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伯丁斯基(Edward Burtynsky)

爱德华·伯丁斯基1955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的父母1951年从乌克兰移民到加拿大,爱德华·伯丁斯基父亲工作于通用汽车生产线上。在伯丁斯基十一岁的时候,父亲为他搭建了一座暗房,并教会他如何冲洗黑白照片。学会后,他和姐姐为当地的乌克兰人拍摄照片,赚取一些零用钱。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在一家印刷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还在夜校学习摄影。1982年他毕业于瑞尔森学院摄影与媒体专业。之后,他就职于一间暗房工作室。

伯丁斯基先后拍摄了多个摄影系列作品,早期的作品以风景为主,沉静的画面感以及对于颜色的把控,都显示出他对色彩表现的独特之处。《断裂的大地》(1983-1985),是他最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境内的矿山和山区铁路。之后,伯丁斯基又拍摄了《佛蒙特州的采石场》(1991-1992)、《城市矿山》(1997-1999)、《加拿大矿山》(1995-1996)等系列作品。《石油》系列作品(1999-2001)中,伯丁斯基拍摄了中国、美国等地开采石油以及与石油有关的事物。在一幅拍摄于油田的画面里,他以高处的视点让我们看到在这一片土地上竖立起的石油开采设备,近处就是从地下冒出的流淌在地表的黑色石油。没有人的场景里,却叙述出经济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矛盾感。石油是每个国家重要的资源与能源依赖,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的生产,石油业在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国际经济的状况。但是石油开采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的破坏,如对海洋、地表的污染。石油的泄漏甚至对环境造成了永久的破坏。伯丁斯基用摄影的方式,真实客观甚至不带有个人情感地冷静观察,让我们看到人类因破坏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2001年完成的《拆船,孟加拉国》,表现了在孟加拉国的海滩边上大型废弃的船只正在被拆解的画面,伯丁斯基使用大场景的画面,尽可能地把被摄船体涵盖进画面里。巨大的船体零部件被拆解后存放在海滩边上,锈红的颜色异常醒目。这些奇形怪状的零部件散落在海边,让我们感觉好似外星球上的另类景观,一种荒凉、沉寂、冷漠之感油然而生。人们为了拆解船体,牺牲掉海边的自然环境,对水源、生态都造成了破坏(图1-5)。

《澳大利亚矿山》(2007)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伯丁斯基来到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矿坑,拍下了表现这一地区被人为改变的风景。其中一幅照片,他从高处以俯视的角度拍摄下了矿坑的全貌。这个矿坑是一个露天矿,经过人类不断的挖掘,已经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坑洞,在坑洞的底部还残留着深绿色的地下水。矿坑的全貌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的前半部,远处就是荒芜的土地以及一小部分的天际线。矿坑的周边,是交错纵横的车道。照片里看不到人的出现,他的视角就像上帝之眼一样,从高空之处俯瞰着地球(图1-6)。

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开采地下资源,供给现代社会消费。人类对资源的不断索取,同时造成了对环境、对我们自身发展的破坏。伯丁斯基在2009年开始了一个历时五年的摄影项目《水》,这组作品的拍摄跨越全球,表现了世界各地水的各种状况,如水的生产、污染以及我们对水的依赖,他从中探寻人与水互相依存的历史与未来。

伯丁斯基说过:“工业改变的自然风景是我工作的一个恒久主题。我与人类改变的风景对话,从石头到矿产、石油、硅等等。为了使观点视觉化,我寻找细节丰富、规模宏大、意义深长的主题场景拍摄,像废品回收场、煤场、矿场、炼油厂等日常生活较少接触、实际却息息相关的地方。这些图像在寻求吸引力与排斥力、诱惑与恐惧之间的对话。我们总被欲望驱使,希望过有钱而滋润的生活,然而总有一天,我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世界正承受着我们成功背后的痛苦。一方面我们因为消费而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生活的地球健康发展,对我而言这些图像正是我们时代矛盾的映照。”

图1-5 拆船孟加拉国 2001

图1-6 澳大利亚矿山 2007