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人群标签匹配逻辑基础

随着大数据、智能算法的不断深入,目前主流电商平台都采用了“人群标签”匹配的方式来作为推广和流量分配的底层支撑。“人群标签”也成为运营推广人员必须理解的知识。

大数据、智能算法的确会带来很高的效率,但这种高效率如果对电商不能带来正向的帮助,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并不是因为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产生的“人群标签”是高科技的产物而被平台广泛使用,而是“人群标签”可以为电商提高效率。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因为平台需要提高效率,所以才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产出了“人群标签”。

所谓人群标签,其实是平台的每一个用户在平台的各种行为的记录。这里的“用户”是包含消费者和商家在内的所有人。消费者在平台上的点击、浏览、收藏、关注、加购(即加入购物车)、互动、购买、评价等所有行为都会成为打标签的依据。同时,商家通过运营手段使得消费者在店铺、商品、直播、短视频等载体所形成的行为也会成为打标签的依据。

“人群标签”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过程也是在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各大平台虽然都在使用这种方式,但由于各平台的数据源和算法有差异,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平台也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标签”结果。

当我们理解了“人群标签”的概念之后,就很容易发现所谓的“兴趣电商”“内容电商”“货架电商”等不同形式的电商,不是表面的商品呈现方式以及推荐和交易链路的差异,而是由于平台能获取的行为数据差异、“人群标签”形成的依据差异,“人群标签”性质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都是符合平台高效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