出版业的责任和担当
不可否认,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各出版单位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各种免费资源,会有维护品牌美誉度、抢占市场的考虑。但基于中国出版单位基本国有,国家对出版单位的定位就是社会效益优先的现实,以及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笔者认为免费的主要动因还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尽量减小疫情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冲击,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体现的是出版业的责任和担当。
其实,出版和教育、医疗卫生一样,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的良心行业。肩负为社会提供先进精神文化产品、引领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方向职责的出版业,肩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社会培养人才职责的教育行业,肩负救死扶伤职责的医疗卫生行业,都有鲜明的共同属性,那就是反映着社会的良心。作为一名出版从业者,笔者无法想象如果放弃了出版情怀,不关心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关心社会现实以推动社会进步,只追求利润,出版业会变成何等模样;同样笔者也无法想象,教师和医护人员如果放弃了各自教书育人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如此次疫情中,全国各地奔赴重疫区湖北和武汉支援的数万名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一样,如果没有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支撑着,他们是不可能置自己安危于不顾,走上防疫的火线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伦理,在这场疫情大考面前,显露无遗。正是一个个平凡人各安本职,正是一个个普通人投入志愿者行列,才让我们有了战胜疫情的可能。
人大社疫情防控期间紧急推出的《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和《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就是各位饱含出版情怀的编辑同人与同心抗疫的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强烈责任心而做的抗疫努力。在这特殊时期,能为抗疫尽一份力,是所有人的初心。
二、疫情冲击凸显了出版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属性,出版情怀不可或缺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除了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各行各业的人员也都在问自己能为疫情做些什么。疫情过后,反思自己行业的社会价值也应该成为每个人追问的事情。在和平年代,各行各业都在为维持社会运转而努力,但是否各个行业都为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促进了社会进步呢?恐怕未必。
在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方面,出版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同程度上淡漠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导向不好、质量不高的出版物,在市场上也不鲜见。有些媒体和机构甚至走上了娱乐至死的路线。固然现在年轻人人生导向出现问题不是出版业一个行业的责任,但出版从业者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尽到了足够的责任,是否不负社会和国家对这一行业的重托。
在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出版从业者固然要追求经济利益,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出版使命和出版情怀为代价,否则就失去了行业的社会价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同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一样,我们也应牢记每个出版从业者的责任,这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这次抗疫中,如同人大社一样,许多出版单位都针对不同读者推出免费资源、抗疫读物,为抗疫尽一份力。这种举动正是展现了这些出版单位的出版情怀,展现了出版行业的公益性和社会价值。相信经此一疫,不少在市场经济中迷失出版方向的出版单位和机构也会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重视行业的社会价值属性。
三、与时俱进,拥抱科技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除了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外,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就是科技力量。无论是抗疫一线科研工作者迅速分离病毒,弄清病毒基因序列,迅速研制出检测试剂,不断改进检测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使新冠病毒RNA分析时间缩短到27秒,还是抗疫二线的联防联控,追踪500万散布全国的离汉人员,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力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次疫情防控,既是一场人民战争,也是一场科技与病毒的较量。比如,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力量,推出疑似症状“在线问诊”小程序,减少了线下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互联网企业智能外呼平台用语音机器人代替人工,帮助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快速完成居民排查。企业微信、钉钉等在线开放工作平台,让众多没有数字化办公平台的企业能够开展工作,不至于完全瘫痪。没有这些新兴的科技力量的助力,此次疫情防控将更加艰难,经济和社会代价将更为沉重。
对于出版行业而言,此次疫情也是一个警醒,要足够重视科技的力量,重视科技对人们阅读兴趣和方式的改变。自从互联网蓬勃发展以来,出版业就一直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难题,一直在摸索着如何在纸质出版与数字化浪潮之间、在生存和发展问题上走出成功之路来。纸质出版是出版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数字化浪潮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固守纸质出版肯定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而全力投入数字化产品,又面临人才、投入、盈利模式等各种风险。各出版单位在数字化出版投入上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幸运的是,纸质出版由于有着数字化出版无可替代的书香阅读体验,迄今为止还能与数字化出版分庭抗礼。但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都被迫居家隔离的特殊生活形态,催生出了庞大的数字生活需求。数字课堂、线上教育等成为大中小学生和老师的普遍需求。经此一疫,即便社会生活恢复正常,恐怕整个社会迈向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数字消费的步伐也不会停止。各出版单位再也不能对科技的力量熟视无睹,对数字化犹豫不决了。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就在人大社推出的《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一书中提出,如果面向数字化转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对于很多企业还只是一个口号,希望经此疫情,企业要真正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一家拥有数字化技术的公司,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运行模式,都变成数字化模式。怎么样探索图书出版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行业与现代科技力量的融合,怎么样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发挥书香魅力,延续图书的生命力,更有效地去传承文明、文化和知识,是我们每个出版从业人员都要面对的课题。
随着5G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随着数字时代消费群体的不断成长,以及未来可见的万物互联时代,科技对出版业发展和业态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传统纸质出版固然有其生命力,但倾力发展新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产品才是趋势。当然这条道路也注定非常艰难。正如东方出版中心刘佩英所言,从本质上讲,图书出版和移动端内容出版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二者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市场逻辑,完全不同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同的用户类别,这就需要我们的从业者,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完全不同的素养和技能。未来数字出版到底是由传统出版人来承担,还是由另外行业的人,比方说互联网从业人员或者教育培训行业人员来承担,现在还很难说。
虽然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科技发展必定会改变出版业的形态。出版从业者面对科技发展,只有去拥抱、适应和利用科技,去改变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更好地履行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