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美国黑人早期口头文学

在北美大陆的大多数英属殖民地,向黑奴传授文化知识是违法行为。因此,早期的非裔美国文学是从口头文学开始的。非裔美国人为了缓释在奴隶制下生存的无奈和痛苦,创造出口头文学和书面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口头文学阶段是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一般认为早期口头文学对后来书面作品中的主题构思、人物塑造、艺术手法、价值观和文体建构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早期非裔美国文学传统来源于非洲黑人文化与美国白人文学的融合。也可以说,非裔美国文学是在多重文化的熏陶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白人文化的影响与非裔美国口头文学传统时常碰撞,产生的张力一直影响着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非裔美国文学传统是非洲根文化与欧洲文化相融合后产生的新文化传统,并且以灵歌、世俗歌曲、布道和其他口头形式留传于世,以幽默、轻快和悲情为主旋律,勾勒出美国黑人种族的自画像——勤劳、勇敢和聪明。早期的非裔美国文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非裔美国人的奴隶生活,这些口头形式的文学有助于表达当时黑奴们的人际关系、欲望和恐惧,消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迷惘和痛苦,同时也有助于表述他们来到北美大陆后新形成的文化见解、社会习俗和宗教思想。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民间传说、吼叫声和劳动歌曲、歌谣和灵歌。

一、民间传说

早期非裔美国人的民间传说包含了不少非洲大陆世代相传的古老传说。这些故事有的像寓言,有的讲述历史,有的只为逗趣,黑奴流传的口头传说通常颂扬某个伟大的民族或某位英雄人物,蕴含丰富的哲理,有些故事还含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在早期非裔美国人中流传的民间传说常被用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表达黑奴们认同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美国南方黑奴中流传的大多数是关于小动物用诡计和智慧战胜更凶猛动物的故事,与非洲民间传说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足智多谋的非洲“兔子”和“乌龟”成了北美黑人奴隶母亲经常讲给孩子们的故事的主角。在这些故事里,黑人母亲教孩子们怎样用传统的智慧从奴隶制的压迫中寻求生路,向下一代传播黑人祖祖辈辈所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揭示自然现象,同时也让孩子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娱乐和启迪。有些民间传说反映了非洲文化启蒙,还有不少民间传说试图解答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或解答生存环境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传到新世界的非洲民间传说主要是有关兔子、乌龟和柏油娃娃的系列动物“机灵鬼”故事。在奴隶们讲述这些故事时,足智多谋的“机灵鬼”非洲兔成为最受欢迎的“兔子兄弟”,而聪明的非洲龟却被演绎成美国神龟的变种。以非洲原型为基础,这些动物“机灵鬼”不仅智胜比它们强大的动物来谋取食物或求生,而且还以此来追求人类社会常见的其他欲望,如权力、地位、财富、幸福和性伴侣等。故事“为什么兔子跑了?”就包含有柏油娃娃故事的基本成分。在奴隶版的故事里,兔子也遭受和母羊一样的命运:兔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算计其他动物做了柏油娃娃,自己反被粘上了。

在“机灵鬼”系列动物故事(如“十足的庄稼”和“为什么鳄鱼兄弟的藏身之处如此粗硬?”)里不仅有说明解释,而且还有心理分析。擅长计谋的动物(像“约翰故事系列”中“交换梦想”里的奴隶一样)象征美国的黑奴,如愿以偿地战胜了虐待非裔美国人的那个“奇怪制度”。

如果非裔美国人想在美国奴隶制下寻求生路,他们就不得不掌握成为杰出“机灵鬼”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兔子兄弟为中心人物的系列民间故事所传授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在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机灵鬼”传统里,狡猾的诡计隐含在娱乐性的讽喻故事里,故事的矛头都是指向欺凌黑人的白人。在废除奴隶制之前,这个口头文学传统就已经存在;在废除奴隶制之后,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仍然猖獗,非裔美国口头文学中的“机灵鬼”传统继续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非裔美国人。

像斯戴卡里之类的“黑人坏蛋”形象在殖民地后期的民间传说里很常见,尤其在北方的黑奴口中广为流传。这些故事把斯戴卡里描写成下层社会的一名城市黑人,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把女人视为自己要征服、羞辱和控制的敌人,而不是爱恋的伴侣。出于对奴隶主、私刑和法制的惧怕,黑人母亲通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戴假面具,要压抑自己的男性欲望和冲动,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非裔美国民间传说中有不少非洲黑奴为反抗终身奴役而臆想出的复仇故事。总体而言,这些民间传说为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这个时期的非裔美国文学还处于口头阶段,但黑奴们的思想和意识在后来非裔美国文学书面阶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吼叫声和劳动歌曲

吼叫声是非裔美国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非裔美国民歌形式,特别是劳动歌曲,与非洲文化成分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奴隶们终年从事体力劳动,如划船、装卸码头、剥玉米、稻谷脱粒、推磨、纺纱织布等。为了消解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带来的乏味与疲劳,黑奴们创造了合乎劳动节拍的伴唱或伴奏,这是最早的非裔美国民间音乐形式。这些劳动歌曲含有许多尘世音乐的成分,如讽刺、批判、赞扬、嘲讽、流言蜚语和抗议。

与其非洲祖先一样,北美殖民地的黑奴们也爱随着劳动的节奏唱歌。奴隶工人在安放铁轨时、在给铁轨上铆钉时、在抬重物时,都会用喊劳动号子的方式来缓释劳动强度。当奴隶工人在抡起铁锤唱歌时,其歌声总是伴随着铁锤落下发出的“当当”声。在下面这首劳动歌曲里,一名黑奴铁匠以幽默的方式边抡铁锤边唱道:

它不会杀我,宝贝,它不会杀我。

拿着这个铁锤——哈

拿去交给船长

告诉他我走了,宝贝,

告诉他我走了。

在这首劳动歌曲里,奴隶歌手把自己比作铁锤,以轻快的方式消解内心的苦闷。

在美国南方,黑奴在种植园里干活时也喜欢唱劳动歌曲,以此来缓解生活的痛苦和不幸。例如,这首采棉花的劳动歌曲:

跳下去,转一圈,采摘一大包棉花。

跳下去,转一圈,一天摘一大包。

跳下去,转一圈,采摘一大包棉花。

跳下去,转一圈,一天摘一大包。

啊,上帝呀,一天采摘一大包呀!

