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医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中医药膳治法是针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人所确定的具体施膳方法,源于中医治法。尽管药膳疗法与中医治法略有不同,中医着重对病证的治疗,而药膳则关注于日常的调理。但它们的基本目标都是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所以药膳仍然沿用了中医治法,只在用药选料方面不完全相同。故药膳常用治法有汗、下、温、清、消、补、理气、理血、祛湿等法。

一、汗法

凡具有开泄腠理、疏散外邪、宣发里邪、解除表证的治法,称为汗法,又称解表法。当外感邪气出现表证时,用本法可以疏解表邪,治疗外感表证。但表证有感受风寒与风热的不同,所以解表药膳又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辛温解表方如生姜粥、葱豉粥等,辛凉解表方如银花茶、薄荷粥等。若热毒在里,欲透发外出而解,也需汗法治疗。如麻疹疹毒将出未出或出而不透时,助疹毒外透常用芫荽菜之类,方如芫荽发疹饮。

二、下法

凡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瘀积,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粪、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能从下而去的方法,称为下法。由于积滞的不同,下的方法也有区别。因津液不足,肠道枯涸所致的便秘,需用润下法,如苏子麻仁粥以滋阴润燥;热结胃肠,便结不下,需用芒硝莱菔汤以泻下热结等。

三、温法

凡具有温阳、祛寒作用,针对里寒证的治法,称为温法。由于寒邪所在病位不同,温法也各异。寒束经脉者宜温经散寒,寒滞肝脉者宜温肝降逆,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散寒,肾阳衰惫者宜温肾助阳等。寒证常与虚证并见,祛寒常多兼温补。药膳温法用于脾胃虚寒者,有干姜粥、良姜炖鸡块等以温中祛寒;用于寒滞经脉者,有附子粥、白胡椒炖猪肚等以温经散寒。

四、清法

凡用寒凉药清解火热证的治法,称为清法,也称清热法。适用于热性病和其他热证的治疗及阳热体质的调理。因热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清卫分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清热解毒、清热解暑、清退虚热等。如石膏乌梅饮可清气凉营,荷叶冬瓜汤能清热解暑,公英地丁绿豆粥能清热解毒,枸杞叶粥可退虚热,天花粉粥能清肺胃热等。

清热法有苦寒伤阳之弊,不宜久用,中病即止,病后体虚及产后虚弱慎用,同时注意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

五、消法

凡通过消导散结作用,以祛除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所致积滞结聚,使之渐消缓散的方法称为消法。有形之邪种类较多,消的范围也较广,如祛痰、祛湿、驱虫、活血消瘀、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均具有“消”的含义,但消法主要指消食导滞、消癥瘕积聚,多用于饮食积滞、痞块类病证。药膳方如山楂麦芽茶、白术猪肚粥、荸荠内金饼等。

六、补法

凡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治疗虚弱性病证的方法,均称补法。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均有出现“虚”的可能,因此,凡虚证皆宜补,但主要为补气血调阴阳。

补阴药膳: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膳,称补阴药膳。凡阴液亏耗的阴虚证,见口燥咽干,虚烦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盗汗,五心烦热,脉象细数等症均可施用,如生地黄鸡、清蒸人参元鱼等。

补阳药膳: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药膳,称温阳药膳。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阳虚证,见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痿早泄,脉象细弱等症均可施用,如枸杞羊肾粥、杜仲腰花等。

补气药膳: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药膳,称补气药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面色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虚热自汗,脉弱或虚大等,均可施用,如黄芪猴头汤、人参粥等。

补血药膳:具有补养血液的药膳,称补血药膳。症见头昏眼花,神疲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少华,唇舌淡白,脉细数或细涩等症均可施用,如红杞田七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气血双补药膳:凡气血两虚证,宜用气血双补药膳,既有气虚又有血虚表现时施用,如归芪蒸鸡、十全大补汤等。

七、理气法

凡具有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调中解郁、促进气血运行的治法,称为理气法。多用于气机阻滞,气机逆乱所引起的病证。气源出中焦,为肺所主、脾所生、肝所调,三焦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是生命活动的内在体现,对健康至为重要。如朱丹溪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机“怫郁”,可表现为气郁、气滞、气逆、气陷、气乱、气虚等。气虚、气陷应当补气,气郁、气滞、气逆、气乱应当理气,理气药膳以行气、降气两法为主。

行气药膳:凡具有疏通气机、促进气血运行、消除郁滞作用的药膳,均称行气药膳。症见胸脘痞满,胁腹胀痛,或胁肋刺痛,嗳气不舒等宜用,如姜橘饮、柚皮醪糟等。

降气药膳:凡具有降逆作用,用于气逆呕吐、呃逆、喘急病症者,称降气药膳。如良姜鸡肉炒饭、竹茹芦根茶等。

八、理血法

凡具有活血、止血、凉血、温血、补血作用,以调理血分病变为主的治法,称理血法。血为后天水谷所化,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宣于肺,是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液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郁滞致瘀,或溢于脉外而出血、瘀肿。故理血主要为活血与止血。

活血药膳:凡以消除或攻逐停滞于体内的瘀血为主要作用,能运行血液、消散瘀滞者,称活血药膳。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各种状态,如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积聚包块,跌打瘀肿,瘀阻经脉的肢体疼痛,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瘀血内停的胸胁疼痛等,药膳常用红花当归酒、三七蒸鸡等。

止血药膳:凡用于制止体内或体外各种出血,防止血液进一步损失的一类药膳,称为止血药膳。出血有多种情况,凡血液离经上溢者,多为衄血、咳血、呕血;血从下溢者为便血、崩漏、尿血。损伤有血出于外或血积于内两种情况。无论何种情况,必须尽快止血。药膳常用白及肺、双耳海螺、苎麻根粥等。

九、祛湿法

凡具有化除湿邪、蠲除水饮、通淋泄浊等作用的治法,称为祛湿法。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弥漫者多以湿名,聚留者常以水称。感于外者,如淋雨涉水等所致称外湿;滞于内者,如嗜酒饮冷等伤脾而致内湿;流散于经脉肢体常与风、寒相合为风湿、寒湿;停于胸腹者为水饮、痰浊。水湿聚于体内常引起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咳嗽、胸痞腹满、呕恶泄利、黄疸等症,故湿在体内宜化、宜祛、宜渗利。

燥湿化浊药膳:用于湿阻中焦,症见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呕恶泄泻等,如陈皮鸡块。

利水渗湿药膳:用于水湿壅聚所致腹胁胀满、面身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薏苡仁粥、赤小豆鲤鱼汤。

利水通淋药膳:用于小便癃闭,淋沥点滴作痛,如滑石粥、车前叶粥。

利湿退黄药膳:用于湿郁化热,湿热熏蒸引起的面目俱黄、胸痞腹满等黄疸病症,如茵陈粥、栀子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