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略意图的力量

为什么说没有领导者深思熟虑的选择就没有创新?

创新是一场争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输家。

为什么?因为它们对创新太漫不经心了。

创新需要改变现状。通常,变革越剧烈,它引发的争议就越大。

因此,如果企业对创新不够重视,那么,它们付出的努力可能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日常事务太过繁杂、太过强大,不可能为刚刚萌芽的、让人感到不便的、未经证实的、耗费资源的创意腾出空间。二者之间的较量永远是一场被操纵的、不公平的比赛。

从信马由缰的、与创新“约会”的心态转变为战略性的、永远在线的投入,这是培养创新巨擎的关键所在,如亚马逊(Amazon)、谷歌(Google)、皮克斯(Pixar)、奈飞(Netflix)、康宁(Corning)和特斯拉(Tesla)等,我们每天都会读到这些企业的新闻。

在这些企业里,创新是一种永无止境、矢志不渝的追求。它会在整个组织中实现战略的一致性,会嵌入组织的各个层面,会得到适宜的资源投入,还会获得恰如其分的、有意义的奖励。不仅如此,创新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和企业中其他职能部门一样,创新必须是有意为之的。一家企业通常会制定销售战略、财务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技术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等,但是,我们很少听说过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战略。当然,职能部门也许会在自己的战略中加入创新的成分,但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至多能够逐步提高组织的渐进式创新水平。

©理查德·约翰斯顿

只要我们想要更多的创新(尤其是更多的颠覆式创新),就必须建立起专门的创新战略。这是谁都无法逃避的最低要求。但创新战略用不着有多复杂。

建立创新战略

如何建立创新战略,以激发可持续的、更高绩效的状态?

虽然每种创新战略稍有不同,但是有两种根本要素是所有创新战略都需要且都可以从中受益的。

1.战略动因

战略动因也就是“为什么”创新的问题。它包括需要通过创新来拨动的那些战略“指针”,还包括我们对源自未来的变革的准备就绪程度的理解:

●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需要创新支持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 财务更新——现在和未来需要怎样的增长水平和更新水平?

● 客户洞察——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客户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 产品组合——产品线中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是否具备恰当的平衡性和流动性?

● 未来趋势——即将涌现的趋势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命运?

2.创新框架

它主要解决创新的内容和方式问题:在战略动因确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组织和动员创新,把适合的新创意转变为新价值?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 流程(如何开发新创意,并将其转化为价值)

● 能力(必需的技能、经验和合作伙伴关系)

● 资源配置(资源的水平、流动和管理)

● 文化(支持创新的信念和行为)

● 领导力(谁来决策,如何决策)

这几个方面的统一可以帮助企业解答创新战略设计问题:“创造条件,帮助大胆的创意涌现并发展。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表现达到了什么程度?”

纵观本书,我们会学习如何“开启”以上每个领域的实用方法(见图1-1)。我们还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治理方法,它们能让创新工作进行得更加平稳。

聚焦这些领域能让每种创新战略获益良多,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牢记一点:每个企业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只有最有力地支持你的独特文化、方针和具体环境的创新战略才是“完美的”创新战略。

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它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决定了可持续创新的成败,它就是——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图1-1 “启动”创新战略框架

©埃尔文·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