啊,上帝呀,一天采摘一大包呀!

我和我的女儿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女儿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妻子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妻子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朋友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朋友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爸爸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爸爸能一天摘一大包……

啊,上帝呀,采摘一大包棉花呀!

啊,上帝呀,一天摘一大包呀!

这首劳动歌曲的歌词重复率高,向上帝控诉的语气强,歌唱的速度随着歌手的情绪和劳动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呈现了歌手在棉花地里艰苦劳作的情景,同时也流露了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情趣。

三、歌谣

歌谣类似叙事诗,一般在民间广为流传,唱的时候曲调重复,由短小简洁的诗节构成,通常带有叠歌。一些歌谣采集者很惊奇地听到非洲黑奴唱歌谣《我的家乡在伦敦》。其实,奴隶唱的这个歌谣是从白人那里学来的英格兰或苏格兰的传统歌谣。早期的非裔美国人并不满足于唱白人的歌谣,他们还创作了歌颂黑人英雄的歌谣。黑奴的歌谣颂扬黑奴心目中的英雄,如亡命之徒“斯达卡利”,半神话性质的“铁路比尔”和“夜盗军营仓库”的“坏蛋拉撒路”。其中,讲述“法兰克和约翰尼”事迹的民谣有无数个版本。法兰克和约翰尼,像民谣《凯西·琼》中的英雄一样,都是勇敢仗义的黑人,深受黑奴们的喜爱。下面便是一首歌颂黑人英雄的流行歌谣:

我是野黑小子比尔

来自里得·培帕尔。

我以前不想干活,将来也不想。

我杀死了老板。

我打倒了马。

我没用苹果酱生吃了鹅。

我就是逃跑了的比尔,

我知道他们想杀我

但是老默瑟尔没抓到我,他永远也抓不到!

这首歌谣赞誉了黑人比尔的大胆无畏。比尔是黑人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他反抗奴隶主之举是其他黑奴一直想做却未做的事。

其他歌谣中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比尔那么大胆,但也反映了黑奴的反抗意图。《老狗布鲁》讲述了一条爬树狗的故事。这条狗把荣誉视为自己的生命,到死也坚守自己的名誉。早期黑奴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剧故事变成歌谣,像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一样,他们到处传播这些故事。

四、灵歌

灵歌指的是早期非裔美国人喜欢吟唱的宗教性民歌。灵歌深受《圣经》影响,讲述的是群体经历,其特色是以“呼唤与应答”方式来编排内容。而且,黑人灵歌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圣经》措辞和《圣经》思想。在白人的旧赞美诗集里也经常能看到许多与此相似的福音传道的赞美诗。这些灵歌具有较强的基督教色彩,表达了黑奴对来世的渴望和捍卫自我的抗争精神。

黑人对奴隶制的抗议还反映在像《玛丽,你别哭》和《去吧,摩西》之类的歌谣里。黑人的孤独感和无家可归感反映在使人难以忘怀的弦乐《我感觉像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意味着自己的笑声》和《巴克赢得自由之法》等歌谣里。这些歌谣显现了黑奴的幽默感和抗争思想,也反映了早期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最著名的一首早期黑人灵歌如《去吧,摩西》: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趁希伯来人的故土还在埃及版图内的时候

放我的族人走

压迫太重,他们受不了

放我的族人走。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上帝这样说了,”摩西大胆地说,

“放我的族人走;

如果不行,我会把你第一胎生出的人砸死

放我的族人走。”

“他们不愿再在奴役中苦干,

放我的族人走;

让他们带着埃及的战利品离开,

放我的族人走。”

上帝告诉了摩西以后干什么

放我的族人走

引领以色列入的孩子们

放我的族人走。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这首灵歌借用了《圣经》里的故事:法老在古埃及把以色列人扣留下来做奴隶。摩西代表上帝的旨意,在古埃及向法老提出自己的严正要求,责令法老给予古以色列人自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首灵歌里,黑人把自己等同于以色列人,坚信自己也是上帝的子孙。这首灵歌是黑人反对白人压迫、争取人身自由最强烈的呐喊。

对黑奴及其后代来讲,世俗灵歌和宗教灵歌的区别不大。宗教类灵歌也不仅是在教堂或宗教仪式上演唱,黑奴在劳动、娱乐、休息和周日祷告的时候都会唱。大多数黑人灵歌并不只是关于基督的,也讲述《旧约》中的上帝、上帝的门徒或其他人物的故事。黑人灵歌采用基督教故事中的人物意象,如摩西、约伯、丹尼尔、参孙和伊齐基尔等人物。

早在1700年之前,黑人就开始创作灵歌,并代代相传。黑人灵歌在形式、内容和演唱风格方面与非洲英雄史诗有许多共同之处。非洲口头史诗的构成要素是长篇叙事故事、赞美诗歌曲、圣歌、布道、祷告文和即兴演唱。灵歌也有冗长的史诗叙事、赞美诗、布道和祷告文、抒情歌曲和诗歌、经常也有即兴演唱。由此可见,黑人灵歌与古非洲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